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莉:与共和国同频,为沪剧续华章!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3-31 08:51 2

摘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在这充满希望的曙光中,一个新生命出生了。她,就是马莉莉。马莉莉不仅和共和国同岁,更是沪剧界特别有名的传奇人物。从一个啥都不懂的小孩,成长为沪剧大家,马莉莉的人生,和共和国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写下了一部满是热爱和奋斗的精彩故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在这充满希望的曙光中,一个新生命出生了。她,就是马莉莉。马莉莉不仅和共和国同岁,更是沪剧界特别有名的传奇人物。从一个啥都不懂的小孩,成长为沪剧大家,马莉莉的人生,和共和国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写下了一部满是热爱和奋斗的精彩故事。

沪剧萌芽:始于家庭的艺术启蒙

马莉莉和沪剧的缘分,在她小时候就开始了。她妈妈特别喜欢沪剧,这份喜欢就像一颗种子,在马莉莉小小的心里悄悄种下了。那时候,家里的收音机经常播放沪剧,妈妈也时不时跟着哼唱。在这样的环境里,马莉莉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不知不觉就对沪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马莉莉5岁那年,幼儿园过六一儿童节。别的小朋友都选择跳舞、朗诵,马莉莉却做出了让人意外的决定,她要唱沪剧《小二黑结婚》。当她带着稚嫩的声音唱起沪剧的旋律,老师和同学们都被惊到了。这次表演,也让马莉莉更加喜欢沪剧了。1960年,戏校开始招生,马莉莉的妈妈一直很支持女儿,毫不犹豫地拿着户口簿,给她报名沪剧班。就这样,马莉莉顺利考进杨浦区爱华沪剧团,正式开始了她的沪剧艺术之路。

成长足迹:与共和国同步前行

1961年,12岁的马莉莉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一个本命年,这一年,她也进入戏校,开始系统学习沪剧。在戏校的日子里,马莉莉每天早早起床,很晚才睡觉,努力练习沪剧的基本功,这为她以后的表演打下了好基础。1973年,马莉莉迎来了第二个本命年,这一年,爱华沪剧团和上海人民沪剧团合并,马莉莉进入了国家院团,有了更多学习和上台演出的机会。

1985年,马莉莉当上了上海沪剧团一团的团长。一边要管理剧团,一边要进行表演,虽然事情又多又难,但马莉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1999年,马莉莉50岁了,她成立了文化工作室,还创作了沪剧《宋庆龄在上海》。2007年,马莉莉从上海沪剧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了。可她并没有离开沪剧,而是走进学校、社区,开展艺术讲座,教大家排演文艺节目,把沪剧推广到更多地方。

行业变迁:沪剧紧跟时代步伐

在马莉莉六十多年的沪剧生涯里,她见证了沪剧行业的巨大变化。沪剧是一个年轻又有活力的剧种,一直跟着时代的节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沪剧团创作了《罗汉钱》,还被拍成了第一部黑白沪剧电影。从那以后,《鸡毛飞上天》《芦荡火种》等经典现代戏接连出现。这些戏塑造了很多时代英雄,宣传了时代精神,让大家看到了沪剧的独特魅力。

虽然沪剧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很多新上海人来到上海,上海方言的传承和沪剧的发展都变得困难起来。但马莉莉一直相信,只要沪剧能跟着时代变化,就能一直保持活力。马莉莉当上海市政协委员的时候,她提交的第一个提案就是保护地方语言,为沪剧的传承和发展说话。

坚守初心:为沪剧奉献一生

在马莉莉看来,她刚学沪剧的时候,老师们教得认真,对学生没有一点保留,领导也要求大家做德艺双馨的演员,这些都让她坚定了最初的艺术追求。几十年来,马莉莉一直坚持用沪剧赞美生活,传播正能量。

为了演好角色,马莉莉会深入生活,去体会角色的情感。比如她演张志新的时候,就跟着编导去沈阳,走访张志新烈士工作的单位、住过的家等地方。她甚至穿上囚衣,在类似牢房的小空间里体验生活,这样在舞台上就能很快进入角色。从17岁演《红灯记》里的李铁梅,到52岁复排时演李奶奶,马莉莉在不同角色里不断摸索,完成了艺术生涯的一次变化,也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沪剧。

未来期许:为沪剧传承助力

对于沪剧未来的发展,马莉莉充满期待。她希望年轻演员能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记住“一天不唱自己能感觉出来,两天不唱和你搭戏的人能感觉出来,三天不唱观众都能感觉出来”这句行内的话,坚持每天排练、演出。同时,她鼓励年轻演员主动去寻找好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让沪剧在现代戏创作方面能一直跟着时代走,不断发展壮大。

马莉莉,这位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沪剧艺术家,用自己的一生,表达了对沪剧的热爱和坚持。她的经历,不只是她个人的奋斗故事,也是沪剧发展的真实写照。相信在她的带动下,沪剧这门艺术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继续创造辉煌。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