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回时》:庄仕洋,中国版汉尼拔!折射2000年血泪吃人史……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3-23 17:11 4

摘要:随着热播剧《雁回时》剧情展开,全剧最大恶人逐渐浮出水面。我惊悚地发现——

随着热播剧《雁回时》剧情展开,全剧最大恶人逐渐浮出水面。我惊悚地发现——

那个看着老实巴交的庄仕洋,竟是中国版“汉尼拔”!!

事实上,阮惜文在成婚前三日,就发现了庄仕洋的第二重身份——皇帝的刽子手,专门秘密解决位高权重让皇帝忌惮的臣子。

更得知庄仕洋虽爱做饭,却从来做不出美味佳肴,反而擅长烹饪另类美食。

而且每一次下厨之后,都会有一位重要人物离奇失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且看这一幕,前一秒宰得明明是鸡,后一秒竟离奇地变成了肥瘦均匀的肉……

真看得我毛骨悚然,死去的记忆立刻复活

——汉尼拔优雅切肉的场景,

以及格外轻快的配乐,

已经在我的脑海里重复循环了!

而且我发现,

他俩剧中的人设,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身份:一个翰林院编修,一个高级心理咨询师,都极具隐蔽性。

做饭的姿态,都特别专注优雅,仿佛在做什么风雅之事。

甚至,来往宾客的赞不绝口也如出一辙。

我深度怀疑剧作者是“拔叔”的粉丝,在这儿“致敬汉尼拔”呢!

但翻了历史资料,我才发现——

作者不是什么汉尼拔的粉丝,

他只是非常熟悉中国历史罢了!

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左传·宣公十五年》

意思是:我国百姓已经饥不择食,互换孩子的肉来充饥,用人骨作为柴火。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有同样的记载:

王问:“城中如何?”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以仁义著称的刘备,也有吃人的履历。

建安元年(196年)秋,刘备军败奔逃,途中借宿猎户刘安家中:

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

玄德曰:“此何肉也?”

安曰:“乃狼肉也。”

玄德不疑,乃饱食了一顿,天晚就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

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

玄德不胜伤感,洒泪上马。

刘安告玄德曰:“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

玄德称谢而别,取路出梁城。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记载

两个男子,轻描淡写间,吞噬了一个无辜女子的生命,啃食了她的血肉。

更可笑的是,这些都是给她丈夫,而非死去的她本人的。

后来她丈夫还因此得到了黄金百两的抚恤:

备又说刘安杀妻为食之事,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

少年时,读三国,至此处后,我便对刘备"仁义"人设深表怀疑。同时对人心之凉薄残忍,头一次有了毛骨悚然的体验。

魏晋南北朝,更是惨烈异常:

相传“两脚羊”大餐,可能肇始于羯族石虎这帮人,羯族军队行军作战时掳掠汉族女子,白天当军粮充饥,晚上供士兵玩乐,

据说年轻妇女肉鲜味美,赛过羊肉,羯族吃了好几十万。后来冉闵解放邺都时,解救的汉族少女达20万,在此之前,有五万少女,在那个冬天,被啃食殆尽,骸骨堆成小山。

血淋淋的记载,难怪上中学时,历史老师讲起“五胡乱华”就咬牙切齿了!

而若再横向联想一下,则更会心寒齿冷。

历史记载,公元351年,西晋永和年间,

中原大乱,因以饥疫,人相食,无复耕者。

永和年间,是什么时候呢?且看《兰亭集序》开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百姓遭受饥荒瘟疫之苦,地都无人耕。

王谢堂前,依旧是歌舞升平,宴饮如旧。

家里玩不尽兴,在美丽如斯的春日,他们还要到郊外,修禊祈福挡灾。

达官贵人,曲水流觞,吟诗作画。

平民百姓,饿殍满地,饥而相食。

“桃花源”与“修罗炼狱”,竟存在于同一时代同一天地间。

读完这些,再看伟大的《兰亭集序》,也会觉得多了几分血色阴影。

北宋末年庄绰所著的《鸡肋编》,也记载了靖康年间“两脚羊”们血泪斑斑:

自靖康丙午岁,金狄乱华……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人肉之价,贱于犬豕。

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乱世的人,其肉比狗肉、猪肉还便宜,每种人肉,根据其特点,各有其名,各有其吃法:

肥壮的人一只十五千钱,整个躯体可以晒干做腊肉;

老瘦男子煮起来废柴火,叫“饶把火”;

妇人少女肉质比羊肉还嫩,叫“不羡羊”;

小孩子稍微一炖连肉带骨头都烂了,叫“和骨烂”。

以上这些通通都叫“两脚羊”。

像不像今天我们给牛肉的分类:“雪花和牛”“嫩牛五方”“牛腱子”“肥牛卷”……

真是让人心惊肉跳的“黑色幽默”啊!

我们读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老师说:这是以夸张笔法,表达对敌人的愤恨,恨不得吃其肉,饮其血!

然而真实的历史竟比这更夸张,且獠牙不止对着敌人,也对着自己人。

《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大军乏粮:

有士卒夜盗小儿,烹而食之。

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大均,有《菜人哀》一诗,记录清军攻破广州城的第二年,即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时,广州大饥荒的场景,诗前一段小序:

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于市曰菜人。有赘某家者,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使速归。已含泪而去,夫迹之,已断手臂,悬市中矣。

这妇人自断手臂,自卖身肉,只为给丈夫一个活下去的机会,恐怕也不全然是因为“伉俪情深”,更因为,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壮丁男丁存活下来,全家才有更多活下去的希望。

而女子于乱世中,即使活下来,也必会沦为他人的“玩物”,或“食物”。

全诗如下: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

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馄饨人争尝。

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

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入饥人腹。

男肉腥臊不可餐,女肤脂凝少汗粟。

三日肉尽馀一魂,求夫何处斜阳昏。

天生妇作菜人好,能使夫归得终老。

生葬肠中饱几人,却幸乌鸢啄不早。

“芙蓉肌理”,“乳作馄饨”“两肱先断”“徐割股腴”,文字既唯美,又血腥,这不正写出了一种现实:

被残暴地肢解的贫民,在富人嘴里,不过是“人争尝”的膏腴美味。

放眼历史——

长平之战,赵军人食人;

楚汉相争,关中人相食人;

新莽时,关东地带众相食;

刘秀称帝时,蓟城人,众相食;

光武征彭宠,浮城中粮尽,人相食;

东汉和帝到桓帝八十年中,人食人……

从春秋到先秦两汉,到唐宋元明清,

哪一次政权更迭里,没有“吃人”的丑态?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里有经典段落: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回头再看庄仕洋的用心“做菜”,

与食客的满脸惊艳,

方知《雁回时》导演的表达,

已经很努力在隐晦了!

很欣喜有这样的作品出现,

因为中国影视剧,

终于开始大胆挖掘人性幽微之处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了解自己历史深处的“糟粕”,

犹如剔骨疗疾,

初时会痛,但痛了,方有痊愈的可能。

关注我,跟我一起追剧,一起评。

来源:燕子来时人间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