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154亿票房没想到在英国雪崩,除国人谁还在为哪吒买单?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6 20:33 3

摘要:当《哪吒2》踩着风火轮进入英国影院时,没想到这场“东方神话大餐”竟太有戏剧性了。首周末票房狂揽了100万美元,刷新了张艺谋《英雄》保持17年的华语电影纪录。不过真正让人意外的是,仅过7天,票房就急剧下滑,断崖式暴跌67%,单日票房陡然降至14万人民币,排名也快

当《哪吒2》踩着风火轮进入英国影院时,没想到这场“东方神话大餐”竟太有戏剧性了。首周末票房狂揽了100万美元,刷新了张艺谋《英雄》保持17年的华语电影纪录。不过真正让人意外的是,仅过7天,票房就急剧下滑,断崖式暴跌67%,单日票房陡然降至14万人民币,排名也快速跌落至第18位。

华人圈的狂欢与本土市场的冷眼形成鲜明对比:凌晨1点,伦敦影院挤满了华人留学生,黄牛票被炒到原价的3倍,而且居然有妈妈带着孩子二刷“补课”道教文化;但是英国观众却直白地说“特效很震撼,不过说真的,故事看不懂”,影院经理也只能无奈地缩减排片。

这场票房雪崩,轻轻地把中国动画出海的真实伤口给撕开了;在文化共鸣方面存在缺失,而且这比技术上的短板更加致命。

1.华人圈的“自嗨式狂欢”:饥饿营销的双刃剑

英国发行方所采用的策略,可以说是“精准狙击”。首周之时,仅仅在32家影院进行点映;而票价呢,竟被黄牛炒到了天价。在社交媒体上,#SaveNezha这个话题的播放量突破了3.2亿;留学生们高呼“吒儿冲榜,我们承包了”。

但这种“饥饿营销”,本质是耗费华人的热情:在曼彻斯特98个座位的观影会上,98%皆为华人家庭;苹果CEO库克的“打call”举动更像一场跨国应援行动,而非本土的破圈。

当华人观众的热情在首周便已消耗殆尽,在第二周黄金场次的上座率却清楚地暴露了事实真相。现场仅有稀稀拉拉的几名观众,根本无法与IMAX的巨大屏幕相匹配,显得格外冷清。

2.英国观众的“懵圈三连”:看不懂、记不住、共情不了

一位本土观众看完后迷茫发问:“为什么哪吒要和龙王打架?就因为他是魔童?”

这暴露出东西方神话认知的鸿沟: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七色宝莲重塑肉身”,在英国人眼中堪比《哈利波特》的魔法设定说明书;而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时,西方观众更熟悉的,是漫威英雄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更令人痛心的是,发行方就连英文配音都未曾准备,完全凭借着字幕来强硬地输出。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于“爆米花电影”的欧美观众而言,这就好像是在逼迫他们,一边进行阅读理解,一边观看特效。

3.行业暗战:当排片量遇上文化偏见

对比同期IMDb评分仅1.6的迪士尼《白雪公主》,《哪吒2》的票房竟不足其7.7%。

英国影院经理的坦白很残酷:“我们知道哪吒上座率高,但更愿意把资源给好莱坞烂片”

这种“高需求低排片”的矛盾背后,是隐形的文化霸权;就如同北美市场,竟然宁可给《美国队长4》安排4105家影院,却不给《哪吒2》5%的排片量,即便后者在黄金时段的上座率能够达到90%。

《哪吒2》的英国惨案,掀开了一场文化话语权的暗战。当马来西亚观众为混天绫特效起立鼓掌时,英国人却在质问“为什么神仙要打架”——这简直像极了中餐出海的故事:有人觉得“左宗棠鸡”是文化阉割,也有人认为“宫保鸡丁”就该原汁原味。

争议焦点:

“翻译派”怒吼:迪士尼能用《花木兰》让美国人爱上中国故事,凭什么哪吒不能把“逆天改命”改成普世价值观?

“硬刚派”反击:日本动画从不需要讨好西方,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连日语台词都没改,照样拿奥斯卡。

普通观众用票房投出了最真实的票:

一位华人妈妈的话刺痛人心:“我们在英国教孩子认哪吒,就像英国人教我们认哈利波特"

日本网友嘲讽:“中国观众的口味真的难以理解”。

导演饺子曾说:“中国神话,不需要西方盖章。”

这场争论没有标准答案,但《哪吒2》至少证明了这么一件事:当中国动画的技术能够跟好莱坞相媲美时,文化温差便会成为最后的阻碍。或许我们其实该向韩国学习一下——将丧尸片塞入历史正剧,从而让全世界都为《釜山行》疯狂;而不是纠结哪吒的尿壶到底该不该出现在IMAX银幕上。#哪吒2#

来源:街坊茶话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