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耀青春里》:难以耀眼的光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18:53 3

摘要:作为一部聚焦精神健康与职场压力的黑色幽默电影,《阳光照耀青春里》凭借题材的敏感性确实在开篇营造了一些引入瞩目的噱头,然而,影片在试图以荒诞解构现实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其叙事逻辑、角色塑造和主题表达上的多重问题,讲不好故事又想自诩文艺的作态,最终不过只是将精神病院

文/梦里诗书

作为一部聚焦精神健康与职场压力的黑色幽默电影,《阳光照耀青春里》凭借题材的敏感性确实在开篇营造了一些引入瞩目的噱头,然而,影片在试图以荒诞解构现实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其叙事逻辑、角色塑造和主题表达上的多重问题,讲不好故事又想自诩文艺的作态,最终不过只是将精神病院以及精神病人的创伤,停留在了肤浅的表象。

影片的核心矛盾其实有着张力——程序员何立为因职场偏执被诬陷为精神病患者,试图在“青春里”精神康复院中自证“正常”。这一设定本可通过紧凑的叙事展开社会批判,但导演选择了用大量超现实桥段填充主线,导致情节推进散漫,现实与幻想的边界模糊到近乎混乱。

例如,何立为与病友的“逃离计划”反复失败,本应强化压迫感,却因过于夸张的荒诞处理削弱了代入感。这种失真的表达使电影逐渐让人失去了对角色命运的共情,转而陷入对叙事逻辑的质疑。此外,影片结尾突然转向的解决,这一重要转折也缺乏足够铺垫,更像是对社会议题的强行升华,而非自然的情节收束。

在人物上尽管肖央饰演的何立为试图去展现职场人的焦虑与挣扎,但其角色弧光仍显单薄。他从愤怒反抗到接纳病友的转变缺乏细腻的心理刻画,更多依赖台词直白表达,人物动机流于表面。配角群像的问题更为明显:春夏饰演的林春春被设定为“诗意象征”,但其行为逻辑与情感动机始终悬浮,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蒋奇明和王迅的角色则也完全只是在服务于荒诞笑点,缺乏个体背景的挖掘,最终成为了苍白的符号。这种对边缘群体的“奇观化”呈现,至少从我的角度看,是电影最为让人厌弃的问题。

面对剧情与人物双双失力的境况,影片对“正常与疯狂”辩证关系的探讨,也只能过度依赖台词的直白映射。这就例如,何立为反复质问“到底谁不正常”,以及病友们的行为被直接解释为“对现实的解构”,这种处理本质上让主题沦为了口号式的社会批判。

相比之下,同类型的《飞越疯人院》则通过角色的具体行动与环境压迫的细节累积传递反抗精神,而《阳光照耀青春里》则急于通过角色之口去点明议题,导致电影的内核变得尤为生硬。此外,影片对精神疾病与职场压力的关联,却未深入剖析个体心理异化的复杂性,使电影对精神疾病的聚焦流于了现象罗列。

由此电影所塑造的黑色幽默,既没有能让人真正会心一笑,也无法让人对电影的表达心声共鸣,反而让《阳光照耀青春里》的风格显得不伦不类。这就例如,何立为在病院中的狼狈遭遇本可深化压抑氛围,却因夸张的喜剧表演冲淡悲剧性;病友们的荒诞行为原本承载着对现实的讽刺,却因过度追求笑料变得轻佻。这种风格割裂在影片后半段尤为明显:当剧情转向维权抗争时,叙事突然严肃,与前半段的闹剧氛围又形成断裂,这个时候电影留给观众的只有照本宣科的索然无味。

《阳光照耀青春里》立意虽好,它想去触碰精神健康、资本异化的问题,并试图以荒诞手法解构现实困境。然而,叙事结构的松散、角色的工具化以及主题表达的生硬,暴露出的是导演在艺术表达与社会批判的力不从心,由此所自诩的阳光,难以耀眼。

个人评分:5

来源:潮阳学习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