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接见“观世音”左大玢问她:你为什么姓左,不姓右?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1 19:33 2

摘要:毛主席是1976年去世的,而左大玢演的《西游记》是1986年版的,他们怎么会是“忘年交”呢?一切还要从1956年说起。

电视剧《西游记》可谓是每个中国人都看过的经典电视剧,剧中的“观世音”娘娘更是演得如同真正的神仙下凡一般。

当年《西游记》播出的时候,不少人甚至直接将扮演“观世音”的演员左大玢当成真正的“观世音”来拜了。

但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的是,将“观世音”演得活灵活现的左大玢与毛主席,其实是“忘年交”。

毛主席是1976年去世的,而左大玢演的《西游记》是1986年版的,他们怎么会是“忘年交”呢?一切还要从1956年说起。

出生于1943年的左大玢出生于一个戏剧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她的母亲郑福秋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湘剧五大花旦之一,因此,左大玢从小就对戏剧非常感兴趣。

在母亲的影响下,左大玢年幼时就学会了母亲的拿手戏《赠剑》《写状》《乌龙院》等。

11岁这年,左大玢顺利考进了湖南省湘剧团小演员训练班,师从湘剧名家孔艳兰,以学习花旦为主。

在训练班时,左大玢十分刻苦努力,除了老师孔艳兰以外,她还常常向琴师彭春泉、彭菊生等人请教,在众多名家的帮助下,她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1956年,13岁的左大玢和训练班的其他小演员们一起跟着田汉去北京汇报演出。

路上,一群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兴奋不已,领队的田汉便说出了一个让大家更加高兴的消息,那就是毛主席也会来看她们的演出。

十分崇拜毛主席的左大玢简直要激动疯了,为此,她几天几夜都没睡好觉。

可惜的是,等到了演出的那天,左大玢和其他几个小伙伴准备的节目没有被选上,失落不已的她只能默默地躲在帷幕后面。

田汉没有骗他们,毛主席真的来看节目了,可是没能让毛主席看见自己的表演,左大玢很伤心,又害怕错过见到毛主席的机会,她便借着帷幕的遮挡,偷偷看了毛主席几眼。

毛主席离开后,所有的小演员们都从后台跑了出来,大家争先恐后地抢坐着毛主席坐过的椅子。

坐在那个椅子上,左大玢心里的难过涌了上来,错过了这次给毛主席表演的机会,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不过,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毛主席,左大玢受到了极大的激励,回到训练班,她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训练,一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从训练班毕业,被分配到了湖南省湘剧团担任湘剧演员。

1959年,已经跟团参加过不少演出的左大玢在湘剧界积攒了一定的名气,虽然才16岁,但已经很受团里看重了。

一天,领导,通知演员们去湖南省交际处演一出《生死牌》,这是一出经典的剧目,但凡入了行的都很熟悉这出戏,但让左大玢感到意外的是,她被点名扮演剧中的主角王玉环。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演这出戏了,但等左大玢上台时,她还是不可避免的感到紧张无措,因为台下坐着的,赫然就是她心心念念的毛主席。

在看到毛主席的一瞬间,左大玢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又太不幸运了。

幸运的是,她竟然有第二次机会给毛主席表演,不幸的是,她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毛主席来表演的,这样突如其来的“惊喜”,她一时间不知道该怎样应对。

好在剧中的台词她早已经背得滚瓜烂熟,又是多年的专业湘剧演员,虽然过程中有一些小失误,但总算是顺顺利利地演完了。

演出结束时,左大玢仍然没从见到毛主席的紧张和兴奋中缓过来,同伴见了,便邀请她参加晚上的舞会。

左大玢正激动着要回家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经历呢,对这些社交活动自然是没什么想法,摆摆手刚准备拒绝,就从同伴口中得知,晚上毛主席也会参加舞会。

这下,左大玢什么也不顾不得了,高高兴兴的就跟着去了舞会,不擅长跳舞的她坐在旁边看别人跳舞,心里期待着能再见毛主席一面。

就在这时,负责拍摄的摄影师侯波径直向她走来,询问她为什么自己干坐着,左大玢大方的表示自己不怎么会跳舞。

侯波听了,称毛主席对今天的演出很满意,身为主角的左大玢功不可没,并希望她能陪毛主席跳个舞。

突然被安排去陪毛主席跳舞,左大玢感觉自己快要飘起来了,但是想到自己木讷的舞姿,她很担心自己会辜负侯波的好意。

侯波见小姑娘半天没吭气,便有些猜到了原因,她叫来毛主席身边的封卫士,叫她带着左大玢练一练舞。

刚练了几圈,左大玢才刚刚摆脱了四肢僵硬的状态,侯波就匆匆地走过来,笑着问她:“学会了吗?”

