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射雕》来看,徐克根本不懂“侠”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6 21:09 2

摘要:徐克导演的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最近差评一片,影片本身的问题我已评论。与此同时,我还想谈论对侠的理解。

徐克导演的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最近差评一片,影片本身的问题我已评论。与此同时,我还想谈论对侠的理解。

这部电影名为《侠之大者》,在电影中,徐克曾认真点题。面对草原大汗时,郭靖如此说道:“真正的英雄不是南征北伐,而是忧国忧民,永怀悲悯之心,这才是侠之大者”。

在徐克心里,所谓的“侠”,是忧国忧民,是心怀悲悯。

只从这点来看,徐克就不懂侠。

如果说“心怀悲悯”属于抽象的描述,放在任何文化宗派都合适,但是将忧国忧民理解为“侠”,则完全错误,和“侠”相去甚远,更谈不上“侠之大者”。

谈此话题,必须说到金庸。

在不少人心中,金庸用自己的小说,勾勒了一个“侠客”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崇尚侠义,他们重承诺、轻生死,路见不平必定拔刀相助。

究竟什么是侠客?

有这么一种解释:他们不承认一切法令,拒绝社会认同,反对群体主义、崇尚个人主义的自我观。只要看到自己的同类在受苦,他们就绝不能旁视,他们愿打抱不平,愿为正义两肋插刀,他们不是和平主义者,觉得行走在刀锋上的人生才是快意的。

最早的侠源自墨家。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

说到本质上,儒和侠,其实都是救世方略。面对混乱的世界,孔子开出的药方是仁,是要大家都追求秩序,君臣父子,都有自己的边界。而墨子开出的药方是公平,谁也不能以大欺小,凭什么一个混账因为老爸是君,所以天生就可以是君,我一个勤奋聪明的人才却只能被人驱使?

举个例子,如果主人欺负仆人,如果儒家弟子看到了,会用社会舆论喷死主人,同时尽力用道理安抚仆人。如果是墨家信徒看到了,可能会上去给主人几巴掌,极端的甚至一刀捅死他。

假如路见不平,儒家常常以文处理,而墨家则以武处罚。

事实上,动嘴和动手都不容易,但是动嘴和动手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付出的成本也不一样。

有个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

在《墨子·公输》中,记载了一次墨子与鲁班实战较量。

当时楚国要攻打宋国,但宋国城墙高厚,请来鲁班帮助制造攻城云梯。墨子听说后,当然不允许“以大欺小”,于是赶到楚国,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宋国。

楚王以云梯造好为由,必须出战。

墨子于是当场演示自己如何制造守城工具应对云梯,鲁班不甘示弱,多次变换攻城设备的技巧,墨子就变换守城工具击退他,最后鲁班所有的方法都用尽,墨子的防御战术仍绰绰有余。

鲁班笑着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但我不说!”

墨子说:“我也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一头雾水,问其原因。

墨子说:“公输先生的意思是杀掉我。以为杀了我,宋国就受不住,楚国就能攻克它。可我的弟子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兵器,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兵了。”

楚王最终放弃攻打宋国。

墨子为了小小的宋国站台,肯定是有代价的,其中就包含了自己的性命。这就是侠义精神最生动的解释。

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我们常常会提到“儒释道”,其实在这三者之外,还有一条文化隐线,那就是“侠”。

儒家倡导我们一路向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怕困难死而后已;

佛家教导我们四大皆空,一切过往皆是虚空,不必留恋追求极乐;

道家鼓励我们放下功名,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潇潇洒洒长生不老。

问题是,当此路不通无力架桥,甚至连打坐修炼的地方也被歹人毁坏了的时候,你又该怎么办?

侠的意义就此而生:干掉歹人。

所以,历代统治者都不喜欢侠,也不允许侠客文化的蔓延。墨家一代而熄灭,便是证据。墨家的侠客精神核心是反抗,是不要命地去干。请问,哪个统治者喜欢这样的宗派?

事实上,“侠”也是最难实践的。

举个例子,如果世界过于动荡不安,儒家信徒大不了回家种地,就像陶渊明那样;道家弟子还可以上山,到云雾缭绕的地方去看日出日落,就像张良那样;佛家信徒可以出家为僧为尼,打坐念经,就像李叔同那样。

可是侠客不一样,他们遇到动荡时代,是要提着砍刀往前冲的,别说身后的妻儿和家产,就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的。请问,有几个老百姓喜欢这样的宗派?

就算喜欢,关键是需要胆量和能力。没有动刀动抢的实力,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也无法成为“侠”。

所以我说,将侠定义为“忧国忧民”,说明徐克不懂侠,“忧国忧民”是儒家的专长,侠之大者忧的,是人世间的不公平。

其实徐克谈侠本身就是伪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里强行“点题”上价值可为文化证据,而他晚年抛弃妻子施南生,抱着年轻妹子去快活,更是人生的直接证据。

徐克和“侠”,没有一点关系,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

来源:王小天书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