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还在降,《封神2》的跌落之路!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6 17:14 2

摘要:冲破95亿大关的春节档票房仰赖于人均50+的票价,观众本应有空间发挥了充分的能动性,《封神2》的主创团队做派却让人无比膈应——一边路演宣传,却在映后交流环节忽略观众的真实评价;一边说珍惜观众的反馈,却在网上控评删稿。

娇妻叙事2.0

为期 8 天的春节档轰轰烈烈落下帷幕,但电影的长尾效应还在继续。

冲破95亿大关的春节档票房仰赖于人均50+的票价,观众本应有空间发挥了充分的能动性,《封神2》的主创团队做派却让人无比膈应——一边路演宣传,却在映后交流环节忽略观众的真实评价;一边说珍惜观众的反馈,却在网上控评删稿。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山西太原路演时,主创团队只挑选前排的观众(疑似是托),对后排长期举手的女士忽略不见,对方无奈只好贴脸开大:“为什么《封神》口碑两极分化,你们自己有没有想过解决这些问题?”乌尔善和主创团队鸦雀无声,只是沉默。

转头一看,kk家被偷了。前几日发表“《封神2》怎么毁成这样了”的影评被投诉了,被投诉的还包括“Roy的电影圈”等号。kk还是那个观点,电影是自由的,评论也应当是自由的。关于被投诉侵权的《封神2》影评,我们决定重发一次,全文如下:

《封神2》作为一部系列套拍电影,档期调整、工期延长、特效升级的情况下,口碑从第一部的7.7跌到6.3,再到如今的6.1,从结果上看虽可惜但不冤枉。

冲着《封神1》和宣发去看《封神2》的观众主要看得是三点:邓婵玉、战斗特效、史诗故事。而这三点分别对应的编导在性别叙事方面的时代考量,作为工业大片的特效呈现,和架构魔幻题材大作“起承转合”中“承”的能力。

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性别意识浮于表面,压不住的登味从四面八方渗透;特效五毛都算多了,更难顶的是对于角色想象的匮乏;叙事节奏拉胯稀碎,抽象感情戏让人满头问号。

当观众怀揣着《封神1》淬炼出的史诗期待走进影院,却在《封神2》里遭遇三重期待坍塌,这才是今年春节档的魔幻现实主义。

在今年含男量超高的春节档里,“女性力量”犹如一块香喷喷的羊肉,只要能挨上边宣发就一定不会错过。《封神1》里邓婵玉就是女性力量的KPI代言人,是封神粉丝回应《封神》只有“男人与马”叙事的有力武器。

《封神2》在表现女性力量上的确有进步之处。饰演邓婵玉的那尔那茜入组封神训练营506天才拍了第一个镜头,演员可谓用心吃苦足矣,也换来了表演上足够称道的“女将军”。

邓婵玉从小跟随三山关总兵的父亲邓九公,在军营里长大。她英姿飒爽,在朝歌有难时自请出征;身手利落,上马挥剑,倒挂防御得心应手,和姬发打得有来有回;更重要的是她继承父亲遗志,忠君却不愚忠,把百姓放在心里,不只是服从命令去屠城。

可以说邓婵玉塑造就是《封神2》的全部高光了,不然这片子绝对不能及格。

但是“塑造完美女将军角色”≠性别意识进步,她设定上的“完美”,让她和其他男性的互动更不可信、不合理。

开场的军事谋略戏就让kk心里一咯噔。西岐士兵假扮百姓给朝歌大军在黄河上铺浮桥,边铺边唱采样自《诗经》的《野有死麕》:“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乌尔善说是想展现了西岐民风的淳朴和战前挑衅,但这放在邓婵玉的角色视角下却不合理。

作为女将军的她,既缺乏了在姬发逃回西岐,是否会用黄河设陷的警惕意识;又把一群男的组团开嗓性骚扰将军的行为当成了理所当然——百姓或许可以对喜欢的民间女子如此调情,但对于将军,这种行为是否太放浪大胆了些,不应该引起警觉吗?

后续的很多情节不是把邓婵玉当“将军”拍,而是把她放在性别窠臼里拍。

作为将军,她会在战局不利时冲锋陷阵、夺回战机;而不是站在四大天王前面当个吉祥物,等到雷震子、逆天挂殷郊第N次到来。战局有利时,她会运筹帷幄,和副将发展出真正的战友情,而不是看到姬发就要冲锋,跳进护城河送人头,再和姬发单打独斗玩消失,你救我我救你制造羁绊。

有人说拍邓婵玉军中洗澡时被副将看到毫不遮掩是“反男凝”,这就可笑了。如果邓婵玉是男将军,这段“军中洗浴”戏就压根不会存在。副将夜报军情时,他会在看地图,摆沙盘,而不是从浴桶赤裸身体地走出来,被人从腿往上凝视。

再说妲己,她从第一部的报恩哈基米成功进化成容貌焦虑的纯爱战士。“大王还能做很久的王”的代价,是把大王的伤都转嫁到自己身上。哪怕脸会腐烂破碎。身边的侍女或死或伤,反正都是她和大王play的一环。

如果说1.0娇妻是妲己式的,把权力财富和健康的身体都上供,还会自我PUA容貌焦虑。变成小动物,真的比帮女娲复仇要亡殷商而被男人指责为“祸水”的设计更高明吗?

那么2.0娇妻则是(乌尔善团队塑造下)邓婵玉式的,有力量却被动,还要继续托举男性。哪怕她武力值max,但还要顺从地被画妆、被人说媒,在篝火里对男人娇羞,还要死在姬发怀里,继续听“有女怀春”。

大过年的,你就说观众看这憋不憋屈吧?

