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较于韩寒的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来说,后来的《飞驰人生》、《乘风破浪》,可以明显得看出韩寒在叙事方面的惊人进步。
相比较于韩寒的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来说,后来的《飞驰人生》、《乘风破浪》,可以明显得看出韩寒在叙事方面的惊人进步。
而那部看似青涩的《后会无期》,也留下了《平凡之路》这样的经典之作。
这部2014年上映的公路电影,以横跨大陆的自驾旅程为载体。
讲述三个东极岛青年在告别故乡与旧我的过程中,遭遇的荒诞现实与精神幻灭。
影片看似松散随意的叙事结构下,暗藏着对理想主义消亡的哀悼,以及对当代青年精神漂泊的精准描摹。
故事开始于东海小岛东极岛,马浩汉(冯绍峰饰演)在外面闯荡了好多年后回到家乡,却发现故乡马上就要被拆迁了。
他的发小江河(陈柏霖饰演)是岛上仅有的一位教师,也被调到西部那些偏远的地方去了。
于是,浩汉决定驾车送江河赴任,同行的还有一个朋友,是智力稍显迟钝的胡生(高华阳饰)。
这场本应充满热血的旅程,却在出发之后遇到了种种困难,队伍也土崩瓦解。
在途中所遇到的童年伙伴周沫、仙人跳女子苏米、笔友刘莺莺和摩托车手阿吕。
这些人如同镜子的碎片,无论是曾经的回忆,还是当下的境遇,都在与这些人的相遇中逐渐清晰,让他们看到自己真实的人生模样。
最终,浩汉一行人穿越山川荒漠,但并未完成任何“英雄之旅”。
没有奇迹的救赎,没有顿悟后的重生,只有不断的失落和失去。
这种处理方式就很有韩寒的叙事气质,浩汉的汽车最终抛锚在沙漠。
江河的教科书被风沙掩埋,这场横跨大陆的迁徙沦为一场徒劳。
所谓的“重新出发”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流亡。
男性群像的塑造充满自毁倾向,浩汉是典型的“失败理想主义者”,他吹嘘人脉与阅历,却在与刘莺莺的会面中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
英雄父亲的形象与自我认知同时坍塌,江河看似温和守旧,实则是最早接受现实规训的人。
这些男性角色颓废、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
作为韩寒导演的处女作,影片上映后依旧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观众批评叙事散漫、金句堆砌,影片中密集的“韩式金句”,如“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这些台词更像是韩寒博客时代的杂文碎片被移植到电影中。
这种“金句优先”暴露了电影作为叙事载体的割裂感。
本质上,《后会无期》是韩寒对自身“文青偶像”标签的一次总结和清算。
他用这部电影完成了与旧日文青身份的“后会无期”,它真诚地记录了80后一代的理想幻灭。
这或许正是转型期中国文青精神的真实写照。
然而,浩汉在沙漠中焚烧阿吕的卫星照片,江河面无表情地讲述胡生走失。
这种刻意为之的麻木,恰恰揭示了后理想主义世代的精神状态。
我们一边走着,又一边丢失,到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
在故事的最后,东极岛的灯塔在爆破中倒塌,江河的教科书被改编成畅销小说,韩寒撕开了所有关于“诗与远方”的虚伪想象。
这部七年前的作品,反而在当下愈发显现其预见性。
在躺平与内卷的夹缝中,在短视频与996的碾压下,这代年轻人的精神漂泊从未停止。
我们依然在重复着浩汉们的公路旅程,明知“后会无期”,却仍要在汽车的后视镜里不断告别。
路没有尽头,只有方向永远向前。
来源:小勇影视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