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张涵予看来,赵启航是他饰演的众多军人中一个极具个性的形象,“他是非常爱潜艇的。你听他这名字,他就是为潜艇而生的,他既有关于核潜艇战争的强大知识储备,又具备果断坚韧的个人修养。这使得他在危急时刻,能够以完成任务为天职,敏锐地抓住战机,在第一时间做出决定,并因此
电影《蛟龙行动》正在热映,张涵予在片中扮演冷静果敢的“龙鲸号”潜艇艇长赵启航。
在张涵予看来,赵启航是他饰演的众多军人中一个极具个性的形象,“他是非常爱潜艇的。你听他这名字,他就是为潜艇而生的,他既有关于核潜艇战争的强大知识储备,又具备果断坚韧的个人修养。这使得他在危急时刻,能够以完成任务为天职,敏锐地抓住战机,在第一时间做出决定,并因此成为优秀的指挥官。”
口琴悠扬 艇长坚强
在电影里,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戏份令观众印象深刻。当时,战士伤痕累累,潜艇面临艇毁人亡的绝境,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赵启航却稳稳坐下,吹响了口琴,那曲子是《中国海军核潜艇》,潜艇兵们耳熟能详。张涵予表示,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艇长此时吹响口琴,分明是在无声宣告,他还在,他非常坚强,他还很有信心,这便是给大家注入的强心剂。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任何口号都抵不过这悠扬的口琴声,它瞬间点燃了战士们的斗志,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张涵予说:“在那个时候,赵启航在压力也提非常大,但他作为一个国家最先进的核潜艇的艇长,是非常骄傲且极负责任感的,所以无论有怎样的压力,他都会顶住,并凭借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去引领战士们。”
特意学习吹口琴
在战场上,赵启航冷静得近乎冷酷,眼神坚定,指挥果断,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和战友有着深厚的情谊。同他共同执行此次任务的“蛟龙小队”队长孟闯(黄轩 饰)就是他曾经的学生。赵启航装巧克力的盒子就是孟闯通过改装当年的教学仪器送给他的。方屹(段奕宏 饰)是赵启航曾经的同窗,也是他现在的参谋长。他们都爱好吹口琴,完成任务回到生活中后会一起拉家常开玩笑,并用悠扬的口琴声传递战友之间的情谊。张涵予还为此特意学习了吹口琴,“我在家练的时候也找了一个老师,我之前从来没吹过口琴,很难,不好吹,尤其单音特别难掌握。”
置身潜艇道具 感受潜艇精神
《蛟龙行动》是在1:1打造的潜艇道具中拍摄的。张涵予感叹里面的一切都太逼真了,从每一颗螺丝钉、每一个仪表盘到每一股线的走向、每一个按键按下去的反应,一切都有极高的还原度。“演员置身到这样一个场景里面,信念感会变得非常强大,会完全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把自己幻化成规定情境里的人物,这种情绪对表演是有很大帮助的。”
潜艇中狭小的空间环境,也让张涵予更佩服潜艇兵真实的工作状态,“潜艇兵很长时间都要待在大海里,就像是闷在一个罐子里,所以每一个潜艇兵不仅要有相关的学识,还要热爱它,有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并为此感到骄傲和神圣。”
台词最难说
张涵予透露,《蛟龙行动》是他从艺以来台词最难说的一部电影。在拍别的戏时,张涵予基本不用刻意背台词,往往看一遍台本后就能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并按照人物身份以生活化的方式说出来。但是在拍《蛟龙行动》时,他不仅要每天背台词,还把剧本叠起来装进兜里带到现场,并在潜艇昏暗的灯光里随时拿出来看一眼。“因为有特大段的台词,都是核潜艇的指挥官发布命令所用的专业术语,你平时根本接触不到,它们之间还没有任何逻辑关联。这些又绕口又难说的台词你说的时候还不能慢慢腾腾,因为这些命令都是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候发布的。你还得琢磨这个节奏,还不能有表演痕迹。”张涵予表示,对此没有任何诀窍,只能靠着记忆力把台词反复印到脑子里,再转化成赵启航的语言说出来。“幸亏我的记忆力还是比较好的,抗住了压力,没耽误时间和进度。”
与林超贤的第三次合作
继《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以来,《蛟龙行动》是张涵予和林超贤导演的第三次合作。在张涵予眼中,林超贤在拍戏时一直是充满激情的“拼命三郎”。他不会一直坐在监视器后面,而是会亲自参与每一次表演、每一个机位、每一个细节。这种躬身而细致入微的参与并不会拘束演员的发挥空间。相反,张涵予非常信任林超贤导演的想法和经验。“他特别擅长拍这种硬朗风格的电影,而且他本身就对武器很感兴趣,尤其喜欢研究各种枪械。所以,拍他的电影,大家都会很放心。因为他总能呈现出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状态和风格,让人对他充满期待。”
此次是张涵予和林超贤导演的第三次合作,张涵予称赞他更加成熟而全面了。林导没有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动作枪战上,而是更用心和娴熟地把控文戏和台词、把控人物的情感。“从艺术构思到技术操作,再到各种细节的把控--场景什么时候切换到室外、什么时候发出特定的声音……这些复杂的问题,要是让我来操心,估计早就崩溃了,但导演却能把这一切都搞定,真是厉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汪浩舟
来源:北青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