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哪吒》爆火解构四川动漫产业的突围与未来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2 10:40 4

摘要:“如果你晚上从楼下往上看,会发现只有我们办公室亮着灯。”王敏对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说。这名年轻女性是成都妖妖影视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妖妖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落户于成都市成华区天府国际动漫城的初创公司,在去年上半年参与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的特效

“如果你晚上从楼下往上看,会发现只有我们办公室亮着灯。”王敏对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说。这名年轻女性是成都妖妖影视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妖妖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落户于成都市成华区天府国际动漫城的初创公司,在去年上半年参与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的特效、灯光渲染、合成等环节的制作工作。

俯瞰位于成华区的天府国际动漫城。

《哪吒2》从国内火到海外,屡破影史纪录,在王敏看来,这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2019年,我上班的公司就在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的楼上,那时我便有幸参与过《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的相关制作。2023年我创办了现在这家公司,又获得了参与制作《哪吒2》的机会。从一开始我们整个团队就知道,《哪吒2》必然会是精品力作,因为第一部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王敏向记者坦言,自从《哪吒2》上映后,主动找到他们公司承接业务的客户数量明显有了提升,“之前都是我去找别人。”王敏笑道。

从2019年《哪吒1》横空出世,到如今续作持续引爆市场,时隔6年,《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成功无疑给四川动漫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四川动漫产业也正从“外包代工”向“原创IP”逐步转型,在这期间不仅孕育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动漫人才,还构建了动漫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哪吒》导演饺子曾说:“成都的包容性与文化底蕴,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而政府搭建的产业生态,让技术落地成为可能。”

高效协同,实现产业跃升

当动画电影《哪吒2》片尾字幕缓缓滚动,影院灯光渐亮,仍有观众驻足凝视——138家中国动画制作公司的名字一一闪现。这份“荣誉”名单,不仅是影片背后的强大支撑,更折射出中国动画产业链从分散到协同、从代工到共创的蜕变之路。

“这138家制作公司大多来自国内动漫游戏产业相对聚集的地区,如北京、成都、上海、苏州、深圳、杭州等地。与此同时,各大区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成都具备强大的IP孵化和设计制作能力。”王敏说。

如今成都动漫产业高效协同的背后,是成都20年产业积淀的爆发。

2006年,成都与北京、上海、广州并列成为国家级游戏动漫基地,但长期困于“代工链底端”。转折发生在2019年,《哪吒1》以50亿元票房破局,资本与人才开始向成都倾斜。如今,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聚集了可可豆、墨境天合、千鸟文化等60余家企业,形成“剧本—分镜—建模—渲染—衍生”的全链条。园区内企业直线距离多在百米内,“硬盘跑腿比网络传输更快”成为行业笑谈。

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成都过去是动漫行业的‘富士康’。”在《哪吒》系列电影诞生前,成都动漫企业大多承接北上广深的内容加工,“我们做的是特效、渲染这些技术活,但核心创意和IP开发都在外地。哪怕是可可豆,在创作《哪吒》期间,为了创收也持续在接外包活。”

转变始于《哪吒》的成功。可可豆创始人饺子用5年时间打磨首部作品,这种“长期主义”在强调短平快的商业环境中堪称异类,却最终撬动了整个城市的产业格局。“《哪吒》火了之后,不少外地投资方主动找上门,问我们能不能在成都孵化新项目。”这名业内人士透露,近两年,成都更多的动画制作公司开始尝试原创开发 ,“不过,做原创最大的压力来自资金”。

为了实现产业跃升,成都各级政府力求对动漫产业的扶持“精准滴灌”,《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更明确提出“建设国际动漫游戏之都”。

今年1月3日,由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天府国际动漫城共同举办的“天府动漫 追梦同行”成都动漫产业生态路演活动在天府国际动漫城园区内展开。

“会上,动漫产业金融服务站正式成立,标志着金融资源与园区的深度融合。”天府国际动漫城的运营方——四川旅投漫话世界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朱柏桦向记者介绍,对于许多文创企业而言,资金瓶颈往往是制约其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低成本、高灵活性的贷款产品——“文创通”应运而生。自推出以来,“文创通”已为众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能有效缓解文创企业的资金压力。

二次元经济与城市空间的重构

2024年10月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七届世界线动漫展吸引了省内外上万名动漫爱好者。

去年7月,为期4天的成都第十六届世界线动漫展(以下简称世界线动漫展)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开幕。据了解,世界线动漫展是西部地区受众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动漫展会。

漫展开幕当天,西博城地铁站人头攒动,这个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相当于13.7个足球场的地铁站,变成五颜六色的二次元海洋。4天时间里,世界线动漫展共迎来各地观众约30万人次,其中入场观众约20万人次。

漫展的火热,也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经济的热度。西博城一家餐饮店老板告诉记者,自漫展开幕,店里生意好的时候一次煮几十斤米都不够,单日营业额最高能够上万元。

“成都的包容,让穿lo裙上班和在火锅店讨论分镜一样自然。”某总部在外地的动漫游戏头部公司将漫展部门的指挥部设在了成都,负责人告诉记者,二次元文化正重塑城市空间。比如自贡灯会中植入《王者荣耀》主题,桂溪生态公园打造科幻IP快闪,将漫展流量导入文旅场景。这种“动漫+景区”模式,让过去年轻人不愿涉足的“老式”景区年轻客流显著提升。