左大玢也没来得及反应,就被侯波拉到了毛主席的面前,看见毛主席站在离自己这么近的地方,左大玢一时间满脑子一片空白。最后还是毛主席开了个玩笑说:“娃娃,跳舞可不能老站着,得动,这也是一种体育锻炼啊。”

左大玢被逗笑了,开始跟着毛主席的脚步跳了起来,只是一直不敢抬头看毛主席。

后来回忆起这天的左大玢笑着表示,当时那支舞并不累,但是跳完以后,她却出了满身的汗。

这次之后,毛主席每次来湖南,左大玢都会被派去给他表演,有时候也会陪着毛主席跳舞,一来二去的,左大玢湘妹子的性格也藏不住了。

有一次,毛主席在舞会上连着跟四个人跳了舞,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强担心毛主席累着,想到很受毛主席喜欢的左大玢,他便派去陪着毛主席坐着休息一会儿。

坐下来后,左大玢无意中看见毛主席茶杯里的茶叶是一根一根竖着的,十分好奇,就大胆问了出来。

毛主席哈哈大笑,解释说:“娃娃,这是岳阳君山的毛尖,是上等的好茶呀。”

左大玢觉得口渴,表示:“我口渴了,我也要喝您的茶。”

看见这个天真懵懂的小姑娘,毛主席笑着回答道:“你喝吧,喝吧,我们喝一杯茶。”

还有一次,毛主席突然问左大玢:“你为什么姓左不姓右啊?”

左大玢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难题,她愣在原地半天,最后只回答出一句:“因为我爸爸姓左,所以我也姓左。”

毛主席笑着又继续逗着左大玢:“那你怎么又叫左大玢(fen)呢?”

左大玢道:“主席,这个字应该念“bin”,而不是“fen”,您念错了。”

这下毛主席直接大笑起来:“娃娃,你回去问问你爸爸,这个字是多音字,是不是也可以念成“fen”呢。”

回到家,左大玢立刻跑去翻了字典,发现自己的这个“玢”字真的是个多音字,她顿时心服口服了。

1967年,因为父亲曾经是国民党的程潜手底下的少将,左大玢被当成“修正主义黑苗子”受到严重的批判,还被下放到湖南永州市道县的一个偏远村庄干了两年农活。

1974年,回到长沙几年的左大玢始终没有回到当初的事业巅峰,正巧湖南省湘剧院正在排演一出现代戏《园丁之歌》,实力突出的左大玢成为了主角俞英的扮演者。

俞英这个角色充满了正能量和活力,与当时流行的样板戏完全不同,于是,这个戏大受欢迎,还被拍成了电影。

影片送审时,却被江青拦了下来,因为影片中有一句台词“没有文化怎能把革命的重担来承担”,江青便将这部影片打成了“大毒草”,主要左大玢更是成了她攻击的对象,称其演得像个“少奶奶”。

结果,这一年的8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就是一篇大力批评《园丁之歌》是“大毒草”的文章。

当时,不仅这个戏迎来了铺天盖地的批判,连演员们都遭到了谩骂。

后来,左大玢因为工作需要来到北京,却被带去了北京展览馆作检讨,尽管被要求说普通话,但检讨时左大玢还是用湖南话讲完了全程。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毛主席的一次心血来潮,想看湘剧的他点名要看《园丁之歌》的电影,看完之后,他高兴得站起来鼓掌,身边的人告诉他这是“大毒草”,毛主席愤怒不已,表示:“什么大毒草?我看这个很好!”

此后,《园丁之歌》彻底摆脱了“大毒草”的名声。

而左大玢成为无可替代的“观世音”,也多亏了毛主席带来的机缘,原来,晚年时毛主席卧病在床不能再去现场看湘剧,但为了躺在病床上也能看湘剧,他便组织了湘剧演员们重新排了一些传统湘剧,录制好之后把录像带再送到北京。

1976年,杨洁导演碰巧看到了这批录像中的《追鱼记》的片段,剧中左大玢扮演的正是观世音,看到如此神似的观世音,她向左大玢表示,以后如果拍有观世音的戏,一定找她演。

本以为只是随口一说,结果拍《西游记》时,杨洁果然找上了门,这才造就了火遍大江南北的“观世音”。

来源:心内科医师张学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