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讲台上的是马莉莉,这是嘉定区一所小学的课外普法教育课。马莉莉,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退休后的她、经常参加这样的社区和学校活动,普及沪语也是为了推广沪剧。你要说自己对沪剧的印象、那么就是姆妈的印象,因为姆妈喜欢沪剧,姆
马莉莉老师,沪剧名家、有名沪剧表演艺术家。
站在讲台上的是马莉莉,这是嘉定区一所小学的课外普法教育课。马莉莉,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退休后的她、经常参加这样的社区和学校活动,普及沪语也是为了推广沪剧。你要说自己对沪剧的印象、那么就是姆妈的印象,因为姆妈喜欢沪剧,姆妈在做家务的时候、有时候睡在床上、跟自己讲讲故事以后,她要唱沪剧给自己听了,自己记得自己从小就知道有沪剧,有可能是沪剧是上海地方戏的关系、所以当时的娱乐生活比较单调,全靠家里的那个收音机,难得会去剧场里去看戏,但是自己姆妈好像是真欢喜、欢喜得不得了,自己印象当中一直嘴巴里在哼,她倒没有怎么明确地教过自己。沪剧起源于上海郊区农村,由本地滩簧、申曲发展而来,1941年申曲皇后王雅琴为首的沪剧班正式成立,起名为上海沪剧社,随后沪剧在上海繁荣发展、更是成为了群众生活娱乐中的一部分。自己五岁的时候在幼儿园里,这一桩事情我自己都还记得,六一儿童节、老师说小朋友们、大家要表演一个节目,结果人家上去表演跳舞唱歌,结果自己上去说我表演唱一段沪剧,剧名自己还记得叫《小二黑结婚》,唱好等到下午放学了、姆妈来接自己了,两个老师说、你女儿今天唱了一段沪剧,所以姆妈就晓得自己喜欢沪剧。1960年,杨浦区戏曲学校开始了招生工作,究竟该选哪个种类的戏曲专业、家里却有了不同的声音。我们杨浦区有四个剧团,有一个我们爱华沪剧团,还有一个星火评弹团,还有一个友谊扬剧团和浦光淮剧团,那么这个时候家里就说了、到底考哪个剧团,自己的老爹、也就是爷爷,祖父和自己爸爸喜欢评弹,自己小时候还经常跟着自己爸爸和爷爷专门去书场里去听评弹,所以自己评弹也非常喜欢,但是自己唱 不唱,自己只唱沪剧,自己父亲就说评弹蛮好,然后自己大姨妈急死了、说怎么碰巧杨浦区没有京剧团,戏曲中京剧是国剧、多好,然后自己姆妈说、你们不用争了,我喜欢沪剧、我女儿就唱沪剧,所以第二天就拿着户口本去报名了。母亲的选择却让她更坚定了一些,沪剧学习是枯燥的,在戏校这段时间里、每天除了练功 学戏,马莉莉最期待的就是观看前辈演出,没有座位就在侧幕。真的从心里非常感谢我们爱华沪剧团的创始人凌爱珍团长,她是1951年组团,这时候她大概是四十岁刚刚出头,但是她知道一个剧团靠什么,一个是剧目、还要靠演员,她觉得自己四十岁、已经是上了年龄了,因此她要了一个王雅琴老师的学生叫韩玉敏,还有一个筱文滨老师的学生叫袁滨忠,当时他们二十岁左右,把他们两个争取到自己爱华剧团里,在她心目当中、她是觉得集中精力来培养,她懂得我们沪剧在表演上似乎是缺少了点什么。爱华沪剧团前辈们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马莉莉都默默记着,在剧团除了学习传统沪剧曲目以外、凌团长还要求演员们具备京昆的功底,当时的马莉莉并不理解。进去三个月《阿必大回娘家》,《阿必大回娘家》是我们沪剧的传统戏、我们就开始排了,但是等到半年以后竟然会想叫我们排练《白蛇传》,就排三个片段,游湖、盗草、断桥,这三个折子突出的是什么,游湖是身段、因为在游湖,盗草是武功,断桥是唱功,当时就为了培养我们这批人、我们凌团长高薪请来一位京剧界的男旦。沪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在凌团长的带领下、马莉莉脱颖而出,成了毕业演出的主角。自己在掌握翻跟头的范儿感觉蛮好的,所以盗仙草到最后会给自己排,她都有节奏的、宝剑打,节奏感非常好,演出当天舞台上出现一些状况、马莉莉的发绳断了。