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演张良的爱情故事 看一个男人要想人生美满 找对老婆有多重要?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3-31 17:31 4

摘要:无论是《董存瑞》中的董存瑞、还是《哥俩好》中的大虎、二虎,也无论是《战上海》中的小罗、还是《打击侵略者》中的丁大勇,张良在电影胶片上,留下了一个个朴实可爱、性格分明的小战士形象。

说到张良,影迷至今都对他曾经在银幕上所塑造的那些经典形象津津乐道——

无论是《董存瑞》中的董存瑞、还是《哥俩好》中的大虎、二虎,也无论是《战上海》中的小罗、还是《打击侵略者》中的丁大勇,张良在电影胶片上,留下了一个个朴实可爱、性格分明的小战士形象。

而对于我来说,对他中年进入珠影厂之后所执导的影片,更是叹服有加。他没有进入电影学院专门学过导演,但却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敬业精神,拍出了《梅花巾》、《雅马哈鱼档》、《少年犯》、《女人街》、《特区打工妹》等一系列叫好又卖座、同时又具有典型个人风格的好电影。

前两天我们应一些粉丝朋友的要求,为大家讲述了1972年,珠影厂敞开宽广的怀抱,接纳八一厂在特殊年代遭到不公平对待的二三十名创作干部的故事(链接:1972年,八一厂多位明星因何集体投奔珠影厂?

然后就有影迷评论说,在这二三十名从八一厂转到珠影厂的创作干部中,事业发展最成功、生活最幸福、身体最健康的,只有张良。

我说,张良之所以能成为人人都羡慕的“三最”男人,最大的原因,就是他遇到了一个好妻子。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娶对一个妻,兴旺三代人”。

而张良,无疑是这句话的受益者。

其实他这一生,也曾遭遇无数坎坷和打击,一次次被冤枉,被针对,被迫害,被贬入谷底,好似每一次,他都很难再翻身。但最后却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就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好老婆。

不如让咱们,话说从头。

1956年,年仅23岁的张良,已经是一个在电影界颇具名气的“小明星”了。

因为在过去的一年,他幸运地出演了郭维导演执导的革命题材影片《董存瑞》,并凭借朴实、真挚的表演,生动地刻画了战斗英雄董存瑞的形象,一举成名。

当时有许多年轻姑娘都向她发出了“爱”的信号,但张良却唯独对一个陌生的女孩“一见钟情”。

那时他拍完电影《董存瑞》,回到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一队做演员,又恰逢文化部将于在1956年夏天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于是抗敌话剧团排演了胡可创作的话剧《战斗里成长》作为参演剧目。张良在其中出演通讯员双儿一角。

结果这次演出大获成功,为抗敌话剧团争得了荣誉。张良也获得了优秀演员三等奖。

而也正是在这次参加汇演期间,张良在后台嘈杂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个美丽的身影。

张良之所以注意到那女孩,主要是因为她太“扎眼”——梳着两条齐腰的大辫子,但头发却染成了金黄色。再加上她穿着一条合身的布拉吉,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个“俄罗斯姑娘”。

从此,一眼千年。

这个女孩,就是王静珠。

少女时期的王静珠与著名影星秦怡合影

王静珠比张良小两岁,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富裕家庭。1952年从苏州美校电影卡通专业后,她幸运地被分配到了刚刚才开始建设的八一厂,成为了八一厂建厂时最早的元老之一。

而这个世界最奇妙的缘分就在于,当你特别想见一个人的时候,就总能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见到她。

后来,张良与王静珠又好几次“意外遇见”,而且,他发现那女孩看他的眼神,也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愫在里面。

但因为害羞,他们几次碰面,都没有开口向对方说话。张良回到抗敌话剧团在北京的住所后,眼前一直晃动着那女孩的影子。他非常懊悔,没能要到她的联系方式。他以为这辈子就与她“擦肩而过”了。

