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幕上,一个瘦弱的身影在楼道里艰难挪动,扭曲的手指紧紧抓着栏杆,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命运抗争。天台上,阳光洒在他身上,他却在本子上一笔一画地写下“遗嘱”两个字。这是电影《小小的我》的开场,脑瘫患者刘春和的故事。观众们知道这是易烊千玺,但当镜头对准他的脸时,却有人惊
银幕上,一个瘦弱的身影在楼道里艰难挪动,扭曲的手指紧紧抓着栏杆,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命运抗争。天台上,阳光洒在他身上,他却在本子上一笔一画地写下“遗嘱”两个字。这是电影《小小的我》的开场,脑瘫患者刘春和的故事。观众们知道这是易烊千玺,但当镜头对准他的脸时,却有人惊呼——完全认不出!这一刻,他彻底变成了刘春和。
易烊千玺为了演好刘春和,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观看了相关纪录片,甚至与真实的脑瘫患者面对面交流,只为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体验。在房间中独自练习时,他无数次对着镜子反复揣摩动作与表情,力求做到惟妙惟肖。他直言:“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工作量最大的角色,也是我倾注心血最多的一次演绎。” 为了精准控制每一块肌肉,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从走路姿势到咀嚼速度,每一个细节都要反习惯反生理。他甚至放弃了过去的表演经验,完全融入角色,直到自己也分不清哪里是易烊千玺,哪里是刘春和。
电影中的高光戏是“刘春和吞咽牛轧糖自杀”。糖,原本是送给妈妈的礼物,却成了结束生命的工具。易烊千玺将刘春和的绝望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仿佛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和对生命的不甘。导演杨荔钠评价说,易烊千玺与角色“两心合一,互换灵魂”。然而,电影上映前却有人揶揄这是“预制”影帝,但事实上,艺术创作没有“上帝视角”,每一场戏都是演员和团队无数次磨合的结果。
易烊千玺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具体的人”,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成长过程。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必,到《少年的你》中的小北,再到《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的韦一航,他用角色诠释了生活的多样性。易烊千玺曾说,看到各种信息后,他能感受到每一个人的存在,那种距离很温暖,却又带着几分疏离。他从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寻找新的可能。
易烊千玺的生活中,除了影视作品,他还喜欢雕塑,甚至在家中搭建了一个小小的烧窑。他说,当那些积攒的情感和能量在体内无处释放时,他就会通过捏泥巴、画画来寻找出口。在喧嚣的娱乐圈,他更像是一个隐居者,自己去爬山,或是窝在家里做雕塑、看书看电影,与外界保持距离。这种敏感、柔软又坚韧的性格,让他在表演中收放自如,既能成为任何人,又不会丢失自己。
在《小小的我》结尾,刘春和带着外婆来到阳光灿烂的河岸边,两人在推心置腹的交谈中,迎来了人生的新阶段。而易烊千玺,在告别刘春和后,也握紧了手中的方向盘,重新出发。他知道,未来的路上,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走得更远。他的每一次表演,都是一场与角色的深度对话,他在角色中寻找自我,在自我中诠释角色。
看完这个故事,你是否也被易烊千玺的坚持和努力所打动?你觉得他在表演上还有哪些可以突破的地方?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