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明天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10:36 3

摘要:黑白电影《还有明天》获得意大利当年 (2023年) 的票房冠军,这部电影在彼时击败的是横扫全球的现象级电影《芭比》和巨作《奥本海默》。这匹“意大利票房黑马”在2025年3月8日与中国观众见面。本片由导演宝拉·柯特莱西自编自导自演,被BBC称为“有史以来意大利女

拥有了选择权的她们,可以用一张张选票构建全新的秩序 。

黑白电影《还有明天》获得意大利当年 (2023年) 的票房冠军,这部电影在彼时击败的是横扫全球的现象级电影《芭比》和巨作《奥本海默》。这匹“意大利票房黑马”在2025年3月8日与中国观众见面。本片由导演宝拉·柯特莱西自编自导自演,被BBC称为“有史以来意大利女性执导的最成功的电影”,从其黑白画面以及所展现的二战后萧条的罗马,不难看出导演在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先驱们致敬。

本片对准了一个常年承受着家庭暴力的女性迪丽娅。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迪丽娅和丈夫伊万诺以及卧床的公公,共同生活在二战后百废待兴的罗马。

影片初始所描绘的环境就已经点明了她们一家人的处境。六口人共同居住在一个并不宽敞的半地下屋子,整个家庭几乎依赖着迪丽娅操持一切家务,而她的丈夫伊万诺只是把妻子当作一件私人物品、一个仆人,甚至是一个生活不顺时的出气筒,不允许妻子与其他人接触,剥夺她劳动得来的钱财,并且要求她照顾好家中两个年幼的儿子、长女马切拉以及生病的老人。伊万诺自己则不受任何约束,无论是其工作还是不为人知的夜生活都没有在电影中得到正面体现——显然,这是导演有意为之,伊万诺像一个符号,代表着父权制社会的规则。

暴力与起舞

在这个悲伤的故事框架内,柯特莱西的处理方式没有流于展现苦难,对男女主角也没有报以简单的愤怒或同情,而是更进一步,她看到了人在日复一日的家庭暴力下的异化:从电影第一幕就遭到丈夫掌掴的迪丽娅,在面对暴力时始终没有露出一丝惊讶,而是淡然,那意味着习以为常。

影片着重描写了伊万诺对迪丽娅的两次家暴,导演极富创意地用舞蹈的形式代替了暴力场面,避免了将主角放置于“困苦的”抑或是“需要拯救”的位置。这个极具反差的设计也揭露了一个性别结构陷阱,以伊万诺为代表的男性用绝对的暴力让女性臣服于自身,而家暴过后那假惺惺的充满爱意的话语,又让他们得以控制对方。舞蹈的形式反衬了这种软硬皆有的“统治”,也意味着女性的困境的复杂,甚至不易识别。

在暴力与起舞交错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迪丽娅遭到伊万诺的殴打、扼喉之后,她身上的血迹或淤青在出现几秒后便消失殆尽,这种设计强调了生活中性别暴力的常态化和周期化。导演用这种巧思避免了直述暴力行径所导致的不适观感,同时提出了关于性别暴力的核心问题:伤痕愈合之后,伤害就不存在了吗?

两种代际相传

在迪丽娅的生活之外,影片的另一条故事线是长女马切拉的婚恋。起初,马切拉与观众的视角同频,她同情母亲,承受着目睹母亲悲惨遭遇的痛苦,直到她与男友朱利奥订婚,她沉浸于与富裕男友的甜蜜爱情中,父亲伊万诺幻想着通过女儿的婚事获得财富,只有迪丽娅察觉到了新一轮的性别暴力正在悄悄展开:男友粗暴地擦掉马切拉唇上的口红,并命令她婚后停止上班,仿佛还未进入婚姻就已经急于宣示对“妻子”的所有权,而这一切与迪丽娅和伊万诺初识时是那样相似。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迪丽娅通过一系列行动阻止了这桩订婚,她支持女儿继续读书,而不是过早进入家庭成为新一代的受害者。原来母亲并不需要同情,她向女儿展现了过人的勇气和责任感,女儿对她来说,意味着明天和未来。

柯特莱西在接受采访时说,她的电影试图探索一种“已经持续了数千年”的文化心态。因而本片中另一条有关“继承”的线,便是伊万诺父子的故事,当长年卧床、逐渐清醒的公公开始训斥儿子伊万诺为何没有牢牢地用暴力控制住儿媳时,父权制的帮凶出现了,那是一张以血亲连接的网,在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的单元中压制女性,无论贫穷或富有、健康或疾病,男性都不肯放弃对女性的统治。

迪丽娅母女、伊万诺父子,两种“传承”所传递出的信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父权的压迫根深蒂固,女性的觉醒代际相传。

出乎意料的“出走”

影片中,女儿马切拉代替观众向母亲迪丽娅发出略带恼怒的疑问:“你为什么还不离开?”

导演确实在铺垫一场“出走”:配角机械师尼诺频繁地出现在迪丽娅的生活中,这位女主角的青梅竹马、盟友、支持者似乎是一个完美的情感寄托;而迪丽娅在影片开始便收到的那封信件,从始至终都未曾显露内容,却又贯穿全片。观众都明白,她会离开这个家。

影片的最后,迪丽娅的肆意奔跑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发生的。出人意料的是,她的“出走”并非与其他男人“私奔”,她奔赴的是站,那封神秘信件实则是鼓励百姓选举的。

当伊万诺冲到站时,迪丽娅与周遭所有人沉默地注视着他,他失去了往日的权威。这个全片最有冲击力的画面具象化了选票的意义,即被赋予了选择权的她们,可以用一张张选票构建全新的秩序。

这一行为也将女性从带有“依附性”的叙事中拉出,她把握属于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寄希望于这个糟糕环境中的任何个体,突破了传统浪漫喜剧电影的性缘局限性。

在各路宣发信息和影评中,笔者时常看到本片被称为“意大利版《出走的决心》”,又或是“黑白版《芭比》”。在这样的类比中,我们可以看见近两三年来女性题材电影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影片不可被泛泛地归为同类,或谁是谁的版本,在价值观逐渐走向多元和包容的时代,首先应该尊重每一部作品的内核及其独立性。

而最令人喜悦的则是,宣传方清晰地指出“请不要使用处女作”这一语句,这个持续至今且对女性怀有恶意的词语开始被注意、被反对、被指正。就像全片到结尾所展现的“出走”一般,导演想要强调的是,唯有牢牢掌握话语权,突破传统思维的枷锁,才会让女性远离那暧昧不清的暴力环境,清醒地意识到还有明天。

来源:智慧芯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