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港乐已死?”这是2024大热综艺《声生不息·大湾区季》先导篇向观众和嘉宾们抛出的灵魂发问。随后,来自两岸三地的歌手用音乐开聊,用旋律逐渐给出了明晰的回答。(2月6日《中国青年报》)
□袁子彭(南京师范大学)
“港乐已死?”这是2024大热综艺《声生不息·大湾区季》先导篇向观众和嘉宾们抛出的灵魂发问。随后,来自两岸三地的歌手用音乐开聊,用旋律逐渐给出了明晰的回答。(2月6日《中国青年报》)
在“港乐已死”的质疑声中,《声生不息·大湾区季》以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盛宴,用旋律回应了时代的叩问。这档由多部门指导的音乐文化节目,不仅收视与口碑双丰收,更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内地与港澳的文化纽带。其成功背后,是港乐经典的传承创新、大湾区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音乐作为情感媒介的独特力量。
港乐曾是华语流行文化的高地,但随着时代变迁,其影响力一度被质疑式微。《声生不息·大湾区季》以“时光列车”的叙事逻辑,串联起1974至2024年间的港乐经典,通过老中青三代歌手的合作,让经典焕发新生。谭咏麟的《讲不出再见》与陈慧娴的《千千阕歌》被重新演绎时,不仅勾起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更通过视觉特效实现了与梅艳芳的“隔空对唱”,用技术弥合时空的裂痕,让怀念与传承交织。
节目对“港乐已死”的回应,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通过创新赋予旧曲新意。古巨基与新生代歌手黄子弘凡合作的《爱与诚》,将原曲的单一视角拓展为双向情感互动,不断证明,港乐的生命力在于其内核的包容性与可塑性。正如作家蔡澜在回应 “怕不怕港乐已死”问题时说:“香港是一只无脚鸟,永远会重生。”节目的意义在于,它通过音乐这一通用的“语言”,让港乐在争议与突破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节目以“大湾区”为框架,跳出了单一地域的文化窠臼。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特辑中,《七子之歌》与《今天等我来》的融合演唱,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亦是对未来的期许。通过镜头记录澳门市井生活——百年粥店的烟火、舞狮的铿锵、青年律师的湾区梦。节目将音乐与日常生活结合,展现了大湾区“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色。
歌手肥妈Maria Cordero含泪讲述从“中国澳门人”到“大湾区一家人”的心路历程,濠江中学升旗手对“中国人”身份的骄傲宣言,均折射出大湾区人民的情感归属。当《中国人》的全场合唱响起时,音乐超越了娱乐功能,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催化剂。对年轻一代而言,节目通过粤语拼音字幕、新生代音乐人的推介降低了非粤语区观众的参与门槛,同时激发青少年对港乐文化的兴趣。有观众在社交媒体感慨:“原来粤语歌不仅是情爱,更是一个时代的呼吸。”
《声生不息·大湾区季》的成功,印证了文化传承的核心逻辑:唯有扎根历史、直面当下、拥抱创新,才能让经典生生不息。当陈慧娴与梅艳芳的歌声在虚拟时空中重逢,当《光辉岁月》的合唱响彻舞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港乐的复兴,更是大湾区文化从“求同存异”到“美美与共”的蜕变。
未来,如何让这样的文化实践超越综艺的短暂热度,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或许才是大湾区故事续写的关键。毕竟,音乐不仅是回忆的载体,更应成为未来的预言。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