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剧太长该判几年?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2-07 22:49 2

摘要:距离“2025年起优酷16集以上项目不再过会”传闻过去3个月,而马化腾在腾讯集团年会表示“短剧对长内容造成较大的冲击”,爱奇艺与红果APP合作并开通微剧频道……长剧自影视寒冬以来经历的“起起落落落落落”如今都被归结为“长剧太长”。

作者|阿po

2025年的春节档,短剧市场热闹先行,电影市场迎来新的影史票房冠军,只有剧集市场冷冷清清,连一部上新的阖家欢式偶像剧都没有。

甚至连浓眉大眼的卫视端,一方面是偶像剧比例较上一年大幅缩水,一方面是剧集长度数量全面回缩。

年前收官的《千朵桃花一世开》制片人刘宁曾经制作过长达63集的爆款仙侠剧《香蜜沉沉烬如霜》,如今与剧粉交流时也直言“未来不会再做很长的剧了”。

距离“2025年起优酷16集以上项目不再过会”传闻过去3个月,而马化腾在腾讯集团年会表示“短剧对长内容造成较大的冲击”,爱奇艺与红果APP合作并开通微剧频道……长剧自影视寒冬以来经历的“起起落落落落落”如今都被归结为“长剧太长”。

那么“长”剧有罪论究竟是影视人的遮羞布,还是真·民心所向?

(文中小俞、玖月、大牛,皆为化名)

逐利空间减少,创新风险增大

“我所知道的是,(长剧的)新增用户量是不足的。一个市场你要看它新的增量,如果新的增量不足,这个市场就是下行的。”制片人刘宁向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直言。

尤其像《千朵桃花一世开》这样仙侠剧,刘宁认为这类题材针对25岁以下年轻受众更多,华丽的服化道与特效都是吸引年轻观众的优势,但现在大家可以选择的娱乐内容非常多,游戏、动画等陆续成为优选,核心受众(18-24岁)日均娱乐消费中,从公开数据显示动画用户日均使用达127分钟(艺恩2023数据),游戏用户周均在线11.6小时,形成强时间壁垒;观众的审美阈值持续抬升,这些新生代在虚幻引擎5动画、开放世界手游中建立的视觉标准,已超越传统影视特效的降维打击阶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用户习惯内容消费碎片化,B站用户单视频停留时长中位数降至2.1分钟(2024Q1财报),与45分钟剧集形成天然适配冲突。

如今柠萌影视、新丽传媒、长信传媒等头部长剧公司纷纷下场短剧领域,如果长剧市场没有增量,长剧人是否该跨入短剧领域?

刘宁认为,不必过于极端看待这一问题。他指出,长剧和短剧的受众属性存在差异。长剧观众倾向于期待更加完整的剧情发展,包括人物关系和细节的充分展示。而短剧观众则更关注快速的节奏和冲击力,更喜欢刺激的情节和爽点的呈现。因此,长剧和短剧各自有独特的观众群体和市场需求,不必因为市场变化而轻易转向短剧制作。

长剧里集数比较长的作品,确实是以古偶题材首当其冲,为什么古偶集数常年居高不下?曾经在头部公司中台部门从事项目评估工作的小俞表示,“主要看你对这个题材的预期是什么,你是用它来做口碑,还是用它来稳定收入?古偶是后者。”

去年小娱也曾在“为什么影视圈羞于说自己在拍偶像剧?”文中提及,偶像剧是极具“商业性”的品类,对片方与平台的收入贡献最大。其中包括题材、演员吸引品牌、广告主投放的招商能力,题材本身也能保证一定量的基础受众,所以大部分片方都希望将偶像剧集数做长,以提高全剧的总售价。

基础受众和招商能力,在过去的一年或许都不再是偶像剧的绝对优势了。

“以前我们认为古装剧的受众范围更广,悬疑剧更偏向垂类,但是现在看来,古装剧的受众缺乏新的增量,悬疑剧受众的新增长很多。”以刘宁的说法来看,偶像剧的基础受众盘已经开始发生改变。

去年优酷“白夜剧场”的悬疑剧《新生》以9集的长度播出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收官一周后仍有广告主追投,肯定其商业价值之余,也展示了长尾效应(点击蓝字查看:优酷《新生》启示录:短精剧的春天来了?)。既然9集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平台一定不想再花40集的钱去做冤大头,也就是说平台认为短的集数比长的集数更具有性价比。

