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首位登上戛纳的90后中国演员,短短10年沦落为“劣迹艺人”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3 19:55 1

摘要:娱乐圈中,能把“疯批”角色演得出神入化的,除了李小冉,当属李梦。

娱乐圈中,能把“疯批”角色演得出神入化的,除了李小冉,当属李梦。

李梦对“癫”角儿的拿捏,早在《隐秘的角落》以及去年爆火的《墨雨云间》便得以显现。

观众对她也是既爱又恨。

恨她饰演的婉宁公主让自己噩梦连连,却又力捧她是“疯癫赛道”上不可多得的演技派。

然而,抛去业务能力,李梦的人品却被圈内人诟病。

近年来,有关她低情商、无素养、耍大牌的恶评不绝于耳,很多导演甚至不惜代价中途换人、删戏。

短短10年,从首位登上戛纳的90后中国演员,到榜上有名的“劣迹艺人”,李梦做错了什么?

初出茅庐即巅峰

出道时,李梦刚刚考入北电1个月。

那时的她,脸型微方,骨相耐看,乌黑的圆眼珠,有着幼儿般的天真蒙昧。

可细看时,蓬乱的头发,微厚的嘴唇,又仿佛在强调着破碎与倔强。

种种纯真与性感的矛盾对冲,都让这张脸充满了戏剧化的可能。

顶着这样一张“专为文艺片”而生的脸,17岁的李梦,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伯乐。

《白鹿原》的选角导演在飞机上一眼相中李梦,一路追她到机场厕所,抢着把名片塞给她。

未经世事的李梦被吓到不轻,连连质疑:

“天啊,都什么年代了还有星探?不会是骗子吧?怎么可能刚进大学一个月就被选去拍戏?”

可这就是选对人生方向的妙处,命运的推背感会不请自来。

回到家,父母按照名片上的信息进行核实,发现还真有这么个人。

一家人如梦初醒,于是马上联系对方,接着便见到了王全安导演。

得到导演认可后,李梦便开始了长达半年的乡村体验生活。

那时的李梦,学陕西方言,做饭、烧菜,顶着太阳下地干活,没有一点娇弱气息。

在一场“赤脚奔跑在麦田”里的戏中,李梦那未受科班技巧束缚的即兴发挥,更是让陈忠实感受到了角色本身所需的生命力,连连称赞“这就是白灵该有的样子”。

在大导和原著作者的加持下,李梦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因为在这之前,根本没人刚进大学就能去拍戏,她是第一个。

可惜好景不长,电影上映后,大家发现李梦的戏份被删光。

官方回应,电影最终要以田小娥、白嘉轩等人为主,白灵的戏份剪不进去了。

虽有导演作证,可外界依旧对此猜测不断。

有人说,李梦演技不过关,也有人质疑她艺德不好得罪了剧组。

或许是为了平息舆论,王全安将李梦推给了另一位大导——贾樟柯。

2012年,6年没拍剧情片的贾樟柯邀请李梦出演《天注定》。

面试结束后,李梦忽然和经纪人说:“我觉得这个电影会很伟大。”

果不其然,2013年,李梦毕业前夕,《天注定》成功入围戛纳主竞赛。

凭借莲蓉一角,李梦成为首个登上戛纳的90后中国演员。

颁奖当天,21岁的李梦一袭蓝色海魂衫,笑靥如花的背后,藏着她更大的理想。

“我太想红了。我要在30岁之前拿影后。我要做最好的那一档演员。”

如此高的起点,任谁都会生出更蓬勃的野心。

奈何,当野心跑赢耐心,作品输给艺德,过往成就会是第一个祭品。

争议与自证

作家陈忠实曾公开表示:

《白鹿原》需要新鲜血液,老戏骨撑得起白嘉轩、鹿子霖,但白灵必须是一张未被定义的脸。

于是,2015年剧版《白鹿原》官宣开机时,李梦再一次被托举上台。

然而,短短三个月,就传来了剧组换人的消息。

新人孙铱作为北电唯一拥有双导师培育的研究生,接替了李梦的位置。

巧的是,她的两位导师刚好是《白鹿原》的男主角张嘉益和“反派”胡强。

一时间,“孙铱上位”的说法甚嚣尘上,但很快又被剧组人员证伪。

随之流出的,是李梦迟到早退、随意加戏、耍大牌的消息。

知情人士曾不止一次透露,在拍摄“结婚”这一重头戏时,李梦多次迟到超2小时,全组100多人不得不在零下10度的片场苦等。

有人好心劝导,李梦非但不领情,还情绪失控地狂抓对方。

非但如此,剧组化妆人员也曾说,李梦常因妆容不满意拒绝开机。

更让人无语的是,李梦在明知与原著主线冲突的前提下,还要求剧组为她增加与鹿兆鹏的感情戏。

种种“逆天”行径,最终迫使投资人张嘉益“换人”。

事后,李梦曾说:

