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雍正王朝》的“八王议政”桥段中,八爷党虽然手握四位旗主王爷的关外铁骑、九门提督隆科多的禁军、满朝文武的舆论支持、雍正亲儿子弘时的倒戈四张王牌,看似实力强大。
在《雍正王朝》的“八王议政”桥段中,八爷党虽然手握四位旗主王爷的关外铁骑、九门提督隆科多的禁军、满朝文武的舆论支持、雍正亲儿子弘时的倒戈四张王牌,看似实力强大。
反观雍正阵营,只有咳血的老十三、文弱的张廷玉、年迈的马齐,感觉实力比较薄弱。
在这种表面上实力对比悬殊下,看似胜负已定,但病榻上的老十三竟然力挽狂澜,拯救了雍正。
凭啥病榻上的老十三有如此实力呢?
老十三早在雍正登基时,就受命掌管丰台大营与西山锐健营京城两大精锐,兵权在握。
剧中,也描述过:“非圣旨与十三爷手谕,一概不奉召”。
这种在军队中的决定控制权,是其致胜的法宝。
即便八爷党伪造圣旨控制军营,但只要其统帅老十三出现,将领们自然更愿意听信十三爷。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老十三提拔的“嫡系部队”,认人不认令!
这一点恐怕八王爷是没有想到的地方。
隆科多虽掌握京城九门兵权,看似表面风光,但其内部早已被老十三埋下暗棋,京城九门的一举一动都在其掌握之中。
剧中弘昼“误传圣旨”时,丰台提督坦言:“我们只听皇上和十三爷的!”
京城两大精锐外加九门的双重效忠、双重压制,让隆科多想反水都难,想反水都只能是空话、笑话。
他以为拥有军权,就能掌控城门,实则连军营大门都进不去。
他那所谓的军权就只能是摆设了。
老十三被抬上大殿时,嘴角带血却目光如炬,“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不得不说,十三爷喘口气都是杀气!
雍正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把军权全盘托付给老十三。
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让老十三成为移动的兵符,也让老十三感受到了自己这位四哥对自己的无比信任。
雍正用同袍兄弟的亲情来捆绑军权,打造了封建王朝最独特的权力共生体。
这种“亲情+军权”的双重buff叠加,才是最具杀伤力的。
其次,当八爷党还在纠结“谁当摄政王”时,雍正早已看透人性弱点,关键时刻,利益联盟不一定靠得住。
八爷想扶弘时上位,隆科多想要权倾朝野,旗主们只想保住特权,这种“各怀鬼胎”的联盟,本身就不太牢靠。
面对老十三的军刀,自然不堪一击,难以招架。
剧评人孙建安分析:“八爷党像一桌麻将,每个人都想胡自己的牌;而雍正与老十三是围棋,黑白分明,生死与共”。
编剧深谙观众心理,越是病重的主角,爆发时越让人热血沸腾!
老十三咳着血指挥平叛的画面,让“忠义”二字有了视觉冲击力。
正如网友神评:“十三爷吐口血,八爷党就得抖三抖!”
虽然带病,但残血战神仍然战斗力拉满。
老八的权谋再精妙,终归是“阴谋”;老十三的忠勇再虚弱,却是“阳谋”。
当老十三质问八爷:“你们眼里可有江山百姓?”时,连观众都瞬间破防,更何况在场的人呢。
权术可以计算人心,但算计不了民心。
这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给与八爷致命一击。
清史记载,历史上真实的胤祥确曾为雍正“扛罪坐牢十四年”,这种过命交情,远比利益联盟牢固。
不得不佩服这种多重buff叠加的人设与权谋术,真是高明到了极点。
编剧刘和平说到:“老十三能赢,因为他是雍正权力的‘镜像’——皇帝把军权交给最像自己的人”。
历史学者冯尔康认为:“雍正朝的政治规则是:信任比黄金更保值。老十三用十四年牢狱换来的信用额度,足够买下整个丰台大营”。
剧评人“独角树”则认为:“这场逼宫戏最狠的设计在于:让一个将死之人拯救王朝,说明在绝对忠诚面前,再多阴谋都是纸老虎”。
《雍正王朝》这段剧情告诉我们:权谋可以收买人心,但收买不了人性。
当老十三用最后一口气喊出“臣弟护驾来迟”时,他守护的不仅是雍正,更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忠义两全”的信仰。
正如网友泪评:“老十三倒下了,但站着的是五千年未死的士魂!”
《雍正王朝》丽八王议政的剧情映射到现代职场,我们可以看到,职场如战场,学老八搞利益联盟不如学老十三攒人品!
毕竟靠算计能赢一阵子,靠信任能赢一辈子。
那么通过《雍正王朝》八王议政的剧情,身为职场的你有没有啥收获呢?
来源:那个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