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8日,俞律的女儿俞雨华通过俞律微信发布讣告称,“家父俞律,经全力救治无效,于2025年3月27日19:30在南京离世,享年百岁。”“兹定于2025年3月29日,上午8时,在南京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
3月28日,俞律的女儿俞雨华通过俞律微信发布讣告称,“家父俞律,经全力救治无效,于2025年3月27日19:30在南京离世,享年百岁。”“兹定于2025年3月29日,上午8时,在南京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
文中还写道,“父亲一生与文学、书法、京戏相伴。他热爱阅读,文学经典信手拈来;钟情书法,家中墨香四溢;痴迷京戏,常亮嗓哼唱。他为人正直、善良,备受敬重。”
电话里女儿哽咽告诉记者,“俞老这两年已经卧病在床,数月时间里无法开口说话。我们也是突然接到医院电话,说不太好,他突然就走了,也没有留下遗愿。”
江苏文脉源远流长,缘水而生的智慧滋养了一批名家大家,俞律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人生,仿佛就是一个传奇。
俞律,号菊味,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书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历任南京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京市政协常委等,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出版小说、散文、传记文学、诗词等数百万字。小说《苏州河的逝波》获首届金陵文学奖,随笔《苦丁斋笔记》获第二届金陵文学奖,散文《湖边集》获南京市第二届文学艺术奖铜奖、江苏文艺出版社精短散文征文佳作奖、1995年精短散文征文奖。
1928年元月,俞律出生在扬州的一个书香之家,九岁随父母移居上海,父亲俞牖云是当时沪上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国学功力深厚,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受家庭熏染,俞律自幼特好文学、戏曲、书画,十八岁起就为《罗宾汉》《半月戏剧》撰写戏曲评论,陆续在《大公报》《文汇报》《萌芽》等刊物发表散文、小品、诗歌。
1951年俞律从上海光华大学金融系毕业,回到南京成为一名银行职员。金陵的风土人情极大地激发了俞律的创作热情。1957年俞律被下放务农,后中断了创作,22年后才得以重返文坛。
诗、文、书、画、戏,在文艺的大千世界中,俞律是少有的“杂家”,这五门艺术在他身上既戛戛独造又相互影响。俞律文风多走闲适路径,以散文、诗歌为主,著有《湖边集》《浮生百记》《秦淮恋》等;诗词创作上追慕唐宋之风,厚厚一册《菊味轩诗抄》凝结了他数十年的心血。时任江苏省作协主席的艾煊认为俞律的散文有“艺术家的历史感”,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常国武也曾评价他的诗稿“所写皆眼前景、心上事、意中人,其真情实感并自肺腑中流出……在唐近乎郊、岛,在宋邻于涪翁……”
在书画方面,俞律也颇有建树。作为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高徒李可染的长婿,他的画风在沿袭李门意蕴的同时也融入了个人风格。在江浦务农期间,俞律还与书法大家林散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书法、绘画都受到他不少指点,两人友谊持续30多年。
谈及俞律和他最心爱的京剧,京剧专家翁思再则用“汉魏的碑刻”“活着的老谭(谭鑫培)”来概括。作为京剧的资深票友,俞律对老生艺术很有研究,还得到过戏剧评论家苏少卿先生亲授。他的嗓音纯正,演唱韵味十足,出演过《空城计》《辕门斩子》《打渔杀家》《双狮图》等。文艺理论家、学者王元化当年偶然听到俞律的清唱录音,赞叹是“如闻空谷足音”。上海声像出版社推出的《俞律唱腔选》也被圈内视为对传统文化极有价值的一次打捞。
俞律和夫人李玉琴的相识,也正是因为京剧。李玉琴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长女。俞律曾说,“我到苏先生家学戏天天碰到她,她是苏少卿先生的外孙女,可以说没有一天不见面,年轻人很自然地产生一种‘相悦’的感情,我看到她很高兴,她看到我也很高兴。”两人相识时,李玉琴十五岁,四年后两人结了婚。
吟诵,是人们对古汉语诗词的一种传统诵读方式,多使用方言,父亲俞牖云的扬州吟诗、挚友林散之的南京江浦吟诗和唐玉虬的常州吟诗都给俞律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他也发现,方言吟诗不易传播、不够动听,于是俞律大胆改革,将京剧旋律引入其中,开始以普通话吟诵。
俞老93岁时还在文化系列片《金陵吟》中出镜,倾情吟诵了21首与南京相关的诗词名篇,《入朝曲》《登金陵凤凰台》《乌衣巷》等,气势磅礴、韵味悠长。著名作家、诗人冯亦同认为俞老的吟诵艺术是真正的“活化石”,多位文艺界专家学者联名呼吁应抢救性地为俞老吟诵艺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了一辈子的笔头,在俞律看来,创作是作家颐养天年的最好方式之一,90多岁的他仍会定期在朋友圈分享最新诗作,希望大家通过诗歌抒发心灵,发现生活之美。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书画的基础是笔墨,诗文的基础是字句,没有基础显现不出形式美,再好的内容构思也生发不出艺术美来。”这是俞律对于艺术的感悟。也正是出于这种感悟,他的文章、诗词、书画和京剧等所包容的艺术风采、文化内涵、美学精神才得以自然、和谐地互补互容,不可剥离。
作家薛冰曾说:“俞律老是南京城‘最后’一位才子。”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大多数往事对俞律而言已是云烟,他谈论最多的,还是读书、写字、画画、戏曲、吟诵,这些一直陪伴着他的人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丽丽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