韩玉敏说:“古装都要扎头的,这个扎头的绳子断了,枪一挑、把她的头发挑散了,我们紧张死了、这可怎么办,小姑娘很聪明,把头发一卷、牙齿一咬,再打。”舞台的魅力在于大幕拉开的那一刻,一切都是实时的,而演员的工作就是要直面一切的突发情况。今天扮演甜女的突然失声了、一点声音也没有了,所以今天你们要顶一顶,我们五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但这时候实际上我已经是长最高了,自己当进团时候五个人自己是最矮、年龄也是最小,后来自己是最高,结果袁滨忠老师就说、莉莉你行吗,自己就说唱词和白功我是知道、但是舞台调度,没关系、韩玉敏老师说,到时候我们稍微早点、半个小时我帮你下去拉一拉,每一场戏帮你拉一拉,就这样跟着上去了,一顶顶上去以后 日夜场,日场结束到夜场了、我们同学们都说,莉莉你蛮好的、你不要紧张,但是自己觉得我这一次上台、我刚刚晓得在台上会有那么紧张,自己觉得我两条腿是踩在棉花上面是软的,像是人是站不直的,反正音乐也是糊里糊涂,但是老师们拉过来拉过去,好了、到了晚上自己就基本上蛮熟了,后来老师们就把自己这个角色顶上去了、后来自己就演这个角色了。一棵树木的生长、需要阳光,雨水和时间,但她唯独缺了时间。到了1966年那个特殊年代,老师们反而因为他们是知名演员、不给他们上台了或者怎么样了,我们刚刚毕业出来、就用我们了,所以自己和王姗妹老师就演李铁梅了,自己印象很深的那个时候刚好是十七岁,所以从心里来说感觉到是一种兴奋,但是也觉得自己还是有差距,因为毕竟是一个主要角色,一个刚刚戏校毕业、平时只是跑跑龙套,现在突然要上台了,自己是唱的日场,自己印象非常深这一天,把自己推上去了,自己心里是很紧张的,自己记得那一天演的时候、自己从开场到结束、自己的喉咙是干的,紧张得不得了,但是老师们还是十分鼓励的,哎呦、蛮好的,莉莉,第一场你慢慢唱、你可以的,老师们还是非常鼓励的,包括韩玉敏老师、虽然说这时候已经属于靠边的了,但是自己看到她的眼睛在看着自己的时候、给你的一种感觉,她是认可你的。等于自己第一个主角就是李铁梅,但是你知道吗、整个剧团的命运也是靠这部戏,因为所有的剧团全部都解散,爱华因为有这样一个《红灯记》,所以这个剧团保留下来,而且和国家剧团合并,爱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它毕竟是一个小剧团,但是国家剧团就不一样了,编剧、导演、作曲、创作人员,包括演员队伍各方面他是一个很宠大、特别完整的剧团,这样一来自己就觉得我们像一棵盆景移栽到花园里去了。1973年两团合并时、爱华沪剧团在大世界旁边的共舞台演《红灯记》,人民沪剧团在劳动剧场演《沙家滨》。这个时候为了体现两个剧团的合并,两个剧团的主要演员要做一个插入进去,就是他们《沙家浜》剧组的要到我们这里来、譬如说解洪元来演鸠山等等,他们那边吴素秋老师来演我们这里的李奶奶,结果把自己派到《沙家浜》剧组去演阿庆嫂,阿庆嫂完全是一个成熟的地下党 共产党党员,但是这个时候好在叫移植样板戏,就是你要和《沙家浜》的京剧的表演动作要一模一样,要学得越像越好,那么这对自己来说就是得天独厚了,因为自己从小打过基本功,自己对锣鼓点都很熟悉,仓才、仓才、这种自己都很熟悉,这个不是我们沪剧的擅长、但是在硬学,但是对我们爱华这批小朋友、同学出来,都懂,因为我们学过的,盗仙草什么都学过,懂锣鼓点的、也懂这种身段。现代戏是沪剧表演的一大块,但是沪剧表演还有另外一条腿,叫西装旗袍戏,这两条腿是我们沪剧走得最扎实的两条腿。《雷雨》自1938年由施春轩改以沪剧形式、上演于大中华剧场,之后被众多剧团改编演出,成为西装旗袍戏的经典代表之一,1988年上海沪剧院决定赴港演出《雷雨》、马莉莉将首次饰演繁漪。