可老天好像在帮他们牵红线。

因为八一厂决定将《战斗里成长》搬上银幕,演员阵容仍是抗敌话剧团的原班人马,张良也在其中,不过他扮演的角色,换成了男主角赵石头。

就这样,张良跟随剧组进入到了八一厂招待所。而当时八一厂又正好在举办《董存瑞》的首映,张良作为主演被邀请参加厂里的一个座谈会,他惊喜地发现,在人群中,他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张良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打定主意要找个时间与那姑娘单独会面。

可有一天,当他做好准备,去向王静珠“告白”时,却在八一厂的一座小桥上,看到王静珠正在和一位年轻的海军军官开心畅聊。那军官一身笔挺的海军军服,是那么帅气无敌。不知怎么,张良的心中,便生出了一股“醋意”。他假装没事人一般从两人身边匆匆走过,但其实内心早已是“翻江倒海”。

后来过了很久,张良才从王静珠的口中得知,那位海军军官,只是她的一位同学。

因为误会,所以张良原本以为自己和王静珠“没戏了”。结果又有一天,王静珠突然又来到了他所住的集体宿舍。名义上是找抗敌话剧团的化妆老师请教业务上的问题,但她的眼睛,却始终在张良的身上打转。

明眼人全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张良当然也是心知肚明。但因为每天在剧组试镜、试妆、拍戏特别忙碌,所以张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向王静珠直接“摊牌”。而更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在电影《战斗里成长》即将开拍的时候,张良又突然病倒了,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只能住院治疗。

如此一来,他在电影中的角色,换成了张毓敏扮演,他也被转送到沈阳军区结核病医院进行医治。张良打算向王静珠“告白”的心愿,再一次泡汤。

《战斗里成长》剧照

而正当他懊恼不已的时候,他又突然接到了王静珠给自己写来的一封信。信中希望他不要因为扮演了董存瑞出了名,就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而是要再接再厉,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早日战胜病魔,为观众呈现更多的好作品和好角色。

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通信,这令张良激动不已。他赶快回了信,非常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但信的开头没有称呼,因为他觉得称“同志”显得不亲切,但称“爱人”又好像还没到哪一步。

就这么“鸿雁传书”,其实两人都已经默认了“恋人”的关系。

1957年,张良专门请假从沈阳到了北京,然后到八一厂找到王静珠,终于大胆表白。他说“和你分开的这些日子,我总也忘不掉你,我想天天都能见到你,和你在一起,可以吗?”

王静珠说,“我也是,我想一辈子都和你守在一起,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我们都要荣辱与共,永不变心”。

但当时,张良的日子并不好过。

因为一场“反右”运动,他在抗敌话剧团遭到了批判。原因是他担任主演的影片《董存瑞》的导演郭维已被打成“右派”,于是抗敌话剧团就有人要求他对此进行表态。张良说,“郭维是三八年参军的老同志,又是从延安过来的,这几年对电影界贡献很大,拍了《董存瑞》这样的好电影,所以把他打成右派,就把我搞糊涂了。”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中扮演董存瑞

然后,他也成了“漏网右派”——因为他丧失立场,同情“右派”,为“右派”鸣不平。

甚至他还被《人民日报》以《一个青年演员的歧途》为标题进行点名批评,称他因为骄傲自满而犯了立场性的错误。

这时张良的内心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更担心自己和王静珠的交往,会对她造成不该有的牵连。可就在这时,他却又接到了王静珠从北京发来的一份电报,上面写着“报文已读,我坚信你是人民喜爱的好演员。”短短的一行字,却令张良百感交集。

电影《董存瑞》剧照

但这时张良已经受到了“留党察看两年,行政降一级”的处分,并接到了离开抗敌话剧团下到连队当战士的通知。于是他就给王静珠写信,“违心”地说“我可能一辈子都回不来了,你忘了我吧。”结果没想到王静珠很快就回信说“不管你去哪里,我都会守在你身边,哪怕你到天涯海角,我也会跟你去。你从此不再孤单,因为你有了我。”这封信又令张良喜极而泣。

其实恋爱之中,动听的誓言谁都会说,但最难得的是,能否将自己说过的话,变成实际行动?

