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年前,田华参加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成为一名军人,能够为部队表演节目,让田华感到很自豪。平日里,她刻苦训练基本功,每次演出的时候,都会以一个最饱满的状态呈现在观众们面前。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画面中的男子是八路军摄影记者雷烨。他怀里抱着一个身穿军装的小姑娘,时年14岁。她就是田华同志,此时的她已经当了两年兵了。
2年前,田华参加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成为一名军人,能够为部队表演节目,让田华感到很自豪。平日里,她刻苦训练基本功,每次演出的时候,都会以一个最饱满的状态呈现在观众们面前。
田华是在1951年《白毛女》上映的时候,她饰演的喜儿被人们所熟知。凭借着这个经典的角色,田华一下子成了全国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可很少有人知道,田华并非是喜儿的第一人选。
1949年底的一天,田华突然接到了一个电报,要她尽快赶赴东影,参与拍摄电影《白毛女》。在这之前,田华已经见过了《白毛女》的导演王滨,还按照要求拍了喜、怒、哀、乐不同表情的照片。
当时并没有立刻定下田华,最后是以电报的形式确定,由田华来演喜儿。到了长春以后,田华见到导演王滨心情很激动。王滨向她透露了一个秘密:“你当时试完妆后,有人不主张用你,原因是你脸上棱角少。”田华问:“那为何又同意用我了?”导演笑着说:“我拿着演员们的照片,看了很久,发现你虽然没有‘镜头脸’,但你的身上有喜儿的那种乡土气息。”
那时,田华已经22岁了,并且结了婚。或许是还没生孩子的缘故,她的身材保持的很好,看上去就像个刚成年的小姑娘。不得不说,导演的选角眼光就是独到,说起乡土气息,哪个能比田华占优势?
她出生在农村,在父母身边生活了12年。古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田华年纪还小的时候就学会帮大人干活了。参加革命以后,她一直工作、战斗在农村根据地,与老百姓朝夕相处。
正式拍摄的时候,王滨导演给了田华很多指点。第一步给她讲很多电影名词,包括中景、全景,特写等,因为田华拍电影前,已经有十年的舞台表演经验了。这些东西对田华来说,算不得难题。
第二步给她增加营养。田华和剧中喜儿的描述,在形象方面还有差距。田华身体很瘦弱,精气神不够。而喜儿虽然家里贫苦,但身体很壮实,气色很好。为了贴近角色,王滨导演每天给她搞一些牛奶喝。
第三步让她体验生活。田华起初也是不理解,称自己就是农民出身,在家的时候,也不少干活。但王滨导演还是找来几个农村姑娘。
一起拔萝卜的时候,那些经常下地的姑娘,一拔一个,很轻松,可田华却拔不出来。装满一袋子后,那些姑娘轻松扛上肩膀,而田华却不行。这时,田华才明白导演的良苦用意,她12岁的时候就出来参加革命工作了,说到底在家的日子,那么小的年纪根本干不了什么重活。
王滨导演对田华帮助很大,使她更快地融入到了喜儿的这个角色中。田华很快进入状态,等到电影公映的时候,田华快速地爆火。拍完这部电影后,田华总结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经验:体验生活。
诸如,拍摄《党的女儿》这部电影的时候,田华就去找相关的老党员们进行采访;拍摄《江山多娇》的时候,她又去找治山模范体验生活;拍摄《法庭内外》的时候,她跟了一个女审判员长达半个月,从人家身上寻找角色的灵魂。
田华对待每一个角色都万分认真,这也是她能够被人们记住那么多经典角色的原因之一。1990年,田华离休。不演出的时候,田华又开始写起了书。早在20世纪80年代,田华就动笔写书了。当年,她做这个决定前,还是很犹豫的。田华曾说过:“一般我们老演员生前是不出书的,一出书,就盖棺定论了。再说,出书也麻烦。”
不过,既然下决定要写了,她也就没什么顾虑了。1983年,田华的稿子完成了。那么,书该起什么名呢?很多人都给她出主意,比如说,叫“我的道路”,又或是“艺术的道路”。田华思虑良久,认为这些名字不具代表性。之后,她想了个名字:“沃土硝烟育我她”。
田华给出的理由是,她生长在农村,与沃土有联系;党培养了她,人民养育了她;她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老山前线,在硝烟战火中汲取了生活的营养,她又用这些素材,创作了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总结为,田华的人生与土地、人民、硝烟是紧密相连的。
田华很早就为革命事业工作了。虽然不是在前线打仗,但她的作用可不能被低估。战士们看了田华的表演,身心放松,在紧张的战争中得以轻松片刻。田华的付出,为她收获了很多的荣誉。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田华获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24年,田华被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的国家荣誉称号。
今年田华同志已经是97岁的高龄了,祝愿她老人家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幸福。
来源:事件剖析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