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新的数据显示总票房已经突破10亿美金,成为全球单一市场首部破10亿美元的影片,也是进入全球十亿美元票房俱乐部首部非好莱坞影片。
今天抽空去看了看新电影哪吒2️⃣,的确很不错,值得观看,推荐~
1,10亿美金大片,不输好莱坞
最新的数据显示总票房已经突破10亿美金,成为全球单一市场首部破10亿美元的影片,也是进入全球十亿美元票房俱乐部首部非好莱坞影片。
不说剧情,光是特效,好莱坞顶尖水平,也不过如此。剧情方面,也是挺不错的,整体上还是有很多令人发省的金句。
比如,“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如果宿命就是一座大山,那我就劈开它”、“什么神仙妖魔,不过是禁锢异族命运的枷锁”。
其实,我和这部片子结缘挺久的,早在2010年左右,我就看过《哪吒2》的导演饺子的处女座《打,打个大西瓜》,非常喜欢,还多次向别人推荐过。
所以,当我知道哪吒出自他手以后,对现在的票房丝毫不觉得意外。一个愿意花3年时间打磨一部16分钟动画的导演,不会随便交差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我估计,这一次搞不好要突破100亿人民币的大关~
2,第1:电影行业不值得投资
关于这部电影的更多信息,想必大家已经看过,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哪吒的报道,我就不说了。
不过,我看完以后,有一些感受。首先,再次确认了这个行业的特点,我永远不会投资电影公司。
电影行业的商业模式特别奇葩,用户需求非常难以把握,哪怕是一部好作品,也不一定可以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比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部电影《万箭穿心》,豆瓣评分8.6分,但2012年上映时只有250万的票房。星爷当年拍大话西游,差点把公司搞破产。
相反,有些非常烂的片子,反而有可能走出高票房,比如去年的大烂片《麻辣滚烫》,竟然高达34亿。
哪怕你有心拍出了一部好片子,商业上也成功了,最后的结果也并不会赚太多钱,因为为了平摊风险,往往电影会有很多出品方,分钱的人会特别多,而且大头通常是被院线拿走了。
比如,北京文化参与投资了当年票房40亿的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2》,但2023年还亏了2.8亿。
电影是艺术品,谁都保证标准和水平,这个时候,大牌演员和大牌导演的票房号召力就很重要了。
所以,在拍片的时候,大牌明星和导演的薪酬成本占比很高,让原来就不富裕的利润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是,即便如此,有了大牌演员和导演,也并不一定代表就会成功。每部电影都是独立的项目,前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后几部电影是否盈利没有必然联系,国师也拍烂片,比如《长城》。
我们不否认在国外有一些影视长青树,比如是华纳兄弟、米高梅、联美、哥伦比亚、派拉蒙、环球20世纪福克斯以及迪士尼。他们都有一些代表作,但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好。
连巴菲特,也在派拉蒙上栽了跟头,后来不得不承认失败,并清空了股票。
3,第2:艺术来源于生活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开始在脑海中回忆这几年出品的电影,似乎只有那么几部电影,值得留恋,剩下的几乎全都是烂片,20年以后几乎就进了历史的垃圾桶。是不是好电影,与票房无关,时间是最好的裁判员。
我就很好奇了,为什么经济好起来了,电影怎么越拍越烂?
早年,还有《霸王别姬》、《活着》类似的经典,特别是90年代的港片,恰恰是英雄辈出的年代,现在怎么几乎全是烂片,到底是怎么了?
就连美国也是一样,最近几年也大多都是烂片,什么英雄救世主的套路已经让人厌烦。文艺片,也变得政治化。
而90年代,也恰恰是美国电影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黑客帝国》、《拯救大兵瑞恩》、《真实的谎言》、《侏罗纪公园》、《终结者》、《低俗小说》、《狮子王》、《辛德勒的名单》、《沉默的羔羊》、《七宗罪》。
这就让我开始思考电影与经济的关系,甚至进一步思考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当然,对于艺术品来说,监管是重要的一个因素,宽松的环境下,往往会诞生超一流的作品。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最近几十年,电影的黄金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是,中国也是。
9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情?
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国家,信心爆棚,那时候“政治正确”的白左价值观尚未成型,电影界各种思潮涌起,百家齐放。各种歌颂自由的声音,开始席卷全球。
社会主义国家,也更加愿意接受新文化,急需改变自己,生怕步入苏联的后尘。
因此,审查制度非常宽松,很多作品现在都不一定能上映。须知,八九十年代,是49年以来,文化最为宽松的一个时期,八九十年代,不仅是电影,也是音乐,文学,思想,自49年以来,最有生命力的一个时期。
艺术,往往诞生于繁荣期或者苦难过后。
一方面,需要有充沛的物质基础,说白了,吃饱了饭才有心思胡思乱想,也才有闲钱为各种思潮买单。
另一方面,奋斗/苦难的过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艺术家有充分的体验与观察,才能提炼出更具有神韵的文字与图片。
比如,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红楼梦》,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曹雪芹,作为浪荡公子哥,在繁荣时期有丰富的体验,同时经历了家族的衰败,情绪与处境有较大的波动,对艺术家认知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史诗级生活,哪来的艺术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监管还是体验层次,中国艺术品大爆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4,第3:情绪变了
实际上,《哪吒2》的爆火,反映了现在舆论场的一些变化。
特效做得好的电影很多,《封神榜2》的特效也不错,为什么《哪吒2》火了?说明一定有其他什么触动了人们的内心。
其实,人们喜欢看什么,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某些事情的看法。
表面上,我们是在看电影,其实我们是在寻找价值观的共鸣,或者是情绪方面的安抚。
比如,前几年的《战狼2》,拍的其实不咋地,只是刚好契合了那个众志成城的时代,反映了在美国高压之下,中国人信心的缺失。原来我们国家这么强,不用怕,大概就是起到这种作用。
这一次,《哪吒2》则更多反映了抗争的心态。里面的大反派是传统的仙人/阐教的大师兄,而哪吒代表的是新生代对旧势力的抗争。
大家想一想,这段台词,和大佬杨的一段话比较符合: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和中国谈话!
当然,这是从国际角度来看的,国内层面,也反映了60后和80后两代婴儿潮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正在加剧,财富的传承与交接,也正在进行。同时,也反映了国内创新思维的踊跃,抗争就代表了对传统豪强的蔑视,以及对权威的挑战,而这恰恰就是创新的开始。
来源:白刃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