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的短剧市场,正深陷于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悖论之中。每天上线的剧集数量突破 4 万部,然而观众真正能记住的台词,却连 1% 都不到。AI 剧本的生成速度提升了 300%,但爆款率却急剧下降。
—— 资深编剧团队如何破解短剧行业的 “创意通胀” 危机
当 AI 剧本泛滥成灾,我们选择回到创作的原点
2025 年的短剧市场,正深陷于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悖论之中。每天上线的剧集数量突破 4 万部,然而观众真正能记住的台词,却连 1% 都不到。AI 剧本的生成速度提升了 300%,但爆款率却急剧下降。
就在整个行业都沉醉于用算法批量炮制第 37 版套路剧本的时候,七秒工场的资深编剧们,却在默默做着看似 “低效” 的事情。为了能写出一句时长 10 秒的临终台词,他们开会讨论5次,修改草稿20多次,记录那些真实的告别话语。他们把非遗传承人的方言咒骂,巧妙改编成悬疑剧的关键线索。在甜宠剧中,他们要求男主去救女主时,先被女主的高跟鞋误踩到骨折。
“真正的原创并非要完全摒弃套路,而是要对套路进行解构。” 资深编剧JEFF展示着最新作品《外卖骑士的第十七个差评》,这个讲述聋哑骑手通过订单留言破获凶案的故事,灵感就来源于编剧连续三个月加班二十余次,每天凌晨点外卖充电,和外卖小哥的多次对话获得的灵感。
资深编剧的 “反算法创作系统”
1. 人性颗粒度萃取
在七秒工场的剧本实验室里,每一个角色都必须经历 “三维拷问”。首先是社会关系造影,通过计算角色的微信转账记录、外卖订单以及浏览器历史等,来找出其中存在的矛盾点。比如,一个看似普通的上班族,外卖订单却总是高档餐厅的美食,这背后可能就隐藏着故事。其次是行为惯性测试,像 “霸总” 这样的角色,接电话时会不会下意识地遮挡公司 logo,这一细微动作能体现其行为习惯。最后是文化基因检测,要保证角色的言行符合其身份背景,绝不会出现西北农民突然说出东北水稻种植术语的情况。
2. 冲突动力学模型
通过对 1000 多个真实社会事件进行解构,七秒工场的团队提炼出了 “高密度冲突公式”。在剧情的开头 7 秒,要设置一个能颠覆常识的钩子,比如葬礼上,逝者的手机突然收到外卖通知,瞬间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到了 30 秒时,引入道德困境,像母亲为了救孩子去偷药,而监控却显示她曾经是一名药剂师,让观众陷入思考与情感的纠葛。60 秒时,则安排身份反转,例如 AI 女友撕开仿真皮肤,露出警察证件,给剧情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折。
3. 文化符号植入术
七秒工场善于将各种文化元素巧妙植入剧本。在《雪域密码》中,把唐卡矿物颜料的褪色速度,转化为 “死亡倒计时”,增添了神秘的氛围。在《隐秘邻居》里,用城中村 “疏通下水道” 的小广告,拼凑出凶案密码,充满了生活气息与创意。而在《AI 恋人备忘录》中,让机械心脏的跳动频率,与《二泉映月》的弓速同步,赋予了科技元素独特的艺术美感。
从 300 页手写笔记到现象级爆款
在近期爆款《断线的风筝》的原始手稿中,能清晰看到创作的脉络。手稿第 7 页,记录着一位 59 岁超市理货员被年轻顾客羞辱时的真实对话,这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第 103 页,添加了 “用临期商品拼出求救信号” 这样超现实的转折,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第 367 页,则植入非遗缠花工艺作为犯罪标记,提升了文化内涵。
这种 “现实观察 - 艺术提纯 - 文化赋能” 的三段式创作法,让《断线的风筝》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给行业的一剂清醒剂
当同行们都在炫耀 “AI 日产 200 集剧本” 时,七秒工场公布的一组数据却形成了鲜明反差。七秒工场单剧本平均要内部修改 7稿以上“观众从来不是讨厌套路,而是反感被当成算法喂养的肉鸡。” 负责人JEFF指着最新新完工剧本《远亲不如近邻》说道,这部关于 “温情邻居” 的温情欢乐剧,部分台词都源自乡下邻居“闲篇儿”的真实录音。
七秒工场用300页手写笔记向大家证明:真正的爆款,永远诞生在算法触及不到的烟火人间,诞生在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独特的创意之中。选择七秒工场,就是选择突破套路,为短剧创作注入灵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
来源:川西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