漫展成为连接动漫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关键场景。近年来成都精心打造多个知名动漫节和动漫展会品牌活动,形成了动漫产业的集群效应。位于天府广场的成都天府红购物中心,也逐渐成为二次元粉丝们在市中心的聚集地。这座以“二次元的奇幻之旅”为欢迎词的购物中心,每遇节假日总是人气十足,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启动阶段性限流措施。

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副教授陈舒慧指出,成都是地理上的盆地,却是中国动漫产业的高地。成都不仅涌现了大量优秀动漫作品,各类漫展也在此大放异彩,围绕动漫产业衍生的融合项目还进一步丰富了成都的文化体验,为成都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的第一批展商资源是和腾讯、网易合作攒下的,我们公司本身是做游戏的,今年1月才正式在成都成立漫展分部。”上述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这也是因为公司看上了成都蓬勃发展的二次元市场。我们去年在成都举办的漫展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成绩,目前成都的动漫周边产品开发情况和销售数据都很优异,不足在于衍生品制造仍大量依赖广东的工厂。如果能把IP周边制作的链条在本土打通,那么面向C端的产品会给成都带来更大的收益。”

正如前文提到妖妖影视科技有限公司选择的办公地——天府国际动漫城,这个占地85亩的“产商旅教无界融合中心”,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可以被看作一个常设的“漫展”。

成都妖妖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办公。

“粉丝们可以随时到这里购买他们喜爱的周边,打破了传统漫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四川旅投漫话世界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推广部工作人员唐宇告诉记者,园区内,产业与消费的边界被彻底打破:这里既有二次元周边零售店,又有三星堆文创快闪馆,还有供企业交流协作的共享办公区。“动漫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是优质动漫作品的创作,这是给整个产业链‘开闸放水’的关键。”唐宇解释,中游不是简单搬运内容,还得玩转跨媒介传播。搭建立体传播网,才是现在国漫破圈的核心武器。

在天府国际动漫城,有一家名声在外的模玩店——玩具方舟TOYSARK·模玩收藏馆。这个诞生于成都本土的品牌,不仅将潮玩与成都的年轻生活方式融合起来,还集纳了源自天府文化的各种潮玩设计。“玩具方舟是最具代表性的下游衍生品牌之一,它直接与C端顾客对接,经济效益体现得最直接,也最依赖上游根基。”唐宇说,“比如日本动漫行业有制作委员会,他们逐渐建立起了风险共担体系,有的动漫电影即使票房未达预期,但通过手游、盲盒、联名产品等实现多渠道回血,最终盈利也许反而会超预期,我们可以学习一些经验。”

从“输血”到“造血”的人才培育模式

丰富的四川元素是《哪吒2》吸引观众的巧思之一,在这背后,除了多家本土制作公司的倾力打造外,也离不开来自四川各大高校的人才与团队的鼎力支持。

据了解,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有多名校友担任《哪吒2》的配音演员,使得电影中的多个角色拥有了“灵魂”;四川传媒学院多名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多名学生分别参与了电影的制片、分镜设计、灯光渲染、模型制作等工作;还有成都东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大学、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多个“动画人”都参与其中……四川高校人才挑起大梁,在不同岗位为这部现象级作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人才培育上,成都拥有活力充沛的人才资源优势。据统计,截至目前,成都影视行业总从业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在读影视专业学生达22万人。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特效方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孙丽芳向记者介绍,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从大一起就接触岗位需求分析,大二进入企业实训,大三参与定制化培养。“我们每年给成都的头部动漫制作公司输送学生进驻公司实践学习半年以上,让他们和正式员工一起做模拟项目。”这种“沉浸式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确保川内的企业招到理想的人才,还能让学生就业更有保障。

最让她骄傲的是与某头部动画公司的合作。“从2013年开始,每年输送学生去他们公司‘沉浸式实训’,和正式员工同吃、同住、同加班。”去年寒假,她带着学生驻扎成都数字天空科技公司一个月,结束时两名学生直接留下实习。“企业把未公开的项目拿给学生练手,这种信任比课堂教一百遍都有用。”

不过孙丽芳也有担忧,“目前在成都特效师多,编剧、导演却紧缺。”她所在的系正推动“巴蜀文化数字化”项目,让学生将三星堆、川剧等元素融入创作,“既要接轨国际,也要守住本土基因”。

王敏则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她本科所学专业是电视编导,工作后转型成为动画制片人。她发现成都高校的课程设置正从“技术培训”转向“创作思维”:“过去教的是软件操作,现在要让学生理解世界观构建。”这种转变呼应着产业需求——随着原创项目增多,成都急需编剧、导演等前端人才。

“像《哪吒2》此类影片的制作,首先需要打破艺术、技术、人文的学科壁垒,将多学科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其次是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的大幅提升。”四川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张应辉表示,这类项目具备周期性和任务重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学习阶段就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能迅速适应产业项目的节奏。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发的技能重构,学校也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推动教育创新,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技术保障。

站在风口,隐忧犹存。王敏坦言,成都原创团队仍面临“三难”:融资难、过审难、破圈难。“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动漫电影叫好不叫座,说明市场对非神话IP接受度仍有限。如果政府能设立实验性动画扶持基金,让创作者敢做小众题材,相信会有更多属于四川本土的高质量国漫生产出来。”

正如饺子在《哪吒2》发布会上所言:“成都的松弛感,让我们敢用五年磨一剑。”当慢生活遇见快产业,这座城市的动漫革命,或许才刚刚开始。

来源:廉政瞭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