而王静珠,就做到了这一点。

张良怀揣着王静珠的信,前往了三十八军当兵改造。在这里,他每天都战友们一起吃住、摸爬滚打,并且所有的科目,都力求做到最优秀。最终,他瘦了20斤,但在八百里实战演习中,他荣立了二等功。经过几个月的部队锻炼后,他又荣立了三等功。

然而谁能想到,1959年,张良突然接到命令,从三十八军赶往八一厂参加电影《战上海》的拍摄,他在其中出演解放军战士小罗一角。并因为他表现出色,而于1959年11月正式调往八一厂。

可正当张良觉得可以和心爱的姑娘王静珠长相厮守的时候,王静珠却又被下放到了北大荒。

所谓好事多磨,也正是如此。

好在不久,王静珠也被调回了北京,在农星部杂志社担任编剧。

两个历经考验的有情人,再也不像分开了,于是就决定赶紧把婚事办了。1960年年底,他们向组织上打了报告,然后在1961年的春节除夕,他们在八一厂的经济宿舍,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张良又参演了《碧空雄师》、《林海雪原》、《三八线上》等电影。1962年因在电影《哥俩好》中成功塑造了性格各异的陈大虎、陈二虎双胞胎兄弟,而获得了第二届百花奖影帝的荣誉。

与此同时,他们的两个孩子,也接连来到这个世界。

可正当他们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生活的时候,一场更大的运动又不期而至。

1969年,张良又一次被打成“漏网右派”,并且被开除党籍,行政降三级,按普通士兵复员返回原籍。

王静珠也接到了同样的通知。

她的家乡在苏州,所以她必须回到苏州。而张良呢,则是返回辽宁本溪。

这对苦命的夫妻,为了能在一起,想了很多办法。先是与苏州的复员军人安置办进行沟通,但接到的回复是只能接受王静珠一个人。后来才有人告诉他们,原本八一厂早已经派人前往苏州,并严令不准接收张良。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静珠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放弃回苏州,而是跟随张良去东北。

当时王静珠疾病缠身,回到苏州其实会得到更好的医治以及家人的照顾。可她选择和张良同生共死。

她对张良说,咱俩的命运,已经连在一起,我绝不会丢下你一个人,就算死,咱们也死在一起。

这样的话,我们在电影中听到过很多,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呢?

可王静珠,却做到了。

他们在1969年的9月中旬,回到了张良的家乡——辽宁本溪小市镇。张良被安排到县木材公司当工人,但工资降到50多块。而王静珠呢,因为还在生病,所以没有安排工作。

那段时间,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但两人始终相依为命,不离不弃。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也在这段时期出生,是个女孩,张良给她取名叫海霞,希望能给这个家庭带来好运。

而小海霞的出生,的确令张良、王静珠夫妇的命运,得到了改变。

1971年11月底,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了“一些被错划成右派的同志相继平反”的消息,王静珠预感到形势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1972年5月,王静珠再次旧病复发,并且病情严重。她决定回到北京去解放军总医院治疗。但在临出发前,她做了一些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

比如她破天荒召集一家人,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然后在临上火车前,她抱着孩子一直不停地哭,就像是“生离死别”一样。

直到后来,张良才知道,原来这次王静珠回北京,并不是为了去治病,而是专门去为张良请求“平反”的。但在当时,她做这样的事情,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搞不好连小命也难保。但她明知前路艰难,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甚至做好了一去不复返的准备。

张良得知真相后,哭成了泪人。像这样的好妻子,可真是修了几辈子的福,才能遇见啊。

而也正是王静珠的这次奔走,才使得张良得以昭雪。1972年5月25日,他接到了平反通知,然后几乎同时又获得了前往广东的珠影厂工作的机会。张良与妻子商量之后,两人决定离开八一厂,前往珠影谋求发展。

但前路茫茫,他们也不知道在陌生的地方,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

其实张良进入珠影厂后,几乎立刻就受到了重用。

他先是被安排负责建立演员剧团,然后又直接跳过“场记”、“助理导演”这两级,进入到电影《枫树湾》剧组担任副导演。

这时张良已经在考虑转型的问题了。

他虽然之前在表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认为自己存在一些局限。因为长了一张娃娃脸,所以他一直在电影中所扮演的,都是“小战士”一类的角色。他想,我总不能都快50的人了,还依然在银幕上“装嫩”出演小战士吧?

