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舆论的江湖中,总有一些 “风波” 能搅得人眼花缭乱。宋清辉对胖东来的那番 “严正声明”,看似高举言论自由与理性批判的大旗,实则陷入了一场自我消解的荒诞剧。他以“反流量乱象”之名批判胖东来,却将自身言行化作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碰瓷——这场闹剧背后,暴露的不仅是逻
在舆论的江湖中,总有一些 “风波” 能搅得人眼花缭乱。宋清辉对胖东来的那番 “严正声明”,看似高举言论自由与理性批判的大旗,实则陷入了一场自我消解的荒诞剧。他以“反流量乱象”之名批判胖东来,却将自身言行化作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碰瓷——这场闹剧背后,暴露的不仅是逻辑的错位,更是公共讨论中“批判者”角色异化的缩影。
宋清辉在声明中反复强调于东来“初中没毕业”,并将其作为贬低对方企业家身份的核心论据。这种将教育背景等同于商业能力的逻辑,本质上是对劳动创业者价值的否定。若按此标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崛起的第一代企业家多数都该被钉在“耻辱柱”上。更讽刺的是,当宋清辉标榜自己作为“专家学者”的批判特权时,却选择性忽视了学术伦理中最基本的“就事论事”原则——真正的批判应聚焦企业经营模式,而非人身攻击。
他看不起于东来初中没毕业,对胖东来作为一家尚未大规模走出河南的 “小企业” 嗤之以鼻。这种傲慢简直荒谬至极!学历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企业价值的唯一标准。于东来虽学历不高,却能将胖东来打造成深受消费者喜爱、员工忠诚度极高的企业,靠的是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对顾客和员工的真诚。胖东来以其优质的服务、严格的商品质量把控,在河南乃至全国都赢得了良好口碑,众多企业还纷纷前去学习取经。反观宋清辉,仅凭学历和企业规模就给他人贴上标签,这种狭隘的评判标准,恰恰暴露了他自身认知的局限。
声明中指责胖东来“靠流量噱头转化现金流”,但宋清辉的回应策略却完美复刻了其批判的对象:通过“死磕到底”“百万索赔”等刺激性词汇制造话题,在24小时内登上多个平台热搜。这种“以暴制暴”的逻辑恰似武侠小说中的“七伤拳”——在攻击对手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对流量法则的娴熟运用。当批判者开始用对手的武器作战时,所谓的“净化社会风气”不过是新一轮流量争夺的遮羞布。
宋清辉口口声声指责胖东来靠流量噱头维持,可他自己又在做什么呢?他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姿态,对胖东来发起猛攻,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决绝,很难不让人怀疑其真实目的。他一边说胖东来的流量手段是不务正业,一边却借着胖东来的高人气,将自己的名字推到大众视野中。这难道不是典型的 “自己反对的,正是自己在做的” 吗?用碰瓷胖东来的方式,收割关注度,企图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这和他口中胖东来靠流量变现的行径,又有何本质区别?甚至可以说,他的这种做法更为低级,因为他是在利用负面舆论,试图通过抹黑他人来抬高自己。
宋清辉刻意忽略胖东来在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日均销售额实时公开的透明化运营、1140种药品进货价加价10%销售的供应链改革、基层员工月薪9886元的人力资本投入。这些数据化的企业实践,恰恰构成了其区别于传统零售业的核心壁垒。而将企业维护品牌声誉的法律行动污名化为“无赖行径”,则暴露出批判者对现代企业治理认知的错位——当胖东来用53页质检报告回应红内裤事件时,展现的正是用事实对抗情绪的现代商业理性。
声明中反复强调“专家学者存在的价值就是批判”,却将这种批判异化为不容质疑的话语霸权。当宋清辉将华为的公关应对作为“度量标杆”时,实则偷换了“企业应对批评的多元路径”这一命题——法律维权与开放对话本是并行的正当选择,但在其叙事中却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这种将复杂商业生态压缩为二元对立的叙事,本质上是对公共讨论空间的窄化。
再看他拿华为与胖东来对比,说华为大度邀请他参观,而胖东来容不下质疑。且不论他批判华为时的言论是否合理,单就这种对比本身就毫无逻辑。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处理危机的方式,不能因为华为的一种做法,就要求胖东来照单全收。胖东来起诉那些不实诋毁,是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对恶意攻击的正当防卫,怎么就成了钳制言论自由呢?宋清辉似乎忘了,言论自由是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内的,不是肆意抹黑他人的挡箭牌。
宋清辉还自诩为 “探寻真相” 的专家学者,以 “批判” 为己任。但真正的批判,应该是理性、客观且建设性的,而不是像他这样,充满了个人情绪的宣泄和无端指责。他打着净化社会风气的旗号,实际上却在制造混乱,扰乱公众视听。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企业需要接受监督和批评,但这种批评应该是基于事实、有助于企业进步的,而不是为了博眼球、满足个人私欲的恶意攻击。宋清辉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在自导自演一场闹剧,妄图在舆论的舞台上刷一波存在感,却在大众的审视下,将自己的偏激与错谬暴露得淋漓尽致。
来源:花好月圆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