相比于《朝歌风云》1700多个特效镜头,《战火西岐》的特效镜头数量超过 2000 个,本应展现震撼的战争场面以及奇幻神兽、仙法较量。

从成片效果看,虽然特效水准总体高于第一部,但由于大场面的增加,特效短板更明显了。

观众翘首以盼的宏大场面,如魔家四将气势汹汹地发起攻击,闻太师凭借十绝阵肆虐屠城,殷郊复活后多次挺身而出助力战局,本应成为影片的高光时刻,然而,影片实际呈现却令人大失所望。

首先是魔家四将特效。是真人+风格特效妆用升格镜头实拍,再用MOCO分层拍摄,后期做合成镜头。但效果差强人意,四人台词少,形态又笨拙,往那一杵四个铁憨憨。

更奇葩的四人战斗方式是回合制,一场战斗只能触发一人的一个技能。兄弟开大的时候旁边其他天王就在旁边干瞪眼傻站着,被姬发挑逗了点燃怒火就追出去,完全不听邓婵玉指挥。

再说闻太师发动十绝阵,战力设计和强度很成问题。哪吒和杨戬的战力被大幅度削弱,两人既不打配合,也毫无应对之力。杨戬只能施展水遁、土遁、火遁转移西岐百姓,身为仙人的他,竟被十绝阵魔镜一照就昏厥,表现与凡人无异。

哪吒的混天绫这种翻山倒海的法宝都挡不住闻太师的镜光,西岐茅草屋却竟能安然无恙,连一片茅草都未曾被吹落,难道十绝阵的威力,只针对法宝神兵,对这些普通的茅草屋反倒网开一面?

最重磅最出圈的当属殷郊。十二金仙都觉得有逆天道很危险,天尊还是给他整活了,复活后他的法相是蓝皮红发、三头六臂的巨人,撞形了《守望者》的曼哈顿博士+《刺杀小说家》赤发鬼+《X战警》的魔形女,和《封神》系列的美学风格格格不入。

原著里通天教主出场的描述是:“对对幡幢前引道,纷纷音乐及时鸣;奎牛稳坐截教主,仙童前后把香焚。”而《封神2》的彩蛋里露面的截教通天教主则被网友鉴定为“伏地魔”。

这简直是特效和战争逻辑的双重崩溃,把观众的审美和智商摁在地上摩擦。

03 叙事的崩坏

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依照了《封神演义》《武王伐纣平话》的基本结构:第一部分讲纣王无道,姬发逃回西岐;第二部分讲三十六路伐西岐、西岐保卫战;第三部分讲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如何改编出时代特色、树立高度统一的主题,是重中之重。

《封神1》的主题明确而有当下性。看似高大魁梧、坚不可摧的父权华袍之下是满口谎言,他用迷惑人心的PUA话术,为巩固权力逼迫亲生父子相残。每一场大战,从冀州城大战到纣王自焚祭天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服务的,而姬发和殷郊分别完成了“敬仰父-认清父-仇恨父-弑父”的弧光。

有《封神1》对比衬托,《封神2》文戏则全面垮塌更为突出。《战火西岐》全片共有三条线:邓婵玉携四大天王出出征西岐后叛变、太师闻仲骑火麒麟布十绝阵屠城、申公豹用五毒葫芦将纣王的死士变阴兵,囤积实力。

发现了吗?作为“西岐保卫战”,姬发成了完全被动的一方,没有一条线是从西岐的视角运筹帷幄进行反击的。

这种“被动”不是借力打力、见招拆招,而是开了主角光环知道自己不会死,等待神仙救援。姬发和殷郊一个没头脑一个不高兴,两人全片的行为根本不像未来的“天下共主”。

姬发如同拿了国产剧傻白甜女主的剧本——行为逻辑反复无常,优柔寡断反复摇摆。永远在等待拯救,只需要露露胸肌,就能混到下一步,准备当新的王,美其名曰“成长”。

在朝歌混了这么多年的政治觉悟依旧很低,又有光环咋都死不了,百姓成了他标榜道德的幌子。比如他在西岐城门快被魔将攻破时掉进河里,好不容易游岸上,不回去指挥防守,反而去救还是敌军主将的邓婵玉,难道不怕殷商军队趁机屠城?一边喊着心系百姓,一边干着不顾百姓死活的事。

殷郊的复仇线也是如此,姜子牙说了N遍“不要一个人去朝歌找你爹”,但彩蛋里他偏要单独前往,这种被愤怒冲昏头脑毫无谋略的人,为什么是“天下共主”?

乌尔善说《封神第二部》的剧本修改次数是《封神三部曲》中最多的。“如何用普通人的力量去战胜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殷商大军和拥有法术的巨人,怎么既有幻想感同时又符合战争逻辑,这在剧本创作中所花的时间最长。”

最后电影呈现的是,根本不用普通人的力量对抗,因为闻仲其实才是殷商最大的“反贼”。十绝阵一破,殷商大军直接被反噬,全军覆没。

《封神第二部》的口碑坍塌折射出系列大IP的困境。多线叙事导致节奏失控,特效堆砌而忽视故事逻辑,最终让封神宇宙沦为“神话主题乐园”——豆瓣评分6.1的本质,是观众对"拙劣奇观透支叙事本体"的抗议。

无论如何,《封神》系列都会是中国电影工业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秉着“后好>前好”的原则,乌尔善或许在《封神3》还有机会,只是时间不多了。

来源:创意民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