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连时常抹黑中国的《纽约时报》,也被他的表演所折服对其赞不绝口。
编辑:GYF
“生命是一场旅行,永无终点站。”
从十堰走出去的戏剧少年,孤身赴美16余载荣登百老汇舞台。
他的出现彻底弥补了国人常年缺席这座艺术殿堂的窘境。
就连时常抹黑中国的《纽约时报》,也被他的表演所折服对其赞不绝口。
然而在美发展正处于事业巅峰的他,却选择抛弃一切荣誉回国发展。
更是表示:“我要回到大洋彼岸的中国,要为亿亿万的祖国同胞表演”。
他是如何从一名小演员转变成为百老汇首位华裔演员?又是怎样成为胡歌的恩师?
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时代里,无数艺人因为眼前的利益自毁前程。
然而就在这样浑浊不堪的环境中,他却脱颖而出。
不仅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国际知名艺术家,成名后依旧不忘本心。
直到如今他更是在以身作则,为后辈铺设了一条条成功之路。
1958年,王洛勇出生于洛阳的普通家庭。
后来因其父母为了响应“一五”号召,全家搬迁至湖北十堰。
但也正是这次搬迁,也彻底打开了他的演艺之路。
当时他的父母每天都忙于工作,不得已只能将其交给舅舅照顾。
而他的舅舅本就多才多艺,那一手笛子吹得更是出神入化。
或许是长时间的熏陶,机缘巧合之下王洛勇也开始有模有样的学了起来。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年仅13岁的他,对音乐就有着十足的天赋。
仅仅是学习几天,就受到了当地剧团的赏识,之后更是将其破格录取。
此时还在沾沾自喜的她,刚刚进入剧团他就迎来了现实的当头一棒。
只因在剧团中,与他同龄的表演者各个都是能人巧匠。
各种乐器耍的得心应手,形体更是甩他几条街。
但这样的情况非但没有将其击垮,反而彻底激起他的好胜心了。
之后王洛勇为了能尽快跟上步伐,每天没日没夜的训练。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1975年,王洛勇就凭借自身扎实的技艺,成功的考上了武汉音乐学院主修圆号。
期间还学习了作曲,可谓是多方面发展,然而本是一路长虹的他。
却选择另辟蹊径走上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当王洛勇从音乐学校毕业后,便选择回到剧团继续深造。
但对艺术怀揣着梦想他并没有打算就此停下脚步。
之后他为了获得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先后报考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
最终他以优越的成绩被上戏所录取。
尽管之前的他早已小有名气,但在校期间他依旧十分谦虚好学。
毕业后,更是因其对表演那独特的见解,得到了留学任教的机会。
而他教出来的当红明星更是数不胜数,就连袁弘、郭冬临都曾师承名下。
胡歌更是公开表示:“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可见他在演艺圈中的影响力。
可已经拥有如此成就的他,并不打算就此停下脚步。
常年在外打拼漂泊,使他始终无法适应在校任教的安稳日子。
因为在他心中,这里并非他演艺之路的终点,而是起点,他渴望更大的舞台。
秉着从实践找出真谛的教学理念,他向校方提出了带着学生进组表演的想法。
最终却以老师不得外出演戏为理由被拒绝。
之后他为了能出国进修,便直接向校方申请了停职留薪,选择孤身一人赴美留学。
然而初到美国面试的王洛勇就接连受挫,面对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他却只会用“yes”回答,就此“yes先生”也成了他在美国甩不掉的称号。
最终校方也以其蹩脚的英语将其劝退。
但此时的王洛勇非但没有因此退缩,反而在内心中激起了阵阵烈火。
既然口语不好那去就学!无法生存就去打工!
“在异国他乡,我靠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坚韧不拔,吃大苦、耐大劳,才挺过来的”,王洛勇回忆道。
之后为了能够迅速掌握基本口语和保持生存。
他每天打4、5份工,不放过任何休息时间,一有不会的地方就向同事询问。
最终在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下,成功考进了波士顿大学戏剧表演系。
在校期间他为了磨炼技术每日都进行着非人的练习。
几乎从未睡过一个整觉,甚至为了对抗睡意,还模仿古人将头将头发粘在风扇之上。
直到1989年,王洛勇顺利毕业,并取得了文学艺术硕士学位。
可当他位临艺术殿堂百老汇的观众席后。
一场名为《蝴蝶君》的戏却彻底颠覆了他对表演的看法。
在台下的他感慨着演员自然的演出就如同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
早已热泪盈眶的他也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总有一天我也要登上这个舞台”。
当王洛勇在百老汇舞台上第一次观看《蝴蝶君》后,他就被台上剧团的演技所折服。
回去之后便找来导演的电话毛遂自荐,可事与愿违,起初他们面对他华人的身份表现的十分抵触。
但这并没有击垮王洛勇,最终进过多次真诚且热情的介绍,他也终于为自己争取到出演的机会。
1990年,由王洛勇主演的《蝴蝶君》在西雅图获得一塌糊涂,可以说是一票难求。
但这里始终不是百老汇,为了能完成自己的梦想,他又先后在向百老汇提交了8次面试申请。
最终于1995年以音乐剧《西贡小姐》第一男主的身份,站上了这个他梦寐以求的舞台。
至此他也成为第一位登上艺术殿堂百老汇的中国人,更是荣获“百老汇第一人”的称号。
在之后的数年里,他接连收到美国各个剧场的邀请。
每一场演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渐渐地更是火便了整个美国。
就连时常批判中国的《纽约时报》也被他的表演所折服,每每当其出演新剧都会对其赞不绝口。
2001年,在美国正处于事业巅峰的他,却突然选择回国。
这条消息令无数美国人感到惋惜,可当有人向他问起回国原因后,王洛勇的回答却震惊了所有人。
原来他想把在这里的所见所谓全部带回祖国,为中国艺术贡献出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阔别故土16余载,当他刚刚踏上祖国的土地后,并没有选择去享受生活。
反而直接投身到工作之中,一边在上戏学院授课,一边承接着各种影视剧的约拍。
他先后出演了《林海雪原》、《东北抗日联军》等70多部影视剧。
其中抗日英雄杨靖宇、干部焦裕禄等角色更是令人赞不绝口。
如今的他已然是演员圈中的元老人物,虽说目前很少能看到他拍新剧。
但我相信在镜头的背后,他依旧在为自己的梦想所奋斗着。
结语: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里,他用自身行动向我们证明了何为梦想的重要性。希望他能为我们带出更多如他一般不忘初心的演员们。
信息来源:2014年7月6号——人民网——王洛勇:我只演正面的中国形象
百度百科——王洛勇
来源:Gary杨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