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形象每次“重生”都引发共鸣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8 11:42 1

摘要:《哪吒之魔童闹海》口碑票房双赢。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其实也与其对哪吒形象的创新有关。黑眼圈、大板牙的哪吒,颠覆了大家熟悉的那个可爱的形象。实际上,最早哪吒的形象也不是我们以为的“可爱”。从唐代以来,哪吒的形象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且一直处于创新中——可以说,哪吒形象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珺

《哪吒之魔童闹海》口碑票房双赢。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其实也与其对哪吒形象的创新有关。黑眼圈、大板牙的哪吒,颠覆了大家熟悉的那个可爱的形象。实际上,最早哪吒的形象也不是我们以为的“可爱”。从唐代以来,哪吒的形象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且一直处于创新中——可以说,哪吒形象本身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缩影。

最早的“哪吒”其实来自印度……

“哪吒”的身世最早见之于古代印度佛教典籍,他是“北方之神”毗沙门天王的孩子“那罗鸠婆”。“那罗鸠婆”在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翻译,由于都很拗口,于是被简化为“哪吒”。那时,哪吒形象是“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自唐代开始,毗沙门天王和“哪吒”的神像便常常成对出现,守护一方平安。

那为什么哪吒的父亲变成李靖了呢?在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哪吒和父亲毗沙门的故事逐渐传入中国。彼时,大唐名将李靖被民间“神化”。于是,同样具备英雄气质的李靖逐渐与毗沙门天王的形象结合,形成“托塔李天王”的形象。由此,在唐代以后,印度佛教中的毗沙门天王父子的形象与中国民间信仰相结合,进行了本土化的演变,二人逐渐被纳入中国道教的神仙体系。

在中国,最早描述“哪吒”行侠仗义故事的,是唐昭宗时期的宰相郑綮。其所编撰的《开天传信记》中有关“哪吒”的故事,说的是大唐开元年间,高僧道宣某夜行路不慎掉下台阶,被一位神仙护住,交谈之后,才知这位少年神仙是“毗沙门天王哪吒太子”。从这时起,哪吒开始成为老百姓眼里的少年“守护神”。

到了宋代,哪吒的形象进一步丰富。宋代禅宗史书《五灯会元》里首次出现了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之说。这个情节也成为后世哪吒故事的原型,而这个故事对哪吒个性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狂”、和父亲关系疏离,这些个性元素也在后世传播中得到保留。

宋末元初,哪吒形象被搬上杂剧舞台,元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吒已经拥有了三头六臂的形象。

文学形象逐渐定型 渐渐成为一个宝宝

《西游记》《封神演义》让哪吒家喻户晓

一本自元代刊行至明代的书——《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对哪吒的描述如下:哪吒原为玉皇大帝座下大罗仙,身高六丈,头戴金轮,具有三头九眼八臂的特征。鉴于世间的妖魔横行,玉皇大帝命其下凡铲除妖魔,因此投胎于托塔天王李靖之妻,成为李靖的第三个儿子。

真正将哪吒塑造为众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形象的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西游记》中,哪吒是年画娃娃一般的形象

哪吒在《西游记》中,为天庭的一位儿童神将,外表是一个漂亮清秀的翩翩美少年,性格刚烈勇猛。被玉帝亲封为“三坛海会大神”,乃天兵统帅,有时为前部先锋,由父亲李天王率领。哪吒神通广大,生有三头六臂,并随身拥有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六件降妖除魔的兵器套装,十分厉害。书中,哪吒名字的来历则变成他出生时,两只手心分别写有“哪”和“吒”二字,故名哪吒。

《西游记》里还详细描述了哪吒外貌“玉面娇容如满月,朱唇方口露银牙。眼光掣电睛珠暴,额阔凝霞发髻髽。绣带舞风飞彩焰,锦袍映日放金花”。《西游记》对哪吒外貌形象的“打造”可谓深入人心,哪吒年画娃娃一般的形象对后世的创作影响很大。

《封神演义》中,哪吒变顽劣、成为“灵珠子”

