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梁耀安有什么故事?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2-07 05:00 2

摘要:1963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的教室里正在举行一场招生选拔考试,一个名叫梁耀安的11岁少年原本只是陪同自己的姐姐去应考、却意外地被现场的主考官看中,并指定让他表演。自己姐姐考了以后,自己就在旁边,老师看自己的样子还很可爱,那你为什么不考啊,自己

梁耀安老师,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虾腔”传承人、在粤剧舞台上备受瞩目的文武生、粤剧演员、罗家宝入室弟子。

1963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的教室里正在举行一场招生选拔考试,一个名叫梁耀安的11岁少年原本只是陪同自己的姐姐去应考、却意外地被现场的主考官看中,并指定让他表演。自己姐姐考了以后,自己就在旁边,老师看自己的样子还很可爱,那你为什么不考啊,自己就说我不考、我陪我姐姐来的,那你唱、你会不会唱啊,我会啊、我会唱,鹅毛雪…,她的老师听了、哎,不错啊,你会不会做动作啊,自己看过那个戏嘛,自己说、多少记得一点,我会啊、你要我做我就做,就做那个连贯动作、那个冷啊,就是走几步、那么唱,自己唱完了以后、他感觉不错,他说、好了,你回去等通知吧。这个意外的小插曲,让梁耀安高兴了好一阵,虽然小小年纪的他、对于能否去粤剧学校读书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但能够被专业老师肯定,这可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的“临时考试”,梁耀安还真就被广东粤剧学校录取了,只可惜过程百转千回,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湛江粤剧学校都已经开学了,就说、算了,没有录取就算了,不去了,后来、自己爸爸那个剧团也招生了,我们条件也不错,当时就进去了,当时那个湛江艺术学校的校长孙烈、他来看戏了,就看见我,他说、怎么那个三郎的儿子,我们学校不是招人吗,怎么不见他来报到,他们就回去一查,就说我的录取通知书放在他的抽屉里、没有拿出来,到了第三天、录取通知书真的来了,自己爸爸就问自己、你想不想去,自己说我刚刚到剧团一个月,刚好那天发工资了、4块钱,我在这里有工资,自己说那边又没有熟人,姐姐也不去,我一个人去,自己说我不去。粤剧学校虽然没能去成,却从此开启了梁耀安进驻粤剧团的求学之路,那时候的梁耀安或许也不曾想粤剧会成为他一生的事业吧。2014年11月22日,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之梁郁南粤剧作品专场晚会在广州友谊剧院举行,梁耀安携作品《睿王与庄妃》参加演出,这部曾让梁耀安摘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经典之作、再次被搬上舞台,引来无数戏迷的热烈追捧。曲终戏毕、华灯落幕,观众意犹未尽,掌声经久不息,这是他们对于梁耀安的最好礼赞,时光流转、五十多年前,梁耀安也还只是一个搬着小板凳、在台下看戏的小孩童,那时候的他,又是否会想到今日自己的演出盛景呢。那时候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所以自己看戏的机会非常多,各种各样的剧团演戏、还是老前辈演的什么戏,自己都在那里看,愿不愿意、都在那里看,后来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粤剧,所以、现在回忆起来,自己在演戏中用的很多东西、还是那个时候自己记忆下来的,对自己后来的演戏帮助非常大。梁耀安的父亲梁三郎是粤西地区著名粤剧演员,与罗品超、邓丹平等人同为广州八和会馆的第一批学员,几人还是拜把子的兄弟,人称“兵王”。1963年,梁耀安考进廉江粤剧团之后,他的艺术生涯便也在父亲和这些粤剧大老倌们的教诲中开始了。学戏讲究天赋,没有天赋便成不了角儿,当然、光有天赋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能吃苦。梁耀安的表演天赋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这让父亲梁三郎深感欣慰,为了提高儿子的艺术造诣、杨三郎对梁耀安的训练要求近乎苛刻。当时我们演了一个戏,叫做《山乡风云》,我们剧团也排练了,自己爸爸就要自己把整个剧本背下来。倪惠英讲:“我们有很多人上舞台都要拿着剧本,他梁耀安很快就可以脱本子,就证明他在私底下他自己已经不断地去练。”苦练,什么叫做苦练,勤学苦练,苦练必有所得,你没有经过苦练、你就想平白无故地得到,那是不可能的,现在他们都说自己的记词 记性是最好的,那时候自己爸爸就在训练我背台词的能力,每个人物的台词应该怎么样唱、怎么样,他都是在教自己最基本的东西,自己就感受到那个时候自己爸爸应该是用心良苦的,我是一辈子受用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深意、想必只有这些艺术表演家们最能体会了,梁三郎希望、儿子能够传承他们那一辈人吃苦用功的精神,而梁耀安果然不负期望,除了苦练基本功、更是饱览群书。虽非科班出身,却唱念做打样样出色,且文化功底十分了得。17岁开始担任主要演员,19岁坐上“文武生”的交椅,24岁成为廉江粤剧团的艺术团长,梁耀安的成长之路看似如此顺利,但其背后却是别人看不到的艰辛。谦恭好学的梁耀安,年纪轻轻便已尽显锋芒,然而、慢慢地,他也开始意识到自己艺术表演的局限性,是维持现状还是寻求突破,梁耀安陷入了痛苦的自我拉锯战里。