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花》:赵丽颖被骂惨,除了演技之外还有这两个原因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6 03:45 2

摘要:电影《向阳花》上映首日票房突破1900万,豆瓣开分7.8,赵丽颖“毁容式”演技被赞“惊艳大银幕”。

文/我是‬山竹‬

电影《向阳花》上映首日票房突破1900万,豆瓣开分7.8,赵丽颖“毁容式”演技被赞“惊艳大银幕”。

但在一片好评中,关于赵丽颖的争议却愈演愈烈。

除了“演技是否配得上奖项”的老问题外,这场骂战的背后,还藏着两个更复杂的真相——资本操控的舆论战场与旧日争议的借题发挥。

赵丽颖的演技,始终是舆论的“靶心”。

去年她凭借《风吹半夏》斩获飞天奖视后时,质疑声便如潮水般涌来:“内定”“资本运作”“奖项掺水”等标签被强行贴上。

而《向阳花》中,她的表现虽被部分观众称为“颠覆”,但仍有批评者尖锐指出:“她演底层女性,台词方言生硬,肢体动作缺乏真实感,全靠‘毁容式’造型撑场面”。

更微妙的是,赵丽颖的转型路线被指“高不成低不就”:

演古偶被嘲“吃老本”,冲电影圈又被质疑“扛不起票房”。

此前《第二十条》等电影票房表现平平,更让“电影扑街专业户”的帽子扣在她头上。

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成为攻击者最趁手的武器。

赵丽颖被骂的背后,是娱乐圈资本博弈的暗流。

1. “挡路者”的代价

近年来,赵丽颖从电视剧转战电影,接连合作张艺谋、陈可辛、冯小刚等名导,资源飞升直接威胁同期演员的利益。

尤其是《向阳花》以小成本撬动高口碑,更让某些资本方坐立难安——若赵丽颖成功升咖,将打破现有市场格局。

2. 舆论战的“标准操作”

据业内人士透露,赵丽颖团队虽擅长营销,但对手的反击更狠辣:“黑通稿”集中攻击其奖项含金量、演技短板,甚至借《向阳花》角色身份影射她早年“坐台”传闻。

这种“旧料新炒”的手法,既能转移观众对电影本身的关注,又能打击演员个人形象。

3. 粉丝文化的“双刃剑”

赵丽颖的粉丝群体庞大,但极端粉丝的“护主”行为反而加剧矛盾。

例如,有粉丝为反驳质疑,强行将其他演员(如陈都灵)的奋斗经历与赵丽颖类比,引发路人反感。

这种“越界安利”无形中为骂战添柴加火。

赵丽颖的过往争议,在《向阳花》上映后被重新点燃。

1. “冯小刚选角”的隐喻争议

冯小刚与赵丽颖的合作被指“别有深意”。

19年前,冯小刚通过选秀将赵丽颖带入娱乐圈;19年后,他让赵丽颖在《向阳花》中饰演“刑满释放人员”。

巧合的是,赵丽颖早年曾卷入“坐台”谣言,而电影角色恰好涉及“灰色过往”。

尽管团队澄清“纯粹艺术创作”,但好事者仍将两者关联,暗示“冯小刚在内涵赵丽颖”。

2. “炒CP”的历史包袱

十年前,赵丽颖在综艺《偶像来了》中与何炅的暧昧互动,至今仍是黑粉的“素材库”。

当时她一句“何老师结婚可以考虑我”,被截取成“倒贴心机”的证据。

如今《向阳花》宣传期,这些片段再度被翻出,用以佐证“赵丽颖靠炒作上位”。

赵丽颖的遭遇,暴露出娱乐圈三大顽疾:

1. 资本垄断话语权:奖项、资源、舆论皆可被操控,演员成为资本博弈的棋子。

2. 审美标准单一化:观众对“大女主”“爽剧”的追捧,让现实主义题材演员反而陷入“不够光鲜”的批评。

3. 网络暴力低成本:造谣一张图,辟谣跑断腿。

赵丽颖团队至今未对“坐台”传闻正式起诉,更让黑粉有恃无恐。

抛开争议,《向阳花》的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它撕开了对刑释女性的偏见,展现了底层女性的坚韧生命力。

赵丽颖的“毁容式”表演或许不完美,但至少迈出了突破舒适圈的一步。

骂战终会过去,作品自留其声。

当观众不再被舆论裹挟,当资本不再主宰评价体系,或许我们才能真正看清:

一个演员的成长,需要的不是“零差评”,而是“被客观看待的权利”。

来源:我是山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