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瑞芳是德高望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主演了《松花江上》《南征北战》《李双双》《泉水叮咚》《大河奔流》《T省的84、85年》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影片。
张瑞芳是德高望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主演了《松花江上》《南征北战》《李双双》《泉水叮咚》《大河奔流》《T省的84、85年》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影片。
1962年,张瑞芳荣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同年,她入选“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
“细品名人”在此前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张瑞芳坎坷的人生历程,及她与余克稷、金山两次失败的婚姻。
今天,“细品名人”在这里重点介绍张瑞芳与第三任丈夫的家事、情事。鲜为人知的是,张瑞芳的儿子严佳在澳大利亚一家残疾疗养院打工……
011951年,张瑞芳与著名演员金山办理了离婚手续。同年,张瑞芳申请调往上海,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
张瑞芳在上海没有亲人,住在上海市委招待所。一个星期后,上影厂为她安排了宿舍,这是一间9平米的小房子,位于上海市愚园路62号。
张瑞芳将行李搬进宿舍,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打开,上影厂就通知她去山东拍《南征北战》的外景。
半个月后,张瑞芳从山东回来,才开始收拾自己的小家,开启快乐的单身生活。
张瑞芳在《南征北战》中塑造的“赵玉敏”
随后,张瑞芳拍《南征北战》室内的戏,还要参加厂内的各种学习,每天都紧张忙碌。
静下心来,张瑞芳回想自己与余克稷、金山两次失败的婚姻,觉得自己今生不会再结婚了,做好了单身到老的心理准备。
这时上海工作人员实行薪金制,代替了此前的供给制。张瑞芳一个人不爱做饭,便去同事家里搭餐。
张瑞芳的楼上住着上影厂的女会计,女会计的丈夫是上海某文工团的行政干部,他们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家里请了一个保姆做饭。
张瑞芳向女会计表明自己的想法,对方欣然应允。女会计还告诉张瑞芳,同事严励早就在她家搭伙。
张瑞芳对严励并不陌生。原来严励是上影二场的主任,张瑞芳拍《南征北战》的室内戏时,严励经常帮着搬道具、拉灯光,还在影片开会的场景中扮演过角色。
严励1917年出生于上海,比张瑞芳大1岁,他早年参加新四军,是“三八式”老党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严励从华东军区文工团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
严励多才多艺,集作曲、编剧、演戏、美工、绘画等各种才能于一身。当时他已经34岁了,还未婚单身。
严励性格开朗、随和,张瑞芳经常与他开玩笑,叫他“万金油”。严励一点也不生气,回复张瑞芳灿烂的笑容,这让张瑞芳心中涌起一丝暖意。
张瑞芳与严励都在女会计家搭伙,两人的接触自然多了起来。严励邀请张瑞芳到他的小房间做客,见他将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比张瑞芳的宿舍整洁多了,她不由对严励又生出了一丝好感。
同事们得知张瑞芳与严励在一个桌子上吃饭,热心给他们当红娘。
张瑞芳与严励都有这个想法,但张瑞芳有结核病,离过两次婚,也不能生孩子,担心严励不会同意。
张瑞芳性格直爽,心里藏不住话,她将自己的顾虑告诉了严励。严励说:我不介意。这让张瑞芳很感动,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好男人。
1952年11月7日,张瑞芳与严励在上海结婚了。同事和朋友们来新房道贺时,张瑞芳突然接到上海市委打来的电话,要她赶去参加一个活动。
张瑞芳(右)与缅甸著名演员钦友梅
原来当天是庆祝十月革命胜利的日子,一些外宾也来了。张瑞芳二话没说就坐车赶了过去,她没说今天结婚。
傍晚天黑了,张瑞芳不准备在酒店吃晚饭,便对领导说:我得走了。领导说:大家都在,现在你怎么能走?
张瑞芳说:今天我结婚,家里还有客人呢。领导这才派车将张瑞芳送回家。
新房里坐满了人,大部分是严励在文工团的战友,有的张瑞芳认识,有的不认识。
张瑞芳虽然是大演员,但没有一点架子,亲切地与大家握手、打招呼。
严励早就买来了酱肉、盐水鸭、酱鸡等美食,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开心极了。
张瑞芳不能生宝宝,而严励渴望做爸爸。夫妻俩商量后,于1957年收养了一个儿子,名叫严佳。
张瑞芳将严佳接到家里时,小家伙还不到两岁。张瑞芳和丈夫将孩子当亲骨肉呵护,家里家外从不叫养子,口口声声“我们的儿子”。
张瑞芳是上影厂的当家女星,戏约多,社会活动多,在家的时间有限。严励的工作相对清闲,于是他主动承担了照顾儿子、料理家务的重任。
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
1954年,张瑞芳在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体验生活,一直在厂里住了10多天没回家。
那天得知张瑞芳要回来,严励特意做了妻子爱吃的菜,然后和儿子坐在餐桌旁等她。
张瑞芳一进家门,看到温馨的一幕,眼里涌出了泪水。
1960年,张瑞芳的母亲在北京病逝,她与丈夫赶过去料理后事。严励很能干,将方方面面的事处理得很周全,这让张瑞芳再次见证了丈夫的好。
