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抖音平台一纸公告将张兰、汪小菲及其关联账号推上风口浪尖。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封禁,实则是一场长期积累的“流量游戏”失控后导致的结果。从豪门恩怨的狗血剧情到“消费逝者”的越界营销,这背后折射出网红经济中流量至上逻辑的扭曲,不禁感叹为了流量无下限。
抖音平台一纸公告将张兰、汪小菲及其关联账号推上风口浪尖。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封禁,实则是一场长期积累的“流量游戏”失控后导致的结果。从豪门恩怨的狗血剧情到“消费逝者”的越界营销,这背后折射出网红经济中流量至上逻辑的扭曲,不禁感叹为了流量无下限。
事件回顾:从谣言到封禁的48小时
事件的导火索是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的逝世。2月3日大S去世后,其前夫汪小菲的动向成为公众焦点。2月5日,抖音账号“我是夏小健”发布视频称“汪小菲包机送大S骨灰回台”,汪小菲作为前夫这个举动把现任以及徐家人放在何处呢?随后,张兰的小号“张兰之箖玥甄选”推荐该视频,引发大量关注。
不过,这一说法迅速被多方辟谣:
逝者家属:小S公开否认,称包机由徐家人和其丈夫负责,费用由她支付;
包机公司:发布声明澄清费用来源,与汪小菲无关。
面对证据,张兰团队未停止炒作。2月6日,张兰在直播中继续消费事件,直播间观看人次超930万、销售额破百万,但一小时后被封禁。最终,抖音在2月8日以“屡次违规未改正”为由,对张兰、汪小菲等账号无限期封禁。
为何被封?直接原因与深层逻辑
1.直接导火索:消费逝者的无底线营销
张兰团队的行为被定性为“利用逝者恶意炒作”。他们编造“包机谣言”,将私人丧事转化为直播间流量,甚至在被辟谣后仍持续推荐不实视频。这种操作不仅违背公序良俗,更触碰了公众对“死亡伦理”的底线。
2.历史积弊:多次违规的“惯犯”
据抖音披露,张兰的“俏生活”账号粉丝近800万,但过去多次因发布不实内容、侵权等问题被处罚。例如,其直播间常以“家族秘辛”“豪门恩怨”为噱头引流,可谓是在流量这一块玩的明明白白。平台此前采取过禁言、限流等措施,但始终未能阻止其“打擦边球”行为。
3.平台治理的滞后与矛盾
抖音副总裁李亮坦言,平台在2月5日已发现谣言视频,但初期仅对“夏小健”账号禁言30天,直到包机公司辟谣后才升级为永久封禁。这种“先纵容后严打”的模式,暴露了平台在流量利益与合规风险间的摇摆——过早干预可能影响热度,舆情爆发后再“挥泪斩马谡”,既能展示治理决心,又不损失核心利益。
背后的行业顽疾:网红经济的“三板斧”
张兰事件并非孤例,而是当下网红经济乱象的缩影。为了争夺流量,部分网红和MCN机构形成了“谣言、擦边、价值观扭曲”的恶性竞争策略:
争议性话题能快速引爆流量。例如有网红虚构“山区支教”人设骗打赏,美妆品牌宣称“三天祛斑”却遭投诉。这些操作的本质,是将社会敏感议题简化为“流量密码”,通过挑战公众底线换取短期利益。
反思:流量不应是唯一的“货币”
张兰账号的封禁,标志着一场畸形的流量狂欢暂告段落,但也留下深刻警示:
对行业:需重构“价值坐标系”,将尊重生命、敬畏法律置于流量之上;
对平台:应建立“红黄牌”预警机制,通过算法降权遏制极端内容;
当“黑红也是红”的逻辑遭遇道德与法律的铁拳,网红经济或许到了必须回答的时刻,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当无法掌控的时候,也是被反噬的时候了。
来源:小样说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