我们粤剧有一句行话,“鱼不过塘不大”,当你到另一个新的单位的时候、你就会感觉你原来学的东西不够用了。1979年,政府放宽关于艺术人才流动的政策,梁耀安毅然辞去廉江粤剧团的职务,背起行装、辗转深圳,广州,佛山等地,找寻心目中更广阔的舞台,几经思虑、梁耀安最终选择了佛山粤剧团,且凭借作品《三看御妹》迅速成名。自己是1979年去佛山粤剧团,一直演到1985年,1985年、红线女在广州成立那个倪惠英实验剧团的时候,她就把自己调进去了,当时佛山也不放了,后来我们就通过一些朋友、很多外商人回来后,他们也很重视,就说、你们佛山三个剧团,有这么多人,人家红线女既然看中了,你们为什么不让他走啊,能放就放吧,还是通过我们书记签名了才放自己走。能让粤剧泰斗红线女如此大费周章地“要人”,足见当时梁耀安在这些前辈艺人们心中的地位,追忆恩师、梁耀安至今感怀不已。她是一个传奇人物,她对于艺术的追求、也是很感动我们年轻人的,在她去世的前一天、还在跟她的学生上课,她对自己也是比较好,什么晚会啊,怎么没有梁耀安啊,怎么没有他的节目啊,她经常都会问。在粤剧艺术上,对梁耀安有着重大影响的、还有他的师父“虾腔”创始人罗家宝,说起与罗家宝老先生的师生情谊,梁耀安亦是感慨万千。罗家宝老师是一个很知名的演员,自己从小就很崇拜他,自己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我还没有演戏,省粤剧团到基层演出,他住在我们剧团的宿舍里面、可是自己见不到他,那个时候我们只能远远的看一看他,根本接近不了,但是心里就是很崇拜。当时粤剧院有一个老编剧 老作家,就是陈晃宫,他是剧院的“九老”之一,他对自己很熟悉,他也很欣赏自己,他就说你这个条件应该很好,我介绍你给罗家宝吧,他急着想找一个传人。当时因为年迈,罗家宝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也不再从事粤剧演出工作,梁耀安时常去看望老师,除了工作上的汇报、更多的是师徒两人之间的叙旧。虾腔就是易学难精,什么人都可以随便哼两句,但是你要把它唱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完全什么照搬他的也不行,你永远超越不了他,你要有你自己的风格。深谙老师教诲的梁耀安,在传承“虾腔”流派精髓的基础上,也借鉴其他流派和剧种的唱腔风格及表演艺术,博取各家之所长,便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舞台上,梁耀安塑造了太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有《范蠡献西施》中满腔热血、忧国忧民的范蠡,《柳毅传书》中豪情仗义、不畏险阻的柳毅,也有《定情剑底女儿香》中阴险狡诈、攀权富贵的魏超仁等等。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作品至今历演不衰、那就是《睿王与庄妃》,然而、因梁耀安此前多以风流倜傥的小生戏路为主,所以这部作品在1995年首次排演时、许多人对他出演气拔山河与柔情似水并济的睿王多尔衮心存疑虑。梁郁南 年轻的作者那时候写了一部戏,当时是金桐老师当导演,多尔衮是一个英雄人物、血腥男儿这样的一个角色,当时他感觉粤剧找不到这样的一个演员,这么粗犷。梁郁南言:“这个戏的创作有点特别,还是先出剧本、然后才找剧团的,所以、当初的时候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人选,毕竟梁耀安以前演的都是小生角色、小生居多,定他梁耀安来演的时候、其实对梁耀安来说是一个挑战,对我们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担心。”当时说没有压力是假的,因为当时他们一致断定、我们粤剧团没有人能演这样的角色,可是自己心里知道,自己说、我能演这个角色。能不能演、上了舞台便见分晓,为了能将睿王演活、梁耀安没少花功夫,翻阅典籍、钻研剧本、雕琢唱腔,一招一式、细细揣摩,直到演出前一刻、他都未有丝毫懈怠。梁郁南讲:“演完以后,不说自己个人,整个粤剧行、包括专家也好,观众也好,行家也好,都说他有大大的突破,就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倪惠英言:“自己最赞赏他的一个戏是《睿王与庄妃》,自己觉得这个角色对于他来说、也是艺术上的一个飞跃。”这个形象刚出来就已经是响当当了。金桐老师讲起这个戏的时候、就说,唉、还是你演的最好,我就是最喜欢看你这个多尔衮。1997年,梁耀安凭借在《睿王与庄妃》剧中饰演睿王的精湛表演,摘获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此后、梁耀安更是将这一经典之作多次搬上国际大舞台,声名远扬。

对艺术严谨、对工作认真、对观众负责,这是梁耀安一直以来所奉行的职业信条。然而、1992年春节前夕,梁耀安的母亲突然病危住院,此时的梁耀安正在广州参加“春班”演出,这可怎么办。自己就请了假回去,自己看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是昏迷了、不省人事了,只能在床边看着她,我要演出只能够匆匆看一看。没想到、这匆匆一眼,却成了梁耀安心中永远的遗憾,梁耀安的母亲在他离开的第二天就不幸去世,梁耀安没能来得及跟母亲做最后的告别。强忍悲痛,梁耀安坚持完成了当天晚上的演出,然后、连夜赶回廉江奔丧。多数演员都是这样的,很多、也不止自己一个,演出比什么都大,你是主角、没有办法,观众最主要就是要看你,怎么办,所以做这一行的、很多时候,亲人有病、病危去世,很多时候都顾不上,只能、怎么说,演员就是压着自己的感情来表演、来演戏。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