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视高校教师、编剧、导演蔡小马近期在九派新闻圆桌直播中直言,《哪吒2》的无量仙翁角色设计复杂到北美观众可能难以理解,并指出北美观众更习惯"直接反抗"的叙事逻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隐晦的多层次角色内核或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这一观点引发了对中国动画全球化路径的深度
《哪吒2》北美票房超50亿。
影视高校教师、编剧、导演蔡小马近期在九派新闻圆桌直播中直言,《哪吒2》的无量仙翁角色设计复杂到北美观众可能难以理解,并指出北美观众更习惯"直接反抗"的叙事逻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隐晦的多层次角色内核或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这一观点引发了对中国动画全球化路径的深度思考。
无量仙翁作为《哪吒2》的核心角色之一,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动机的暧昧性上,更源于其对中国神话体系的融合。例如,申威等设计师对角色家族关系的刻画--如敖光与敖丙"同源却对立"的父子羁绊--也暗含了中国式家族伦理的复杂性。这种文化符号的叠加可能让缺乏相关背景的北美观众产生认知断层。
蔡小马提及的"北美调性"实则是东西方叙事传统的差异。好莱坞英雄叙事往往强调明确的正邪对立与个人主义式的爆发,而《哪吒2》中无量仙翁的角色定位更接近传统东方叙事中的"灰色地带"--他既是助力哪吒重塑肉身的关键,又可能暗藏阴谋。这种矛盾性在《西游记》等经典中常见,但对北美观众而言,若缺乏文化铺垫,可能被简化为"反派与否"的二元标签。
尽管蔡小马预测《哪吒2》北美票房将超越过往华语电影纪录,但其能否与本土大片比肩仍存疑。此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35亿票房登顶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其续作凭借升级的特效和更深刻的家族关系描写或能延续国内热度。
然而,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挑战在于"语境转换"--如何让无量仙翁的复杂性不被误解为"叙事混乱",而是成为东方美学的魅力切口,仍需创作者与宣发团队在本地化策略上突破创新。
《哪吒2》的全球征程既是中国动画工业实力的展现,亦是一场文化解码的试验。无量仙翁的争议恰恰证明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不仅需要技术"硬实力",更需在叙事逻辑与文化阐释上找到平衡点。或许,这种"复杂性"本身正是打破文化壁垒的第一步。
来源:经典中的经典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