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这几天,热搜全是大S事件霸屏。哀悼、讨论声不绝于耳,甚至导致服务器几近瘫痪 。而悲哀的是,明星动态举国皆知,巨星陨落无人问津。
最近这几天,热搜全是大S事件霸屏。哀悼、讨论声不绝于耳,甚至导致服务器几近瘫痪 。而悲哀的是,明星动态举国皆知,巨星陨落无人问津。
当一个民族的脊梁轰然倒下之际,我们终于清晰地看到:究竟谁才是中国当之无愧的“顶流” 。
2025年2月6日,曾干出惊天动地事的巨星陨落了,他叫:黄旭华。
对于这个名字,年轻人很陌生,部分学生直言“黄旭华是谁?”一边是英雄无名,一边是娱乐至死,真是我们的不幸。
黄老先生今年99岁,广东汕尾人,走到今天,基本上经历了百年风雨,既见惯了世事沧桑变迁,也一生铸剑,功成名就,青史留名。
根据中国船舶公众号发布的讣告来看,黄老先生是在2月6日晚上在湖北武汉去世的,去世原因是因病医治无效,享年99岁。
或许对于很多人而言,黄旭华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甚至不如大S的关注度高。但了解黄旭华的都知道,他为祖国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不仅如此,黄旭华还是中国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
身兼多个职位,也拿下过无数的荣誉。可他也是别人的孩子,但为了祖国,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没和家人见面,这份隐忍与付出实在令人钦佩。
知情人士称,中国在核潜艇研发初期条件极其艰苦。当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缺乏必要图纸,因此研制核潜艇面临巨大挑战。
黄旭华及其团队面临诸多困难,但他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不屈精神,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探索。在研发过程中,保密至关重要,黄旭华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当年为了国防事业,30年不能回家,父母、兄弟姐妹怎么问都不能告诉自己在哪。
958年,一纸绝密调令让黄旭华从人间“蒸发”。面对“此生无名、至死方归”的使命,他毅然割舍亲情,将人生化作深海中的一枚静默铆钉。父亲临终未闻儿声,母亲病重难见儿面,甚至连妻子都只能在深夜摩挲泛黄的家书。
黄旭华黄老的故事,要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说起。1926 年,他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的一个普通乡医之家 ,原名黄绍强。自幼,黄旭华便勤奋好学,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却异常坎坷,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华夏大地 。
因为日本侵略者的入侵,黄旭华原先就读的初中以及周边的学校都无奈停办,为了继续求学,他不得不长途跋涉到更远的地方寻找机会。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战事的日益加剧,日本的轰炸机很快又卷土重来。为了躲避战火,黄旭华不得不再次离开那间简陋的用竹竿和草席搭建的学校,随后在梅县、韶关、坪石等地四处奔波,频繁迁徙。
彼时正在中学读书的黄旭华,目睹同胞深陷血泊,国家遭受列强欺凌,遂立志摆脱家族行医传统的影响,投身国防建设事业。
1945 年,他凭借出色的成绩被国立交通大学工学院造船工程系录取,自此,他踏上了依靠科技拯救国家的后半段人生旅程。
在大学时期,他学业成绩优异,毕业后投身于上海船舶制造领域,参与相关研发工作 。
在那个物资匮乏、落后的年代,中国始终记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当时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海面上的,眼看着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不断产生威慑力,毛主席立马决定“制造核潜艇,哪怕是花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于是一群满身热血的年轻人率先站了出来,成为了“中国核潜艇”的开山鼻祖,其中就包括黄旭华。
由于此事关乎国运,国家决定让一批技术人员进驻辽宁的葫芦岛,工作全程保密,不能对外透露任何信息,包括家人。要知道,那时候的葫芦岛还是一座荒岛,苏联等国还对我国进行了技术封锁。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既没有图纸也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只能靠想象。
核潜艇什么模样、核潜艇内部结构如何,对这些信息一无所知。
不仅如此,国内还没有计算机,只有算盘和计算尺这两种工具,这无疑又为研究的过程增加了不少困难。
可黄旭华等人并没有放弃,既然没有路可走,那就自己闯出一条路来,他开始和同事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集整理关于核潜艇的资料。
简陋的工棚内,黄旭华带领团队,在昏黄的灯光下埋首苦战。他们用最原始的计算工具,处理着海量的数据,一次次地推演、验证,一次次地攻克技术壁垒。
每一项数据的背后,都凝结着他们无数个日夜的汗水和心血。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技术,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1972年,黄旭华的父亲去世。当时正值核潜艇的关键研发阶段,黄旭华得知噩耗后,只能强忍悲痛,继续工作。
他在日记中写道:"父亲,请原谅我不能为您送行。我正在完成您和祖国交给我的任务。"
时间到了1987年,中国的核潜艇已经下海,形成对敌方的震慑。上海文化月刊发表了一篇长篇报告文学,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文章是讲述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文章中并没有写明黄旭华的名字,而是称他为“黄总设计师”,但文章中提到了“黄总设计师”的夫人叫李世英。
当黄旭华回家时,家人已经明白他的伟大和牺牲。他们向黄旭华表达了对他的理解和支持。黄旭华为家人的包容与理解而感动,他的泪水流淌下来。
黄旭华面对家人的缺失和遗憾,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坚信,国家需要他的奉献,他选择了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活。
黄旭华老先生作为从战乱年代走出来的人,对报效国家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理解,作为老一辈人,舍家为国是很常见的,黄老先生曾说:“对国家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几十年无法尽孝的他,用全力报国的方式,弥补对父母缺失的孝,让人动容。
作为已经99岁高龄的老先生,此生也算是志圆意满了,相信黄老先生也走得“痛哉快哉”。
国士无双,任何言语都无法完全形容黄旭华院士的卓越成就和崇高精神。他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以热血铸就了国家的重器。
尽管他的身影已经远去,但他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努力与拼搏,将永远屹立在华夏大地......
来源:影史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