《千朵桃花一世开》的时空循环因果逻辑的悬疑叙事,不难看出长剧也在寻求创新之法。不过刘宁认为,“肯定会考虑创新,但是市场一定是要达到基础需求量,否则创新意味着风险。”

参与过头部影视公司项目的编剧玖月告诉小娱,“这就好比现在大部分的编剧都习惯先写三集五集剧本,有人买了再接着写全本,就是怕写完没人买单,自己的精力都浪费了。制片人拍戏肯定也是希望有目标再去做创新,不然风险太大了。但是原则上还是应该创作者先去做,编剧应该写完全本,制片人应该先去创新,你不迈出这一步,永远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只不过站在出资人、制片人的角度,你可以理解他们的顾虑。”

如何回归理性的“短”?

毋庸置疑,国产的精品短剧集已经成了悬疑题材、女性题材的专利,其他大部分题材尚未有幸尝试,尤其是偶像感很强的言情题材。

小娱从两年前就开始与行业里的制片人、编剧、策划探讨,为什么古偶剧不能像悬疑剧一样,选择一种类型化的方式制作,用迷你剧、短剧集的方式去承载。得到一致的回复都是:很复杂的人物关系变化,很难用比较短的集数去叙述完整。

可见绝大部分创作者对长剧的优势还是认可的,如果说网文小说到漫画、动漫最终到影视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减少脑补、用真实画面呈现的过程,那么长剧的魅力就在于不需要看文字或者看图片、虚拟人去脑补故事的细节,有着绝佳的沉浸式体验,以及具有时间跨度的追剧陪伴感。

爱奇艺春节后空降上线12集爱情悬疑剧《漫影寻踪》

国产长剧如何“缩水”?首先,肯定不是跨入单集时长很短的短剧领域。其次,继40集封顶的“限集令”之后想要继续压缩长剧集数,也很难一刀切到16集以内的欧美迷你剧时代。

长剧依然有着周期长、反应速度慢的弱点,一部40集的电视剧,从剧本孵化到成片播出,三年时间必不可少,观众审美几番新?

“针对仙侠玄幻等特定题材,剧集长度一般不会太短,24集到32集是较为理想的范围。这类剧集的制作周期应尽量缩短至一年半到两年,以便更快地适应观众喜好的变化。然而,若剧集过短成本将大幅上升,且可能难以覆盖足够的观众群体,这样就难以回收成本。因此,制作方需要在剧集长度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刘宁表示。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编剧玖月本身也是网文平台签约作者,她表示三四年前自己的编辑已经让她尽量不要写长篇仙侠玄幻小说,一来同质化内容多,二来影视化的成本过高,制片人购买会更为谨慎,成交率会比其他窄众题材低。

“但是现在知乎盐选、PO文等新兴或者小众文学网站,也会有很多短篇仙侠玄幻题材小说,很适合类型化表达,这是市面上还没有过的叙事表达,只不过这样的尝试,一来需要很有魄力的制片人,二来需要像辛爽这样年轻有想法的创作型导演。”

玖月的想法和小娱两年前就与同行讨论的方向不谋而合,就像《繁城之下》《九义人》这样开始用年轻演员和古装背景去做一些当代题材才会有的悬疑、女性叙事,港剧也会在古装言情的外表下装起他们最擅长的职场剧老酒。

“如果我们截取仙侠剧里男女主其中一世的情缘,或者把三生三世分开三部,每一部用一种短小且类型化的叙事去拍,是不是会有新鲜感?”编剧玖月提议。

中台工作者小俞认为,短剧集+系列化,是现在业内公认的,比较理性和理想的“缩水”方向,只不过言情题材的变革,在市场还没有到极端悲观的情况下,影视公司作为供应商,没有制片人考虑过这个问题,大家都习惯了老套但稳妥地批量生产偶像剧。

如今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比如开年的两部仙侠剧《千朵桃花一世开》和《白月梵星》,不少看过剧的观众一开始的反馈都是特效有升级,比过往好,但看久了依然可以感受到变不大。

小俞认为,这源于拍了三四十年古装剧的香港导演只寻求了在自身审美体系下的进步,距离现在年轻观众想要的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还比较远。而《永夜星河》《九重紫》这样,启用本土85后青年导演拍摄,跳脱出了过往古偶的审美框架,才是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眼球的创新秘诀。

