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的游园惊梦选段唱出了杜丽娘的一份少女情怀。因此,吴侬软语、丝丝琵琶 、缱绻朦胧,似乎成为了许多人对昆曲的第一印象,提起昆曲便会联想到水墨般的江南,秀美的园林,然而在这样美丽的昆曲花园中,有一朵奇花,奇在以丑为美,
1987年5月9日,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江南名丑”王传淞因患肺癌在杭州逝世。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的游园惊梦选段唱出了杜丽娘的一份少女情怀。因此,吴侬软语、丝丝琵琶 、缱绻朦胧,似乎成为了许多人对昆曲的第一印象,提起昆曲便会联想到水墨般的江南,秀美的园林,然而在这样美丽的昆曲花园中,有一朵奇花,奇在以丑为美,奇在似丑非丑,这就是丑角艺术。
昆“丑”表演在昆曲艺术中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素有昆剧“无丑不成戏”之说。昆曲艺术家们既用“丑”来歌颂幽默风趣的小老百姓,歌颂可喜可叹的英雄豪杰,也用“丑”去嘲讽祸国殃民的昏君,讽刺奸诈狡猾的坏人。王传淞先生,就是昆曲中扮演丑角的那一位。
献“丑”一生,好评如潮
王传淞,1907年出生在苏州一个贫民家庭。14岁时,进入苏州昆曲传习所向陆寿卿、沈月泉、沈斌等人学艺,后曾参加国风苏剧团(1956年改组成浙江省昆苏剧团),因排演改编昆剧《十五贯》而轰动剧坛。
提起昆曲,大家必定都会将其于柔美、缓慢联系起来。而在王传淞65年的艺术生涯中,“丑”字似乎才是主调。在这其中,最出名的可以说是他所饰演的昆曲《十五贯》中娄阿鼠一角,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一个眼珠贼溜溜转、蹑手蹑脚的赌徒地痞。
图为王传淞所塑造的娄阿鼠形象
除此之外,王传淞善于思考,通过剖析角色个性,体会其心理活动,因而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所说:“王传淞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独特个性和独创精神的艺术家,首先在于他是一个能独立思考和有独到见解的演员。”他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他的前辈,而且又都化成了自己的东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己动脑筋,化成自家的东西”。
在扮演《水浒记》中张文远时,他吸收了一些巾生的身段台步,以显露这个卑劣文人所具有的风流惆傥的外表特征。
在饰演《写状》中贾主文时,为了表现其年迈力衰,借用了一些老外的功架动作。
图为《吃茶》剧照
丑角,作为一种昆曲行当,对演员的要求极高,唱念做打翻无一不要求苛刻,以准确解释人物内心的变化,以衬托出美的可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王传淞的丑角可以称得上是昆曲中的精华,他的坚持和努力让这一行当依旧保存着多年前的精髓。
技艺精湛,传道授业
王传淞对于昆曲的贡献不仅限于自身对角色的塑造、对昆曲的坚持,更在于对昆曲的传承。正如他名字中所带的“传”字,他的真挚和热情传递给了每一个热爱昆曲的人,也传承给了每一名昆曲演员,浙江的“世”、“盛”、“秀”字辈三代昆剧演员中,不少人均受过他的教诲。
在传艺的时候,王传淞常常对弟子们讲这样几句话。第一句话总是“不要学我王传淞,要学演剧中的人物”。在他看来演活每一个角色比模仿重要的多。
图为王传淞在指导儿子勾脸
他教戏一如演戏,同样强调吃透戏情戏理,注重刻画人物个性,而不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学身段。他常说:“身段是不能用尺来量的”,否则“你学像是个王传淞,不是角色。”
他常说:“做戏,做戏,戏在眼睛里。”要求学生善于运用眼神来表达戏情。这种深入浅出、有声有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领会接受,从而学到真正的艺术精髓。
当然王传淞的授业不仅仅局限于昆曲,他不仅如周恩来总理所说“培养出了昆曲的接班人”,也“辅导其它剧种”,他为京剧、婺剧、绍剧、瓯剧、和剧与越剧培训了丑脚演员10余名,有的后来己成为本剧种的名丑。
图为王传淞向其他剧种演员传艺
王传淞老先生授予大家的其实已经不是一门简单的技艺,而是一种对生活的观察和对戏剧的诚挚。
如果说白先勇的《牡丹亭·青春版》让昆曲重回大众视野的话,那么以王传淞为代表的“传”字辈昆曲大师,就是用泪和汗保留住昆曲的守艺人,他们不但救活了一个剧种,也传承了一方文化。也许流行文化的冲击、原创能力的下降、人才的严重流失,正在给昆曲这一剧种带去不可承受的压力,但如王传淞一样的守艺人、传递者还有很多,这门古老的技艺仍在焕发自己的生机。
来源:看客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