《封神演义》则首次将哪吒的出生、闹海、莲花重生等情节系统化,赋予其“灵珠子转世”的设定,并强化其叛逆性格。“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的行为,挑战了传统伦理,又凸显其悲剧色彩。法器如火尖枪、混天绫等被完全本土化。《封神演义》在把哪吒刻画成少年英雄之时,也着力突出他顽劣的性格。所以《封神演义》最后通过宝塔来对哪吒进行教化,使他能够遵循孝道。

经过《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塑造,哪吒的身份和基本形象就已经定型: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玉帝的战将,外貌如七岁孩童,曾闹海打死龙王太子,法宝有风火轮、火尖枪、混天绫、乾坤圈,能变身为三头六臂,神通广大,护佑四方。到此,哪吒的形象已经被彻底本土化了。

清代绘本描绘哪吒“穿肚兜、扎冲天鬏”

哪吒形象转变为更具本土特色的少年英雄后,在文学、艺术和民间传说中还被不断丰富。清代戏曲、绘画等民间艺术进一步推动哪吒形象的孩童化与世俗化。清代的绘本《封神真形图》中,哪吒开始以“穿肚兜、扎冲天鬏”的孩童形象出现,与明代小说中“少年”设定相呼应。这一形象既符合其“灵珠子转世”的特质,也强化了其稚嫩外表和天生神力的反差,从而使这个形象的戏剧效果拉满。

清代戏曲中,哪吒闹海的故事被频繁演绎,情节进一步简化以适应大众审美。例如,泉州傀儡戏《三藏取经》中,哪吒与李靖的关系被处理得更加和睦,弱化了原著中的伦理冲突。

我们为何这么爱哪吒? 这一次,哪吒是普通人的英雄

20世纪以来,哪吒形象在影视、动画等媒介中被不断重构,其形象变迁是文学、艺术与时代价值观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一过程中,哪吒被赋予更多现代意义,拥有跨越时空的文化生命力。

嫉恶如仇、勇于担当等美好品质最惹人爱

1961年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哪吒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突出了他的可爱;1979年动画片《哪吒闹海》首次以视觉形式呈现其悲剧性情节,塑造了悲情英雄形象;2003年《哪吒传奇》塑造了哪吒的勇敢可爱;2019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则赋予哪吒“魔丸转世”的设定,强调“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价值观,并通过夸张的造型强化其特质。

我们喜欢传统动画里哪吒调皮可爱的样子,我们喜欢《西游记》里哪吒助力孙悟空降妖除魔的样子,我们喜欢哪吒守护陈塘关百姓不受伤害的样子……我们为何这么爱哪吒?除了哪吒有嫉恶如仇、勇于担当等美好品质外,更在于哪吒的形象被赋予更多现代意义,哪吒的每一次“重生”都带来文化共鸣。

这一次哪吒和普通人融为一体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时很多人不习惯这个黑眼圈的丑萌形象,即使今年大热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叫好又叫座,这个“魔童”形象依然让一些人觉得太颠覆。但其实,从哪吒形象的演变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哪吒的形象一直都在不断地更新,从印度佛教的护法神,到本土道教的神仙,再到现代影视作品中天生神力的顽童,其每一次蜕变都融合了时代变迁与多元文化需求。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进一步让哪吒接地气,让哪吒变得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在摸爬滚打、在偏见和磨难中逐渐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哪吒既敢于反抗命运,也勇于自嘲,这些真实的表达贴近当下年轻人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自然引发共鸣。而哪吒与父母之间、敖丙与父亲之间隐忍含蓄又深沉的爱,正是很多中国家庭的情感写照。哪吒和母亲之间那个戳心的拥抱诠释了最朴质的感情——即使你浑身是刺,妈妈也会不顾一切去拥抱你。这一刻所有人都被深深共情。

这一次,哪吒和普通人融为一体,是每一个敢于直面内心、面对现实的自己,是每一个敢于破除成见逆天改命的自己,是每一个外表大大咧咧内心细腻无比珍视亲情和友情的自己——是普通人自己的英雄。

来源:中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