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李琦看得透彻,曹云金单飞15年恩怨未了,为何至今不另拜师?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3-30 06:16 5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丨發財

编辑丨非凡

多年师徒情分最终却“两败俱伤”,他毅然决然选择退出“德云社”。

他从“台柱子”到孤军奋斗,这不仅仅是师徒恩怨,也是新旧时代在文化领域的对抗。

从听云轩到直播相声,他以"无师之躯"证明逗笑观众和师承没关系,引得行业反思。

观众只为笑声买单,单飞15年,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

说起相声界的"黄金搭档",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郭德纲与于谦。

在那个相声行业不景气的年代,是郭德纲创办了德云社。

并在一步步的发展中让相声能被更多的人听到,并逐渐发展成一个相声帝国。

让人没想到的是,从小就跟着郭德纲学习的曹云金,会在以后和郭德纲“恩断义绝”,主动离开德云社。

2000年,16岁的曹云金凭着对相声行业的热爱,拜入了德云社,师承郭德纲。

“云鹤九霄,龙腾四海”这是郭德纲弟子辈分的顺序。

可见曹云金的“云”,是有着多大的含金量,那时的德云社才刚有起色。

他天赋异禀,学习能力更是超群,才拜师几年时间,就成为了德云社的“台柱子”之一。

郭德纲也十分的看好他,和他一起搭档演的《我要上春晚》、《夜行记》等作品,赢得了大家的热烈的掌声。

同时大家也看到了这位年轻演员非凡的实力以及不错的天赋。

最火的那段时间,他的名头甚至可以和自己师傅不相上下,成为德云社当之无愧的"一哥"。

也为德云社打响了名号,带动了更多观众的光临。

然而到了2010年,此时正值事业巅峰期的他却做出了让众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决定。

他离开了德云社,这次离开更是有种和师父“一刀两断”的架势。

起因还是因为“钱”,他觉得分配不均,每次演出的给的钱太少了。

在相声界里有个规定,三年拜师,两年效力,你拜师学艺我不收你一分钱学费。

但是你学成之后要报效师门,两年内所有的演出费用要给师傅一部分。

这让当时名头正盛的他感到内心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也随着时间一点点的加深。

到了师父过生日的那天,他的不满终于发泄了出来。

那时的他可以说是德云社的门面之一,他为的德云社的发展也可以说是立下过汗马功劳。

前前后后忙为德云社活了这么多年,一看口袋,根本没多少钱。

离开德云社之后的他成立了“听云轩”,这是他做过的最勇敢的选择。

其实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年轻的艺人对外面更广阔的天地的向往。

本来外界都以为离开德云社的他,没有了德云社的身份,会不会“江郎才尽”从此“泯然为众人”。

事实上的他,开始在多个不同的领域进行尝试,想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道路。

在不少综艺和影视作品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他不仅仅只是一个相声演员。

在讲究师承的相声圈,为什么离开后的他没有再拜师呢?

十五年不拜师

很多人都以为他已经偷偷拜到其他人的门下,但事实上并没有。

其实这件事背后的原因还是挺值得人们细品的。

当年的他大张旗鼓的选择离开,除了钱的原因,还有就是他的傲气。

年少成名,风头无两,那时的他心里面可以说是充满了傲气。

他认为自己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就算没有靠山他也可以成功。

这时候要是去拜师,那不就是自己打自己脸了吗?

加上他在网上和郭德纲的骂战,如果现在有人收他那就代表着要和郭德纲撕破脸。

那时候的德云社已经是一座相声界的大山,没人敢轻易去挑衅他。

李琦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

"曹云金不愿再拜师,是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在德云社打下的功底足以支撑他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而更重要的是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

离开德云社后,他还多次登上春晚,现在的听云轩虽然没有刚开始的那种名气。

但在他的各种尝试下,也是打下了不少的粉丝基础。

他也在这些年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无论是幽默的现场反应,还是真诚的态度。

观众们也都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他。

在创作方面,他也在努力突破,将生活中的新鲜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让相声与时代更紧密地连接。

他曾在采访中表示:

"相声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的艺术,我想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离开德云社十五年的他,在融合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近期现状

展望未来,他和听云轩的道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他可能会继续在相声界独立前行,但是否能再次达到辉煌的巅峰,确实让人很难预料。

但如今的他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那就是“相声+互联网”。

现在的他也是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日常,直播间里也是非常的热闹。

前几天他发了一个ai转场的视频,视频里的他从小时候的照片一张张的转变到现在。

与其说这是从年少到成熟,倒不如说这是他的人生的每个阶段。

照片里的他从少时到青年到北京学艺,从登台到获奖到饱受争议,从离开德云社到现在的“听云轩”。

我们不仅能看到他从年少时的高傲到如今的成熟,也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成长。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法眼儒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