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回时》:庄仕洋,中国版汉尼拔!折射2000年血泪吃人史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3-29 14:36 4

摘要:当《雁回时》里的庄仕洋揭开锅盖,镜头扫过案板上纹理分明的"牛肉",观众席突然爆发出此起彼伏的干呕声。

《雁回时》里的庄仕洋揭开锅盖,镜头扫过案板上纹理分明的"牛肉",观众席突然爆发出此起彼伏的干呕声。

这个白天在翰林院修史的斯文书生,夜晚化身宫廷"御厨"的秘密,让全网观众集体患上"红烧肉PTSD"。

但真正让人脊背发凉的,是剧集背后若隐若现的历史真相——中国史书里的"吃人"记载,远比电视剧更瘆人。

剧中庄仕洋的菜刀寒光闪过,弹幕齐刷刷飘过"刘安狂喜"。

这个三国时期的猎户,在《三国演义》用妻子血肉宴请刘备的典故,成了观众理解剧情的密钥。

当庄仕洋微笑着端出"秘制佳肴",史书里"乃狼肉也"的谎言跨越千年,在荧幕上重现。

有历史博主指出,剧中食客大快朵颐的画面,完美复刻了《鸡肋编》记载的"不羡羊"盛宴——那些吃着人肉还挑剔肥瘦的食客,正是历代饥荒里"两脚羊"悲剧的缩影。

更精妙的是剧集对"魔镜"的隐喻改编。

庄仕洋书房里那面能照见人性丑恶的铜镜,恰似《狂人日记》里穿透仁义道德伪装的X光机。

当镜头扫过镜中扭曲的面容,观众仿佛看见《兰亭集序》雅集背后的森森白骨——永和九年的会稽山水间,王羲之挥毫泼墨时,千里外的中原大地正上演"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翻开《鸡肋编》,北宋末年的"人肉市场价目表"令人毛骨悚然。

少妇的胳膊叫"玉臂签",孩童的肋排称"玲珑骨",这些风雅名称掩盖着比剧集更血腥的现实。

就像现代人手机里的外卖APP,乱世中的"菜人市"也有细分品类:老男人的肉被嫌弃"费柴火",少妇的肌肤被夸"赛羊羔",孩童的骨肉被称作"和骨烂"

有网友戏称,这简直就是古代版"大众点评",只不过打分的代价是活生生的人命。

最刺眼的是《菜人哀》里那对夫妻。妻子自断臂膀换钱给丈夫买米,残躯挂在肉铺如同待宰的牲畜。

诗人屈大均"芙蓉肌理"形容断臂的纹理,用"乳作馄饨"描绘血肉的烹饪,这种文字的美化恰似庄仕洋用雕花萝卜装饰的人肉拼盘。

当我们为剧中"消失的政敌"胆寒时,真实历史上被吞噬的,往往是无力反抗的底层百姓。

刘备接过刘安递来的肉汤时,史书用"不胜伤感"四个字轻描淡写带过。

这个被后世奉为仁德化身的皇叔,既没有为无辜妇人讨公道,也没惩治杀人凶手,反而赐予刘安黄金百两

这种"感动式伪善",在《雁回时》里化作食客们用餐后的虚伪赞叹——他们摸着肚皮夸赞庄仕洋厨艺时,与刘备擦拭眼泪的动作如出一辙。

更讽刺的是五胡乱华时期的"两脚羊"贸易。

羯族军队把汉族女子充作军粮的暴行,与剧中达官显贵享用"特供菜品"的场景形成镜像。

当邺都城外的白骨堆成山,城内的士族们仍在举办"曲水流觞"的诗会,这种分裂感恰似剧中翰林院学士们,白日吟诗作赋,夜晚分食同僚的荒诞现实。

《雁回时》导演接受采访时透露,庄仕洋切肉时特意使用类似《汉尼拔》的运镜手法。

但比起西方影视的直白血腥,中式恐怖更擅长用留白制造惊悚——案板上的血水慢慢渗入《论语》书页,蒸笼热气模糊了《史记》字句,这些细节让观众自行脑补出比画面更可怕的历史真相。

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精准刺中了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隐痛。

当剧中出现"腊肉储藏室"的特写,弹幕瞬间被"易子而食"的史书记载刷屏;当庄仕洋擦拭菜刀,观众自动联想到《明太祖实录》里盗烹幼儿的士兵。

这种跨越时空的恐怖共鸣,正是该剧最高明之处。

《雁回时》的热播意外带火了历史书籍销售。当当网数据显示,《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灾异志"部分销量暴涨300%。

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天灾人祸都是数字,现在每个'人相食'背后都能看见具体的人。"

这种认知转变,正是鲁迅笔下"狂人"的现代觉醒。

当我们不再把"饥荒食人"当作远古传说,才能真正理解剧中那句台词:"仁义道德熬成的汤底,最合适涮人肉。"

这种血淋淋的警示,比任何说教都更震撼人心。

山西某村族谱里"崇祯年间避菜人市南迁"的记载被翻出,广东某家族祭文中的"断臂姑婆"引发考据热潮。

这些民间记忆的苏醒,让屏幕内外的"吃人"叙事完成闭环。

人性明暗交织的启示

在甜宠剧扎堆的当下,它撕开了古装剧的华丽外袍,露出历史血淋淋的骨肉。

当观众为庄仕洋的"人肉料理"作呕时,或许该庆幸我们活在物质丰裕的时代——那些隐藏在史书角落的"菜人市",提醒着我们文明与野蛮的距离,可能只隔着一场天灾或战乱。

剧终时庄仕洋在狱中的独白值得玩味:"我不过把史书里的字句,做成了能下咽的菜肴。"

这句台词像面照妖镜,既映出历朝历代的阴暗,也照见每个观众内心的人性考场。

当我们为剧情胆寒时,或许该问问自己:如果生在饥荒年代,我们会是挥刀的刘安,还是被烹煮的"两脚羊"?

来源:历史迷小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