张瑞芳《李善子》剧照(1964年)
1966年特殊年代来临,张瑞芳和丈夫都遭受冲击,经常在单位遭受批斗。张瑞芳批斗结束还要打扫厕所,去道具仓库搞卫生。
儿子严佳在学校受到歧视,经常与孩子们打架,他的脸被打伤了,上衣和裤子被撕破了。晚上张瑞芳强忍泪水给儿子的伤处抹药膏,缝补他撕破的衣服。
1967年12月8日,张瑞芳被关进了监狱。严励有胃病,天一冷就发作,他想将儿子寄养到乡下的亲戚家,张瑞芳不同意。
当天,张瑞芳与赵丹、郑君里一道被押走了,被关进同一所监狱。
张瑞芳的牢房里没有床,没有桌椅,她只能睡在地板上。张瑞芳的腰不好,坐久了就腰疼,便站起来走一走。
冷风从窗户里吹进来,张瑞芳冻得瑟瑟发抖。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否出去,还能否见到丈夫和儿子,眼里涌出酸涩的泪水。
当时张瑞芳的姐姐张楠也在北京接受批斗。看管人员逼张瑞芳写材料揭露姐姐的“罪行”,张瑞芳性格刚烈,接受不了对方黑白颠倒,便与看守人员争辩,为此她没少挨打。
张瑞芳想到了解脱,然而她放不下儿子和丈夫,只得咬牙活下去。
1968年6月,张瑞芳被转到了上海少教所。近两年来,她与家人彻底失去了联系,不知道他们的情况怎样。
不为张瑞芳所知的是,1968年,严励因为在上影厂吃忆苦饭,导致胃穿孔大出血,生命垂危。
看守人员却不允许他就医,同事韩非冒着危险强行将严励送到医院。严励的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脾脏也被切除了,幸运地保住了性命。
严励住院期间,儿子严佳每天早上从衡山路的家中走路一个小时,买一块小奶油蛋糕,去医院送给父亲吃,然后再去学校上课。
那时张瑞芳与丈夫的工资都停发了,家里每月只发15元生活费。不得已,严佳将家里的收音机、照相机等物品卖掉,换点钱给父亲买营养品。
1969年12月17日,张瑞芳离开了监狱,被下放到上海郊区奉贤五七干校劳动。
直到这时,她才能与丈夫和儿子取得联系。严励父子得知张瑞芳还活着,激动得放声大哭。
1970年12月,张瑞芳星期天可以回家了,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张瑞芳的头发基本上白了,到家时,看到儿子已经跟她一样高了,百感交集。
严佳穿着时兴的绿军装,将脸埋在张瑞芳的肩头,哽咽着说:妈妈,你走了3年零18天,我和爸爸都很想你。我们没有你的音信,但相信你会好好的。
张瑞芳一把抱住儿子,流下了长长的热泪。儿子已经14岁了,在他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张瑞芳没有在身边陪伴儿子。可也正是家庭的变故,让儿子变得早熟、懂事。
张瑞芳一进门,丈夫就下厨做饭。儿子将零花钱省下来,给妈妈买了一包巧克力,张瑞芳又流泪了。
1973年3月,张瑞芳回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不久,她被安排参加中日友好访问代表团,带队的是廖承志。张瑞芳在日本的名气也很大,受到广泛的欢迎。
从日本访问回来后,张瑞芳的工作和生活基本恢复了正常。
1974年,张瑞芳参加了重排《年轻的一代》《赤脚医生》两部话剧。1975年,她还参加了美国影片《琼宫恨史》的译制工作。
1976年特殊年代结束,张瑞芳彻底迎来了新生。不久海燕、天马两个分厂的演员合并组成上影厂演员剧团,张瑞芳担任团长。
为了培养新生力量,张瑞芳与上影厂同仁发掘培养了郭凯敏、张瑜、毛永明等一批新人。
张瑞芳夫妇的儿子严佳成年后在上海无线电厂工作,后在图书馆上班,是最普通的工作人员。其实张瑞芳和丈夫只要找关系,可以给儿子安排好一点的工作,但夫妻俩一身正气,没有这样做。
上世纪80年代,严佳去澳大利亚打工,并在那边结婚成家,他的妻子名叫顾咏玫,也是上海过去的打工者。
最开始,严佳在悉尼一家残疾人疗养院当护工,后来这里缺厨师,他又开始在疗养院做饭。
张瑞芳和老伴因为身体原因很少去澳大利亚,儿子儿媳每年都回国探望他们。
1998年6月,上海电影家协会及有关单位,举办了张瑞芳表演艺术研讨会暨 80华诞庆祝活动,盛况空前。学林出版社还为张瑞芳推出了自传《难以忘怀的昨天》。
1998年,严励被查出胃癌,在医院接受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后他出院了,随后张瑞芳又住进了医院。
原来张瑞芳的右股骨头无菌坏死越来越厉害,不光右腿酸痛无力,连腰都直不起来了。张瑞芳在医院接受了股骨头置换手术,承受巨大的痛苦。
1999年11月1日,严励不幸因胃癌在上海病逝,享年81岁。
老伴走了,张瑞芳在悲痛中坚强。儿子儿媳将她接到澳大利亚,她不会说英语,天天被关在家里,生活很孤寂。
张瑞芳在澳大利亚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上海。
(张瑞芳)
(张瑞芳与仲星火)
张瑞芳早年参加革命,为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组织上将她的晚年安排得很好,为张瑞芳配有专车,还安排保姆照顾她。
虽然经济条件优越,但张瑞芳从不表现出优越感,她经常在家自己做饭、搞卫生,当作锻炼身体的方式。
张瑞芳生活特别节俭,睡衣破了,她用缝纫机补完后再穿。
2012年6月28日,张瑞芳在上海华东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4岁。张瑞芳临终前,儿子回到上海照顾她。
百度百科张瑞芳(1918年6月15日—2012年6月28日)
(芳华永不谢幕)
严佳抓住妈妈的手,眼里涌满泪水。张瑞芳深情地看着儿子,然后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张瑞芳情感沧桑,但在与严励的第三段婚姻中收获了幸福。
张瑞芳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了,但她在银幕上塑造的“李双双”“赵玉敏”等经典角色,永远活在观众心中。
来源:dawany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