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哪吒之魔童闹海》反思教育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5 18:26 2

摘要:哪吒作为“灵珠子”转世,天生被贴上“祸害”标签,但李靖夫妇始终以无条件的爱接纳他,甚至在他失控时依然选择保护而非否定。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溺爱,而是基于信任的包容,让孩子在安全感中成长。影片中殷夫人抱住浑身是刺的哪吒说“疼不疼?妈妈给你煮碗面”,正是情感支持的具象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都看了吗?多好的“教育片”。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

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哪吒作为“灵珠子”转世,天生被贴上“祸害”标签,但李靖夫妇始终以无条件的爱接纳他,甚至在他失控时依然选择保护而非否定。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溺爱,而是基于信任的包容,让孩子在安全感中成长。影片中殷夫人抱住浑身是刺的哪吒说“疼不疼?妈妈给你煮碗面”,正是情感支持的具象化表达。

教育的目标是“引导而非矫正”

李靖夫妇并未强行改变哪吒的“魔性”,而是通过理解和引导,帮助他学会用力量保护他人。教育的核心在于发现孩子的独特性,而非用标准化模板塑造“完美产品”。与之对比的是东海龙王对敖丙的期望,过度强调家族使命反而成为孩子的枷锁。

挫折教育的本质是赋能而非制造苦难

影片中哪吒的成长轨迹表明,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人为制造困境,而是在孩子面对外界质疑时,帮助他们建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培养抗挫修复力。李靖夫妇允许哪吒试错,在跌倒中学会站立,而非过度保护或压制。

警惕功利化教育的陷阱

电影通过申公豹和龙王的角色,影射现实中家长以成绩、才艺等外在标准衡量孩子价值的现象。哪吒的蜕变则证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健全人格和责任感,远比追求世俗成功更重要。

建立情感联结,关注内心需求

李靖夫妇通过“替儿换命”到“陪儿改命”的转变,展现了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姿态。家长需放下权威角色,通过倾听和共情理解孩子的情绪,如在哪吒被误解时点出其“渴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行动建议:每天预留专属的亲子沟通时间,避免用“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而是用“我懂你”代替指责。

正向激励取代批评压制

李靖夫妇始终聚焦哪吒的闪光点,例如在他击败海夜叉后及时认可,激发其内在动力。现实中,家长应避免因孩子的缺点过度焦虑,转而通过鼓励强化正向行为。

行动建议:采用“三明治反馈法”(肯定+建议+鼓励),例如:“你这次主动帮忙很棒!如果下次能提前计划时间会更高效,爸爸相信你能做到!”

尊重个性,允许试错空间

哪吒最终撕碎“神魔定义”的规则,成为自我命运的主宰,这得益于父母对其个性的尊重。

行动建议: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自主决策,例如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时,保留充足的时间用于兴趣探索。

心理安全:构建家庭“避风港”

哪吒在父母无条件的支持下,即便面对外界敌意也能保持心理韧性。家长需营造“犯错不可怕”的氛围,避免用“贴标签”、不信任、恐吓式教育加剧孩子的焦虑。

身体安全与责任意识的双重培养

影片中哪吒学会用力量保护他人,而非滥用能力。家长可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教会孩子在探索世界时平衡冒险与自我保护,例如讨论“何时该求助”“如何判断危险边界”。

网络安全与信息甄别

虽未在电影中直接体现,但结合当下现实,家长需引导孩子理性面对网络评价(如哪吒被误解的情节),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被负面信息影响自我认知。在这里,奉劝的不仅是孩子,更多的是家长。请放下手机,收看那些三两分钟的小短片、小爽文、带货的小作文等等,那些观点大多也都是资本想让你看到的,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就是给你洗脑的,就是掏空你钱包的,就是腐化你内心的。多看书、看世界,少看短片/文“鸦片”。

《哪吒之魔童闹海》虽为神话故事,但哪个中国的神话故事背后不是洗涤心灵的文化精髓。

教育,就是爱与信任。

教育,就是共情与同行。

教育,就是少关注网红,多关注英雄。

教育,就是要视金钱如粪土,看名利如浮云。

教育,就是如何做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来源:校园安全云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