“千万不要长期深陷一套模板式的制作理论,当你觉得套路开始顺手,观众也会开始觉得腻。观众腻的未必是这个题材,而是每次做这个题材的相似手法。用对了方法,你也可以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样成为常青剧。”

根据云合数据统计的2024年老剧有效播放量Top10榜单可以看到,10部2023年之前上线的剧集,平均集数是53.8集,最长84集。

2017年网剧成为主流之后上线的剧集占老剧榜50%,除了2024年受第二季上线影响,引起第一部回看潮的三部剧《庆余年》《唐朝诡事录》《少年歌行》之外,剩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与《星汉灿烂》,前者众所周知,后者出乎意料。

《星汉灿烂》是典型的年轻流量男女演员主演的古装言情剧,后半部更新的同时,《苍兰诀》上线,市场热度的关注焦点都在《苍兰诀》,但从老剧榜来观察长尾效应,《星汉灿烂》意外地跑出来了。

如果说《星汉灿烂》的导演费振翔执导了2024年华语剧豆瓣评分9.6分剧《山花烂漫时》,他同时执导了网剧时代最成功的IP改编冒险剧《鬼吹灯》系列,或许就更能理解这种年轻观众想要的“耳目一新”了。

小俞笑言,“题材没有错,集数长短也没有错,总归还是做法的问题。”

是长剧做不好了,还是到了宏观调控期?

“一刀切到16集以下应该不可能,这是目标,从中国长视频平台开始做,就是瞄准了欧美模式。”平台制片人大牛告诉小娱,“网剧早期就有很多集数很短的季播剧,《灵魂摆渡》就是这样的,甜宠剧比较红的时候,分账剧就会把24集切成两部12集来播,只是当时流于形式,现在主张从内容上也做到精和短。”

对于习惯了头部公司商业化制片流程的小俞来说,一开始听到说要全部做成精品短剧集是挺不可思议的,但是自从年初“大剧看总台”的发布会上宣布央视即将新增两档短剧档期,小俞终于有了实感。

“虽然总台的短剧是指微短剧,和集数比较短的短剧集不太一样,但是我可以感受到,影视市场的规则可能真的是要变了。”小俞直言。

“2025年起优酷16集以上项目不再过会”的传闻,平台没有正面回应过,也没有否认过,聪明的供应商已经开始积极响应平台号召,哪怕做惯了国民受众的长剧公司,也纷纷开始自减集数。

编剧兼作者的玖月更是笑言,“以前我的编辑让我别写大仙侠,是因为影视剧转化难度高,现在直接告诉我大古装以后会减产,影视剧转化几率更低了。”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长剧在“缩水”,另一边是短剧在“膨胀”。

优爱腾芒在横屏短剧(中剧)和竖屏短剧两块领域的格局渐成,前两年降本增效过程中因为“砍掉腰部剧行动”而内容储备骤减,正好由低成本短剧填补了空缺。

不过长视频平台的横屏短剧(中剧)似乎也在逐渐变长,如果按照一些分账长剧单集25-30分钟,20集的长度作为标准,已经有不少横屏短剧总时长超过了600分钟。只是为了符合“微短剧单集时长在20分钟以下”的规定,不少横屏短剧的单集时长都到了19分58秒的顶格标准,集数也在30集以上。

一时间很难分清这些项目究竟是分账中剧还是分账长剧,还是想用中剧的预算拍长剧的内容量以弥补原本腰部剧受众的喜好。

总之,分不分得清短剧(单集时长短的微短剧)和短剧集(集数少的长剧)的人都被迎面袭来的“向短之风”吹着跑。再不敢相信以后就是“短”剧时代的人,也接受了现实。

毕竟生意场上总需要时不时的造神吹风,投资人手上的钱才不至于闲下来,影视市场冷了这么久,也该是时候有些活水涌入了。

不过,做内容的人可不兴被冲昏了头脑,别看各大新闻媒介都在传,马化腾在腾讯集团的年会上说会投资精品短剧的话,其实前一句是“长视频发展稳定”,腾讯视频2024年可是在各大长剧年终榜单抢占了大部分席位,国漫这条第二增长曲线也稳稳上升。

长视频平台可以“向短”,但切莫丢了“长剧”这一看家本领。如果未来长剧受众变成了垂类的“小众人群”,长视频才是真的被短剧“偷家”了。

来源:娱乐资本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