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票房不行,是因为到了徐克的上限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7 16:26 2

摘要:《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累计票房突破6.07亿,超《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票房成绩,成中国影史武侠电影票房冠军。

2月7日,猫眼专业版发布消息,《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累计票房突破6.07亿,超《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票房成绩,成中国影史武侠电影票房冠军。

作为在春节档预售第一、日票房垫底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来说,这个消息让人异常尴尬。

徐克暌违武侠多年之作,你说究竟好不好看,取得这么烂的票房是不是咎由自取?

中肯的回答是,电影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差。电影票房如果都是观众的选择,也没啥话说。

票房差,自然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缘故,难道还有盘外招?

证据不足,但有些事儿似乎可以说明问题。

一是《射雕》豆瓣开分日,近40万人(看过的)打分5.5分,票房不到6亿,而同期《哪吒》看过的近60万人,票房却冲到了30多亿!

这正常吗?要不是没看就打分,混淆视听,要么呢?很多人心里也清楚。

二是大年初一的电影排片图。

一个预售冠军在除夕夜就被定好了第二天的排片率第四?

我们都清楚影院经理会提前一个月就看片,我们也清楚不少人素质很高,但在预售那么好的情况下贸然降低排片率,拿市场开玩笑(竟然还赌对了),这个逻辑很让人费解。

不提了,都是玄学。

还是扯点能说明白的吧。

电影为啥有人说好,有人说烂。目前来看徐克的“江郎才尽”,和肖战的“不受待见”是两大罪因。

一一道来吧。

徐克究竟有没有江郎才尽?

一个75岁的老人,让他还像45岁时意气风发、天马行空地艺术创作,不现实。

但徐老怪的功力还在,也没人能够否认。

不过武侠电影史诗级的项目,香港大陆那么多武指,偏偏选择了看似名头很大的袁和平的徒弟,实则名不经传的陈超,看不太出来设计的动作有何可取之处。

降龙十八掌也好,九阴真经也罢,都跟电子游戏似的。

83版《射雕》拍的时候,电脑技术还差得很,但程小东设计的一板一眼的降龙十八掌就非常有看头。武侠里的动作搞太多电脑特效就削弱了武打的意义。

林正英为啥那么受人欢迎,就是他演的茅山道士经常用套路动作表现捉鬼非常专业。

徐克拍武侠片和很多不懂动作的香港导演一样,他只负责拍文戏,武戏只提供想法,要打得实一些还是空灵一点,然后直接交给武指导演去拍。

我们以往看到徐克武侠电影牛逼的场面,像《东方不败》里的独孤九剑,吸星大法,《新龙门客栈》刁不遇给曹少钦剔骨的场面,那都是程小东的idea。

特别是剔骨的场面,程小东就说过武指们和徐克开会研究,研究半天徐克拍拍屁股走了,告诉程小东就七天时间自己解决决战。

周淮安、邱莫言、金镶玉三个人怎么才能打败曹少钦呢?程小东拍了六天后突然想到了前面的那个屠夫刁不遇,让他神兵天降给曹少钦断手脚,不就成了嘛,因此才有了《新龙门客栈》里最惊艳的一个场面。

《射雕》武戏不堪,文戏更是徐克被骂的重要原因。

编剧一栏写的是徐克和宋譞。

宋譞,更是个陌生的名字,搜索的结果是《狄仁杰之三尸九虫》的编剧,而这部不知是网大还是院线的片子还要明年才能上。

这就很奇怪了,这么大的投资项目,怎么也应该用些知名的编剧来加持作品,怎么搞来个素人和徐克搭班子。

徐克的文戏到底行不行?

有观众表达不满说期望有华山论剑的,可这拍的是《侠之大者》啊,何谓“侠之大者”,即为国为民,说露骨了,你要符合当前的国情啊。

所以他执导了《长津湖》,可《侠之大者》的发生地甚至不是襄阳,而是一个不知名的“边城”。

此版《射雕》既然选取了后几回的故事,其实本身很巧妙,因为这些正是以往影视剧非重点打造的部分。

为何不着重选取郭靖黄蓉三擒三纵欧阳锋、研《武穆遗书》西征这一线呢?