繁漪应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她既是一个明白人、但又是一个非常偏执的人,像这样一个特殊家庭出来的特殊性格的人、你怎么去表现她,所以自己就不断地听丁老师的录音,从她的声音当中自己去揣摩她的气息,咬字的感觉、成腔的一种小味儿,我们后辈要学前辈经典的东西,自己觉得是应该这样去学,自己印象非常深我们是六月份排、九月份到香港去演出,自己再到医院里去看了她一次,自己跟丁老师说我们要开始排《雷雨》了,她想了一想、她就说,你排得好的、你聪明的,点点头,眼泪水就流下来了,这时候自己心里真的非常难过,丁老师当时被称为“活繁漪”、自己没看到过,自己只听到过声音,看到过几张照片,但是没有看到过舞台形象,自己从心里是非常想希望丁老师身体好、能够到现场排戏,这是多好的,她可以把她对繁漪的那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唱,为什么要这么讲,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肯定有许多深刻体会。繁漪从楼上下来,一开口、老爷在书房里吗,下面一个敲板的老师万智卿、作曲家,当时《雷雨》就是他来敲板,他说他一吓、老丁,其实他后来找自己来说的时候、眼睛里都闪着泪花,他说你当时一出场、自己不知道怎么就想到老丁了,但是自己心里是这样想的,无论我的形象也好、面形也好,包括我的声音也好,并没有跟丁老师很像,差距比较大,因为自己比较强、比较魁梧,丁老师比自己秀气点,那么老师们怎么会觉得那么像丁老师、自己难道心里不清楚,我怎么会那么像丁老师、不可能的。观众早已被丁是娥老师的繁漪所折服,那是一个经典、一座高山。所以自己在1990年的时候再也不去说我像不像、自己声音像不像丁老师,你声音再怎么学、也不会像,那怎么办,像这个人物,一个是听丁老师的录音带、一个是看曹禺先生在话剧本里对这个人物的内心的剖析,写得非常详细,你去仔细听,因此自己对1990年这一稿比较满意的。1993年的浦东是崭新的,马莉莉出任上海沪剧院浦东分院院长,是演员、也是剧团的管理者。这个剧团建立起来自己必须要排一部戏,我们说起来叫开炮戏,开炮戏自己一想“老三届”、一直很想为这批知识青年写一部戏,插队落户知识青年自己实际上在1990年的时候、有一个业余编剧手上有一个题材、你看看可以吗,当时是1990年。脑海中的一个选题、历时三年的策划与准备。自己记得有一次在自己家里拟剧本提纲从吃过晚饭开始一直写到第二天的上午,一个通宵、把这个提纲写出来了,写出来以后我们就开始排练了,因为赶时间三月份浦东分院挂牌、就把这部戏当开炮戏。大家一起写台词、练唱段,剧目还在打磨,一通电话打到了马莉莉这儿。三月份自己接到一个北京的电话,晚上已经很晚了,自己演好夜场回去,电话来了,结果是谁呢,北京的中国戏曲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他说你知道吗,我们五月份要在福州要搞“第三届中国戏剧节”、听说你排了一个新戏,我在想我怎么排个新戏 北京也知道了,自己说刚刚开始演有点急促、戏可能还有一点修改的可能,自己说五月份我可能有点赶不上,自己非常艰难地答应了、因为知道这一下经济上的压力是非常大,这样大的一支队伍开过去、所有的衣食住行都是自己的,但是自己还是靠着许多朋友帮忙、做了一些广告,印了一些说明书、做点广告,都是叫人家帮忙,凑足了车马费、然后就去了,没想到演完一场之后、老师们很开心地说,这么多年没有看到那么好的现代戏了,你们沪剧演现代戏真是好。知青是一个时代的群体印记,沪剧《风雨同龄人》也传递着这代人的情感需求、诉说着这代人的命运与心声,马莉莉也凭借该剧、一举摘得“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所以自己觉得作为一个演员来说,最终的使命,要想写出的题材、不仅仅是你自己想怎么样,而是要觉得在这个社会上对热点或者是闪光点、好的东西你要作为 要搬到舞台上,这才是一个戏曲工作者的最高尚的任务。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