王静珠冷静给他出主意,一是拓宽戏路,朝中年人的角色靠拢,二是及时转型,另觅新途。

张良选择“两条腿走路”。他先是在电影《斗鲨》中出演了侦察排长郭东山,继而又在《挺进中原》中出演了炮兵营长张震山。但在这两部电影中的表演,他都不甚满意。

《挺进中原》剧照

同时他开始考虑转型成为导演。但做导演拥有自己的剧本至关重要,于是王静珠就说,我来学着做编剧吧。

就这样,为了让张良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王静珠在45岁那年,又放弃了自己已经研究多年的动画专业,而拿起笔,从零开始,学写剧本。

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她真的可以为他付出一切。

但写剧本谈何容易?

这夫妻俩完全是从头开始。他们选定了王静珠的家乡苏州作为切入点,开始着手创作第一个剧本《梅花巾》。

通过讲述一对双胞胎姐妹在新旧社会的命运变化,将苏州“四美”——园林美、刺绣美、评弹美、人物美,都融入其中,没想到竟意外获得电影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梅花巾》的剧组很快建成,由张良担任导演,王琴宝、杜熊文等担任主演。影片拍摄完成上映后,好评如潮,甚至还被选为了第一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的参展影片,还获得了“金鹰荣誉奖”。这令张良异常欣喜,更加坚定了自己做导演的信心。

而王静珠呢,也从此成为了张良的“御用编剧”。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这之后,两人又共同拍出了《少年犯》、《逃港者》、《女人街》、《白粉妹》等优秀电影,成为引人注目的一对影坛伉俪。

后来,王静珠又办起了影视剧本公司,自己担任制作人。张良不仅心甘情愿地为妻子“打工”,而且还号召家里的三个孩子,也都成为妻子的“部下”。

在王静珠的帮助下,张良成为了珠影厂的一块名牌。他执导的《雅马哈鱼档》,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美术奖;他执导的《少年犯》,获得第九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法制文艺优秀奖(金质奖章)、1985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新时期十年电影奖最佳故事片奖;他执导的《特区打工妹》,获得广电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2015年,张良以傲人的成绩,获得了第30届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而王静珠呢,这些年则一直默默地站在张良的身后,成为了丈夫最坚强的后盾,给予了张良最有力的支持。

所以张良才说,“若没有王静珠,就没有我的今天”。

而在生活中,张良也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幸福。

家有贤妻,想不开心,都难啊。

如此一来,他心情愉悦,自然身体也就更加健康。老人家如今92岁,已经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寿星,但他面庞红润,精神矍铄,一点也不显老。

所以,我们才将他称为事业最成功、生活最幸福、身体最健康的“三最”艺术家。

这下,各位就知道,一个男人,选对一个好老婆,究竟有多重要了吧?

一位好的妻子,胜过良田万顷。因为她将会对丈夫的事业、生活、情绪以及家庭的稳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张良在数次运动中都深陷低谷,但每次王静珠都给予了他最多的肯定和鼓励,使他始终都未放弃自己。

而当张良面临重大选择时,又是王静珠给了他最合理的建议,并拼尽全力支持丈夫的发展。

还有在张良被负面情绪包裹时,王静珠成了他的精神支撑,使他很快就豁然开朗。

当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张良很懂得珍惜和感恩。

我记得他曾说过一句话,拍电影的人,谁不会遇上优秀的异性?但对方就算再漂亮、再能干,可又有谁能比得上王静珠呢?所以这么多年,他的眼里心里全是王静珠,对其他的异性,全都保持绅士距离。而这样的男人,也是凤毛麟角啊。

我个人在听完张良和王静珠的爱情故事之后,非常感动。什么叫相濡以沫,凤凰于飞?这就是了。

也只有遇到那个对的人,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满和幸福。

各位觉得,是不是呢?

来源:DJ雅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