片中研究《武穆遗书》倒是有,黄蓉让鲁有脚们在那里跟郭靖研究《武穆遗书》,自己偷摸指点叫花子们。

但实际上这个《武穆遗书》没有发挥一点鸟用,郭靖根本没有上战场,第二天就回中原找黄蓉了,白忙活一场研究《武穆遗书》的戏。

《武穆遗书》里学到的阵法攻打花剌子模的戏都放到彩蛋里去了。

还有令原著迷最意难平的是“桃花酒焖鸡”,一个很网红的名字。

金庸小说里黄蓉做的菜那么多写意又讨巧的名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笛谁家听落梅、好逑汤,叫花鸡、冬菇炖鸡,从没见过桃花酒焖鸡这么个糟糕名字。

这是徐克的水平,还是宋譞的水平?

还有蒙古大兵压境,黄蓉和郭靖想上城墙,黄蓉想出的理由是“我的梦想是死前见一见蒙古人”?然后李大人还竟然同意了?

更有画外音讲故事的:我出生在北宋末年……

看《射雕》,徐克开篇压缩剧情,从江南五怪遇害二人分离,郭黄二人彼此千里寻觅,以此为主线穿起剩余的故事,总觉得是一篇流水账,总在期待徐克开始讲故事,结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一会儿在大漠,一会儿又跑回中原。

爱情线搞得七荤八素。原本徐克是擅长这个的。

《新龙门客栈》里《新龙门客栈》周淮安与邱莫言的爱情表现几个场面也很简短,相见后送了笛子,莫言吃醋醉酒,周淮安替莫言拔箭,最后流沙上的笛子。

没那么多铺张,但留白很多,看得真切,明白。

但《射雕》里光两次引天火的镜头像极了偶像剧里的陈腐桥段,浪费了其他情节的展开,又很不高明。

《射雕》剧情太满了。

徐克的强项是拍出反差感的女人。

所以《青蛇》里有妩媚又有主见的小青、有女人演的东方不败。

这一点《射雕》里仍然表现不错,华筝是这部电影里最大的亮点,也非常贴合原著中“身子健壮,剑眉大眼,满脸英气”的描写。

但文戏应该更多的是价值观的输出,譬如《东方不败》里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

《射雕》里也有些价值观输出,如黄蓉嫌弃江南七怪武功低微,郭靖说:“就算武功没那么厉害,也能像他们一样行侠仗义”,“武功高强的人,未必有一颗怜悯之心。武功低微的人,未必不能行侠仗义。”

郭靖对成吉思汗说:“永怀怜悯之心,那才是侠之大者。”

郭靖毫不犹豫作出抉择:“就算有蒙古名字,我也不会忘记,我的本名叫郭靖。”这都很符合当下的价值观。

不过,对于“侠之大者”,徐克的表现太过口号化,还不够说服力。

金庸小说后七章更多着墨在郭靖的蜕变成长,多次经历生死危机及生离死别,大仇得报后的空虚,山河破碎的悲怆。

但徐克没能通过镜头语言更深刻、更触目惊心地呈现出战事残酷、白骨盈野、大地荒芜,而显得浮光掠影,结果就导致郭靖的悲天悯人缺乏丰厚细节的铺垫,流于说教。

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不止是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哪个时代的年轻人,都讨厌说教。

于是徐克文戏上创作力的枯竭就只能用视觉上的刺激来弥补了。

也确实如此,《射雕》里的视觉场面宏大壮观,之前所有的剧版都没有呈现出来。

肖战有可能是要背电影票房不佳的另一口大锅。

庄达菲的黄蓉远不如肖战的郭靖让人信服,但庄的咖位和粉丝影响力和肖战不在一个级别,因而很多炮火就集中向了肖战。

客观说,在《射雕》中,肖战的表演,并不像某些人说得那么差。

因为演绎的是《射雕》后面的故事,郭靖已然褪去青涩、笨拙、没有世面。

因此肖战版偏向呈现郭靖的正直、忠厚、执着、慈悲,塑造一个侠义仁心的大侠形象。

演员的表演都要通过剧本来服务,当一个剧本天生残缺时,任谁也回天无力。

于是在当下内娱的奇观中,黑肖战的和粉肖战的势同水火,当徐克已回天乏力的时候,肖战本身演技也并非多好的缺憾就无限被放大。

加上一些黑的粉的的骚操作,特别是一些无下限的操作,票房一塌糊涂就不足为奇了。

来源:电影黑镜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