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要从一部家喻户晓的样板戏说起——《智取威虎山》。这部戏,曾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经典,英雄杨子荣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鲜为人知的是,这部戏的背后,隐藏着一场政治与艺术的激烈博弈,而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或许正如扮演杨子荣的演员王润身所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样板戏
从《智取威虎山》的“侠气”到样板戏的“恨”:一场政治与艺术的博弈
故事要从一部家喻户晓的样板戏说起——《智取威虎山》。这部戏,曾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经典,英雄杨子荣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鲜为人知的是,这部戏的背后,隐藏着一场政治与艺术的激烈博弈,而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或许正如扮演杨子荣的演员王润身所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样板戏屡遭批判,对此旗手恐怕难逃其咎!”
一、舞台上的“侠气”与政治的“刀锋”
王润身,一个浓眉大眼、英气勃发的演员,当年为了演好杨子荣这个角色,他几乎跑遍了所有演出《智取威虎山》的剧院。他总觉得差点意思,直到有一天,他向导演建议,能否在杨子荣身上融入一些中国古代武侠的色彩,导演眼前一亮,当即拍板。
就这样,电影《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除了英雄的“正气”,还多了几分“侠气”。正是这股“侠气”,却引来了“旗手”的批评,认为杨子荣“比土匪还像土匪”。
这番批评,看似吹毛求疵,实则揭示了当时文艺创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政治标准凌驾于艺术标准之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文艺作品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一切创作都要为政治服务。英雄人物,更要符合“高大全”的形象设定,容不得半点“杂质”。
王润身试图为杨子荣注入的“侠气”,恰恰打破了这种“样板化”的束缚,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这种真实,在当时却被视为“离经叛道”,最终只能成为一种“过渡色”和“保护色”,小心翼翼地游走在政治的“刀锋”之下。
二、从“三突出”到“样板戏”:政治操控下的文艺样板
《智取威虎山》的改编过程,可以说是“三突出”原则的最佳注脚。从最初的1964年版到最终定型的1970年版,人物表几经变迁,每一次调整,都体现了政治力量对文艺创作的干预和操控。
“三突出”原则,简单就是要突出正面人物,尤其是其中的英雄人物。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智取威虎山》的舞台上,敌人被刻意矮化,正面人物则被无限拔高,最终呈现出一种“样板化”的表演模式。
这种模式,在当时或许能够起到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却扼杀了文艺创作的活力,导致了艺术的单一和虚假。正如王润身所言,样板戏屡遭批判,根源就在于其过度的政治化和模式化,脱离了艺术的本质,也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
三、反思与展望:文艺创作需回归艺术本位
《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是那个特殊年代文艺创作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当政治强势介入艺术领域,会对文艺创作造成怎样的扭曲和伤害。
时至今日,我们更应该反思这段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文艺创作,应该回归艺术本位,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活为源泉,创作出更多真实、感人、有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
我们也要认识到,政治与艺术并非完全对立,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键在于,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防止政治对艺术的过度干预,又要避免艺术的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新局面,让艺术真正成为滋养人们心灵、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你认为政治应该如何与艺术相处?你对样板戏的评价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