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派文化的艺术长河中,沪剧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而王雅琴,无疑是沪剧发展历程中最为璀璨的明星之一。2017 年,这位沪剧名家迎来了诞辰100周年纪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她的传奇人生,领略其跨越七十余载的艺术风采。
在海派文化的艺术长河中,沪剧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而王雅琴,无疑是沪剧发展历程中最为璀璨的明星之一。2017 年,这位沪剧名家迎来了诞辰100周年纪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她的传奇人生,领略其跨越七十余载的艺术风采。
初涉申城,结缘沪剧
1917 年,正月十五,这个象征团圆的日子里,王雅琴在浙江宁波三北呱呱坠地。7 岁那年,她跟随家人来到上海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1925 年,年仅8 岁的王雅琴,踏上了沪剧学艺之路,拜入王筱新门下。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1928 年,11 岁的她正式登上沪剧舞台。凭借着对沪剧的热爱和自身的天赋,王雅琴与王筱新携手组建“新雅社”。在那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新雅社”迅速崛起,成为沪剧界赫赫有名的四大名班之一。
崭露头角,加冕“皇后”
1937 年,由友谊电台发起的申曲投票评选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王雅琴凭借出色的表演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斩获“申曲皇后”的桂冠。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多年努力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她在沪剧界崭露头角,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此时的王雅琴,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而是继续潜心钻研艺术,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辗转剧团,引领改革
1939 年,“新雅社”因各种原因解散,王雅琴加入“文滨剧团”。在这里,她接触到了新的表演理念和艺术形式,为自己的艺术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1941 年,夏连良向王雅琴发出邀请,希望她能领导上海沪剧社,并参与沪剧改革。王雅琴欣然应允,首演剧目《魂断蓝桥》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巨大轰动,观众们对这部融合了新元素的沪剧作品赞不绝口。此后,王雅琴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先后在多个剧团间辗转,为沪剧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51 年,文滨剧团正式更名为“艺华沪剧团”,王雅琴凭借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深厚的艺术造诣,担任团长一职。
坚守舞台,铸就经典
王雅琴在沪剧舞台上整整活跃了七十余载,成为沪剧界当之无愧的元老级名旦。她扮相文静端庄,犹如从画中走出的古典美人,一颦一笑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嗓音清脆悦耳,仿佛山间清泉,灵动而又纯净。在早期,王雅琴擅长演绎闺门旦,将那些温柔婉约、楚楚动人的女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解放后,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她大胆拓宽戏路,开始以塑造正派角色为主,致力于将英雄人物和劳动妇女的形象搬上舞台。与此同时,她也能轻松驾驭反面角色,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王雅琴众多的代表作品中,《庵堂相会》《碧落黄泉》等剧目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这些经典剧目不仅是她艺术生涯的结晶,更是沪剧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每一个角色,每一段唱腔,都凝聚着她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1979 年,王雅琴重组“新艺华沪剧团”,继续担任团长,为培养沪剧新人、传承沪剧文化而努力。直到1982 年退休,她才正式告别了心爱的舞台。
王雅琴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艺术成就和精神,永远留在了沪剧的舞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沪剧人不断前行。在她诞辰100 周年之际,让我们铭记这位沪剧传奇人物,传承她的艺术精神,让沪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