“陈老师是我的恩人,没演成白灵是我最大的心结,但人生如戏,只能向前看。”

自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李梦都“憋着口气”,只能通过疯狂接戏的方式,填补内心的惶恐,想要证明自己、想要被看到。

岂知,痛苦的经历没能使她成长,激进的方式却催生出更多荒谬。

2016年,《老腔》首映礼,李梦作为主演却缺席活动。

当导演问及原因时,制片人哽咽回道:

“李梦失联了,导演你不记得三年前在《白鹿原》的点点滴滴了吗?我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联,55次失约,团队到现在还在联系她......”

接着,关于李梦在《老腔》片场“发疯”的名场面,也被曝光。

镜头中的李梦,因随意要求加戏减戏,在片场对着工作人员大声嘶吼。

被拒后,还像个孩子一般撒泼耍赖。

此后,又有无数导演、制片站出来“揭发”李梦的恶性。

有人说她经常迟到,导致全组人员都在暴晒的太阳下等她;

有人爆料李梦因为一绺头发,来回摆弄几十分钟,就是不开机;

《隐秘的角落》剧组人员也曾爆料,凌晨12点全组加班,只为给李梦找两个一模一样的苹果......

一系列迷惑行为,真正做实了李梦“劣迹艺人”的称号。

过去与未来

如果不是那些失德标签,李梦以往塑造的荧幕形象,或许更深入人心。

她可以是《隐秘的角落》里的王瑶,敏感脆弱,带着一丝冷漠的洞察力,却因“最绝望的母亲”这一设定,让人又爱又恨;

可以是《墨雨云间》魅惑疯批的恶女长公主,靠着惊人的爆发力和人设的真实感,获得一众网友的同情与共鸣;

还可以是《棋士》里野心与脆弱并存的另类“警嫂”,即便出场不多,也足以惊艳观众......

可惜,现如今提起“李梦”两字,大众的第一反应仍是:

戏里戏外都是疯女人,但戏外疯得让人讨厌。

李梦的“讨厌”,或可追溯到她的童年时期。

小时候,从事金融工作的父母总是很忙,虽然对于李梦脑子里的奇思妙想,妈妈也会给予正面鼓励,“宝宝原来是这样想的,这或许是个好思路”,却极少留出时间陪伴对方。

因此,10岁前的李梦不得不跟随奶奶生活,10岁后便被父母送去加拿大,开始流连于各种寄宿学校。

“很小的时候还会和院里的小朋友玩,但越大越不知道怎么跟别人交往。然后恶性循环,变得更自卑,更孤僻。”

亲情缺失,伙伴无几。

一方面迫使李梦养成了我行我素、自己做主的习惯,一方面也让她安全感缺失,性格变得愈发敏感、乖张。

她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却走不出童年阴影的围城。

稍大一点后,李梦决心反抗。

她先是回到北京,随后又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而这一切,父母都不知情。

命运舍不得难为这一天赋型选手,导演、资源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偏爱。

没有经历过十年龙套之苦,也没遭遇过恶毒剧组刁难。

李梦的出道之路,戏剧性的顺利。

或许是因为“得来全不费功夫”,让李梦滋生出了自负气息;

也或许是因为“从艺”早于“做人”,让她对自己的恶劣行径缺乏审视。

总之,回望李梦出道这15年,虽不缺好作品,但也不乏坏名声。

为此,豆瓣小组曾有人暗示李梦:不要做因性格耽误天赋的典型。

这一点,也得到了张颂文的回应。

《隐秘的角落》拍摄期间,他曾不止一次地提醒李梦“收着点脾气”,还赠送《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给对方。

李梦默默应允,答应“接受所有批评,未来用角色说话”。

近年来,李梦也确实塑造了很多经典角色。

她曾说过:

“哪怕只有一分钟的戏,我也要让你记住我,记住我这样用力地存在过,活过,爱过。”

“戏比天大”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从艺先做人”的标准,依旧是底线。

路漫漫,但愿李梦既能把刀刺向角色,又不吝惜用它雕琢现实中的自己。

来源:剧评人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