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何家丽暴露了!原来这才是几个妹妹都想反抗她的真相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3-27 23:24 4

摘要:从开始懂事的时候,她就一直在为这个家付出,何常胜走后,她的精神支撑没了一半,何文氏走后,何家丽的精神几乎被拖垮。

作者:温纾言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活得很累。

《六姊妹》最后的结局里,其实何家丽管这个家也管的有些力不从心。

从开始懂事的时候,她就一直在为这个家付出,何常胜走后,她的精神支撑没了一半,何文氏走后,何家丽的精神几乎被拖垮。

眼看着其他几个姊妹家越来越好,而自己一把年纪了还有为这个家操心,为儿子的亲事担忧,为孩子的事业发愁,何家丽就觉得身心俱疲。

到最后,何家丽甚至也暗暗同意让这个家顺其自然地走向解体,大家各过各的日子。

作为大姐,何家丽是为了何家付出许多。

但同样的:

也因为她付出的多,再此之前,得到的资源和偏爱也就越多。

底下的几个姐妹希冀于得到家人的爱,但却总是因为人口太多而分不到太多的关注,但何家丽在这方面,除却刘美心的偏宠外,几乎所有人的爱都得到了。

尚好的婚事,分配的稳定工作,当时尚且强大的娘家,父亲的倚重和信任,阿奶的疼爱,甚至是早早就拥有的金钱,作为大姐,何家丽固然付出了许多,但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许多。

何家底下几个姐妹,其实是惯常之间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的主儿。

正如何家喜私下里对刘美心抱怨的那句话一样:

家喜大包大揽,“指望我呀妈!我年轻,怎么也比大姐强,不指望您还能指望她,多少年了,无论大情小事,在咱们这个家,她都是霸权主义,也该咱们翻身农奴把歌唱了,而且大姐自己身体都不好,哪还能照顾您。”

管家三年,猫狗都嫌,管的多了,自然埋怨也就多了。

在刘美心和底下的几个姊妹看来,何家丽在何家实行的其实就是霸权主义,而根本不是民主协商,看似为了对方好的建议,也应该看对方愿不愿意接受。

自以为的公平,往往不是公平。

何常胜与何文氏这两位重要话事人去世,刘美心成了这个家表面的话事人,却不是实际的话事人。

真正能做主的,还是何家丽这个大女儿。

母女俩首先就存在嫌隙,各自心思有异,同一张桌子上,却有着不同的心思,若是真的有一方毫无私心,事情就不会发展到失控的地步。

在吃的上面,刘美心首先就有意见。

她实在看不上家丽置办的年饭,稀稀拉拉几个菜,困难年代都比这热闹些。还让她嫁人!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谁敢说她没有狼子野心?!

穷怕了之后的日子里,刘美心但凡有钱都是不肯亏着自己的嘴的。

可等到何家丽问她的时候,她又死鸭子嘴硬,宁愿出去偷吃,也不愿意说实话。

而何家丽亦是如此。

何家丽说自己为了这个家一点儿私心都没有,可却的确应了何家喜的说法,她搬回老宅的确是为了省钱,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功绩就是可以要老宅的。

“她说我想霸占房子。”

建国持公心,“房子妈妈有一半,其余六姊妹,每人都有一份,不存在谁霸占谁不霸占。”家丽道:“你这说的是法律上的,我们住着,也是暂时的,我是没想霸占,但谁也不能赶我走,话说回来,当初爸和阿奶都说这房子给小年。小年结婚,没人提这事,将来小冬结婚,看看怎么办。这么多年,你,我,为这个家付出多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谁提过?谁记得?老太太两眼一闭走了,妈现在是死不认账。”家丽说着说着就激动。

建国还能保持理智,“过去的都不提了,那不是看在爸的份上,再一个都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能帮忙肯定帮忙,别想着回报。”

家丽不高兴,“你这话说的,我要什么回报了?老三的工作,老四读书,老五老六的工作,哪个不是我出力我奔忙,我得到什么了?事实都不能说不能提?我辛辛苦苦为这个家为了什么?

