《唐山大地震》中母亲李元妮在地震中为啥会选择救儿子?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09:33 2

摘要:虽然过去这么久了,但很多人对电影中母亲李元妮在地震中选择救儿子方达而放弃女儿方登的行为,感到耿耿于怀,不能释怀。

《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导演,2010年上映的电影,距今快15年了。

电影以描述唐山大地震以及一对龙凤胎方登(张子枫、张静初饰演)、方达(张家骏、李晨饰演)围绕地震以后后续变化的故事。

虽然过去这么久了,但很多人对电影中母亲李元妮在地震中选择救儿子方达而放弃女儿方登的行为,感到耿耿于怀,不能释怀。

李元妮的这个选择看似普通,却是承载着时代、人性、家庭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命题。

今天,让我们结合影片细节和现实背景等,来扒一扒这背后的原因。

1976年正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碰撞,传统思想观念并没有根除,还深深的烙印在人民思想中。

电影中的生育观念就可见一斑。

为了生方登和方达这对龙凤胎,母亲李元妮在生产时险些丧命,但丈夫方大强非但不心疼自己老婆,还曾感慨“要是能再生一个就好了”。

这种想再要一个孩子的态度,却是当时社会对“多子多福”的潜在期待,即使冒着很大风险,也还想多要孩子。

这就是旧有观念在作祟的结果。

再者,地震前夜,他们家只剩一个西红柿,母亲毫不犹豫地给了儿子,并哄女儿“明天再买”。

这个细节被观众反复诟病,认为李元妮不公平。

只是这却真实反映了当时的重男轻女现象已经上升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出女儿的委屈与母亲的“偏心”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对这种重男轻女现象的不满。

要是换到现在,估计要被观众唾沫星子淹没。

还有就是电影中的婆婆,在得知孙子在地震中失去了手臂,痛哭流涕,她却对孙女只字不问。

这种长辈对待晚辈的态度,也是导致母亲李元妮最终选择的因素。

她在这种家族的价值观念影响下,她不得不选择“保儿子=延续香火”,而放弃救女儿。

冯小刚用极简的叙事手法,放大了这个选择背后的戏剧性。

面对水泥板两端压着姐弟俩,如果撬动任何一端都可能压死另一方,充满了选择挑战,也充满了对人性的考验。

这种“非此即彼”的设定,将母亲置于“救老婆还是救妈”的极端选择中。

面对时间的紧迫性,救援人员多次催促“快拿主意”,黄金72小时的紧迫性让母亲不得不在30秒内做出了决定。

这种时间限定下,做出的选择,放大了人性在绝境中的脆弱。

徐帆饰演的母亲在废墟中崩溃哀求“两个都救啊”,声音颤抖到几乎失真;女儿在黑暗中敲击石头的微弱声响,则暗示了生存的渺茫。

这种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抉择的残酷性。

作为母亲自然两个都不想放弃,毕竟都是自己亲生的,但面对这种极端情况下,她又不得不做出选择。

这是当时救援水平条件有限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幸与悲哀。

李元妮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下,我们大概能够理解她做出这个选择。

电影中,地震后,她拒绝改嫁,守着唐山老宅32年,用一生来为自己的行为赎罪。

这种“自虐式坚守”既是坚守传统妇道的表现,也是对“弃女”的愧疚。

她给女儿下跪道歉时,一边扇自己耳光一边哭喊“我对不起你”,这种自残行为暴露了她内心的矛盾性。

她既是一个被迫服从的传统女性,也是一个深爱女儿的母亲。

她不是不爱女儿,只是救援时,她没法选也没得选。

影片通过方登成年后成为医生,在汶川地震中目睹母亲截肢女儿的情节,暗示了“选择即暴力”的伦理悖论。

这种跨时空的呼应,让母亲的选择从个人悲剧升华为时代缩影。

人一旦做出选择,既有得到的一面,必然面对失去的一面。

二元论从来都是非黑即白,充满了残酷性。

李元妮的这个选择引发的讨论,本质是对“母亲”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义。

有观点认为,母亲的选择并非出于偏见,而是基于生存概率(儿子能哭喊,女儿已无声)和家族责任(为丈夫延续血脉)。

这种理性分析反而凸显了人性的复杂,这不就是为重男轻女的辩护嘛。

徐帆在采访中透露,母亲这个角色“心碎到连台词都记不住”。

这种表演细节让观众感受到:母亲不是“冷血”,而是被时代和命运推到了道德审判的十字路口,她没得选,只能默默忍受,接受道德的审判。

调查发现,70后观众更易同情母亲,而90后则更理解女儿的怨恨。这种代际差异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如今的女性已不再默认“牺牲”是宿命。

女性的地位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很大提高,女性拥有了跟男性同等的权力,甚至在很多方面,女性做的比男性还好。

影片结尾,方登与母亲在墓园达到了和解,这场选择背后的创伤最终以女儿的原谅而结束。

母亲用32年守候、用一生忏悔,却仍无法完全弥合女儿心中的伤痕,这种内心的“余震”,充满了伤痛。

方登最终选择回归家庭,既是对母亲的原谅,也是对自己生命的重新接纳。

这不是道德胜利,而是人性中善良与爱的体现。

正如影评人所说:“废墟上能重建城市,但心灵的废墟需要更长时间才能修复。”

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悲剧,折射出地震灾区人们在灾难中的精神重建历程。

李元妮的选择它更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人性中“爱”与“责任”、“自我”与“他者”的选择。

正如原著小说《余震》的英文译名“After Shock”所示,地震的毁灭性不在于瓦砾,而在于那些在废墟下挣扎的人性时刻。

影片通过这个震撼人心的选择,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悲剧不在于做了什么决定,而在于不得不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我们终将明白——有些爱,注定要背负一生的愧疚与疼痛

这是非常痛的真相,也是电影想让我们去领悟的道理。

可能我们只能通过电影,去感受其中的艰难选择,而对于经历过地震的人,看到电影则更加能够感同身受,更具有发言权。

地震带给很多人不可磨灭的伤痛,未曾经历,很难有很深的感悟。

现在来看李元妮的选择,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如果当时换做是你,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我们无权去批判他们,我们只有以敬畏之心去体会、感知他们!

来源:那个小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