只是这话她不能说出来,只能对着身边亲近的人提一提而已。

心口不一,既要又要,是何家母女一直都在犯的毛病。

某种程度上,何家丽和刘美心,其实是一类人。

失去倚仗的人

事实上:

若说刘美心是那个年代不称职的母亲,那么何家丽就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有德无才者。

一个家里,若是掌权者有才无德,那往往会只注重所谓的公平,缺失其中的温度平衡;若是掌权者有德无才,那往往在处理家事上,会有所缠杂,感情用事,而不注重处理问题的质量。

两者之间不能平衡,就会产生倾斜,若是两者有所平衡,做事情有温度,有质量,一切的问题自然也会迎刃而解。

人在没有用的时候,不用说亲生父母,就连老天爷都会嫌弃你。

从张建国为了孩子的婚事,放弃了自己事业上的升迁,而选择要了一套房子,从那时候起,何家丽的人生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帮扶何家二十多年,何家丽在面对娘家利益的时候,算的清清楚楚,可在面对丈夫的晋升问题和整个家庭未来的进步台阶上,却还是小事上精明,大事上糊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在张建国已经为了他们的养老问题而考虑布局的时候,何家丽还在忙着处理娘家的事情,正值晋升的关键时刻,却在此时掉链子,底下的几个姊妹自然是见风使舵的。

“要么还是要区里的房子,龙湖小区。”是个重大决定,建国却说得云淡风轻。家丽态度一变,关切地,“不想县级了?”

建国道:“到副县级差不多了,主要年纪大,也到杠杠了。退居二线管老干部也不错,一样是为党和人民服务。”

建国态度平和,家丽听着却愈发难受。建国奋斗一辈子,县级指日可待,就为了套房子就放弃?而且上了县级,住房肯定要调整,就不能在等等?

家丽有些感动,又有些心酸。一位父亲的承担,孩子未必知道,就算知道,也未必能领会那么深。可她懂,她全然明白作为父亲的建国的付出。隐忍、坚定、牺牲,自从建国到何家来,几十年如一日,送常胜走,帮妹妹们的工作、出嫁跑这跑那,无论跌入多深的低谷,他从未抱怨过。这就是力量。男人的力量。

人在前路顺遂的时候未必会有人来使绊子,但若是倒霉起来,是连喝凉水都会塞牙缝的,总会有人钻缝子给穿小鞋的。

何家丽看似坚强,可说到底,一切基本上都是倚靠在父亲和阿奶,甚至是丈夫张建国的身上的。

如果何家底下几个姊妹真的尊重她,那她早在何常胜没有去世前就会打下基础,几个姐妹就不会在何家发生巨变后,开始争资源抢位置,让这个家原本就堪堪遮掩的假象迅速撕裂。

在问题的处理方式上,何家丽也只是以自以为公平的方式来进行。

何常胜或许唯一没有想过的,就是在如此蒸蒸日上的情况下,他会走的如此早。

或许何家丽没有想过的是,何常胜去世前对她嘱托的那句“保护好何家”这个大家庭,给她的始终是一个辅助者的定位,而非掌权者的位置。

不同的时代

时代不同了,需求自然不同。

从群体生活到个体生活,是社会的进步,是个人经济的独立,更是个人意志的一种显现。

哪怕是在何家丽没有被何家喜赶出这个家门的时候,何家丽心里对管家这件事也多少已经力不从心了。

一辈子过了半截,年轻的时候想着轰轰烈烈,幻想过无数次成为“红色娘子军”的一员,打恶霸,保边疆,为国家,但后来发现,维护好这个小家庭,都已经几乎耗尽她全部心力。但她又觉得自己多少已经对得起父亲常胜,何家经风历雨,但好歹妹妹们都长大了,成家立业,也都为人母。她的任务也完成了。只是近些年,连家丽都觉得力不从心,时代变了。常胜一走,家庭的向心力越来越缺失。也好,大家庭解体,各人管好各人的一摊子就好。

对于何家丽来说,管这个家本就不是出自她本身的意愿,而是环境逼迫下,不得不屈从现实的决定。

“为了何家”这四个字,从一开始就狠狠压在她心头,这份责任感,几乎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人生过半,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不过须臾光景,再回首已百年身。

何家丽当初没有任何觉察的感觉到刘美心对自己的不满,就是因为她还一直停留在姐妹群居生活的状态,意识不到时代飞速发展的同时,却也割舍掉了一些人生命中的感情因素。

悲哀的点在于: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最先被时代青睐,却也最先被时代放弃,成了一种必然。

她并没有察觉到的是:

除了自己,其他姐妹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各有各的去处,各有各的志向,唯独自己,是被一句承诺,被一生的责任困在原地的那个人。

作者:温纾言,自由撰稿人,兼具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专注女性成长与情感方面的写作。

热爱文字之美,卖字为生,相信有一天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花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