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天躺着,又吃又喝,也不能运动,她一下子就发胖了,胖到整个人都变形,什么衣服都穿不了,只能穿跟大面口袋一样的宽松袍子。等到休养好了再出现在节目里,网友不客气地说她“胖和丑”。
来源《青禾草文星坊》
什么是有价值的老年生活?
倪萍觉得,是让老人既在精神上有尊严,也在生活中处处有“扶手”,有安慰、有理解、有关怀。
“老年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活力,我们实际上需要有更精彩的生活、更广泛的社交。”
现在的倪萍,比以往更加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将来。
1、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
倪萍今年65岁,不再年轻了。她更早地意识到了这件事。
两三年前,她的腰受伤了。那时,她连床都上不去,每天睡在沙发上,一边看书,一边吃零食。
天天躺着,又吃又喝,也不能运动,她一下子就发胖了,胖到整个人都变形,什么衣服都穿不了,只能穿跟大面口袋一样的宽松袍子。等到休养好了再出现在节目里,网友不客气地说她“胖和丑”。
倪萍自己倒不是很在意,只是她的身体情况的确不好,无法久坐。为了健康着想,她决定把体重减下来,就这么渐渐地开始了运动健身。
两年前,倪萍打算去健身房锻炼,对方告诉她,60岁以上的老人不能办健身卡了。“不是应该关爱老人吗?”她反问对方,愣是凭着这张脸办了下来。抗阻运动、平衡运动、原地跑、举哑铃、仰卧起坐、小燕飞……适合她年岁的运动,她都像执行任务一样打卡。
今年5月,倪萍又受伤了。这一次是骨折,她在家上楼梯时摔了下来。
这回养了三个月,8月她才因为录节目第一次出远门。碰见老朋友蔡明,倪萍给她绘声绘色地描述当时的情形:“我当时就太逞能了。那个台阶特别陡,旁边有弯道,我应该那样(绕着走)。我呢,嘚瑟。右手提着一大包书,左手拿着一个手机,还小跑着上楼梯。上到第三四级台阶时,有点站不稳了,想蹲下来不及。但是,我脑子特别清醒,我想不能这样(后仰),摔下去脑袋瓜子就裂了,就(往前)扭身摔下去了。”
后来在访谈里,倪萍还有些后怕:“疼倒不疼,关键是它让你有一种恐惧。”
那天,急诊室里人来人往。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她眼前步履匆匆。动弹不得的倪萍,心里直羡慕。她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上台阶得让人拉着手,直到10月去金鹰节开幕式,自己走上舞台,才算克服摔跤带来的恐惧。
几次伤病,让半退休状态的倪萍愈发关注身体健康,也逐渐考虑起养老的问题。从前她不太想这个,因为母亲还在。母亲80岁时,还打理着倪萍的所有银行账号,90岁还叮嘱她,外出时要戴帽子、别吃太烫的东西。在母亲面前,倪萍总觉得自己还是孩子。
但衰老是残酷的,没人能避开。母亲今年93岁了,倪萍也感受到母亲的衰老,闲暇时常陪伴她。
有天早上,母亲起床后往储藏室走,倪萍叫住她说:“妈,咱们要吃早饭了。”母亲回她:“这不是我的家。”饭桌上,母亲问倪萍:“你是谁?”倪萍说:“我是你闺女。”母亲又回她:“不是。”
倪萍心里很害怕,好在母亲吃完早饭,在院子里走了几圈,回来又一切正常。她在日记本里写道:“妈妈今天有点糊涂。不过,早饭以后半个小时,又好了。”
她想起,母亲从前去欧洲旅行,回来之后说再也不要去了。倪萍问原因,母亲说不舍得花她的钱。她笑母亲说,我留那么多钱干嘛?
母亲答她:“将来上个世界上最好的养老院!记住,孩子,孝顺这事啊,一代不如一代了。”
据今年9月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3亿人,占总人口的21.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不能自理的占4.5%,约有1200万人,存在自理困难的占7.1%,约有1900万人,合计约有3100万老年人需要照顾。到2023年,这一群体进一步增加到约3500万人。
前几年,有人做了一档节目,请来几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当餐厅服务生,倪萍作为嘉宾去过两次,在节目尾声的联欢会上担任主持人。去第二回的时候,常驻嘉宾黄渤说了一句话,让她很感慨——“要照顾好老人,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将来。”
养老难题,已经成了社会的普遍性焦虑。
2、将来怎么过呢?
2024年12月,倪萍来到中国平安黄山旅居基地,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旅行。在这里,她跟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张琳聊了聊养老的事。“我姥姥那一代没有养老这一说,自然老去,在谁家就在谁家老去。”
养老这事,说起来倪萍还算有经验。
她在《姥姥语录》里写过:“姥姥最后的几年,几次来北京又几次回山东,来了是我想她,总觉得这么好的日子姥姥享受不了我心不甘,走了又是姥姥的儿女们怕太麻烦我而不得已。”
倪萍是姥姥带大的,高寿的姥姥活到了99岁,晚年还常来北京跟她一起生活。
最后一次离开北京的时候,姥姥已经97岁了。那会儿,倪萍家住城东,住10楼,楼前就是刘罗锅的四合院大宅子,不远处是王府饭店,再往前看就是北京火车站。附近没有更高的建筑,倪萍给姥姥留出了最朝阳的一间屋子,让她每天倚窗看景。
照顾老人,倪萍有心得:“有时候老年人的自尊心比年轻人还强。”姥姥就是例子。她怕麻烦人,从不让人扶,97岁了还坚持自己洗澡,浴室的门一定要关上,家里人只能在门缝外“照料”。
母亲嘱托倪萍:“姥姥这年纪就是熟透的瓜了,得小心地捧着,有一点小闪失就漏了。”她放在心上,特意给姥姥买了够得着的滑轮五斗柜,定做了木板硬床,家里最大的洗手间也是给姥姥专用的,最现代化的卫浴焊上两个最土的扶手,又土又难看,但安全。
“那时候,我恨不得在姥姥常走的路上都安上扶手,怕她摔倒啊,更怕她摔倒了就再也起不来了。”
到了年纪,老人对死亡总是多少有些恐惧。姥姥也不例外。倪萍懂老人的心,无数次把姥姥的死描绘得很好、很具体,让她放松地睡去。这是倪萍期盼的结局,姥姥或许也信了,想着去倪萍北京的家,要走也从那儿走,不用遭罪。2006年,倪萍拿了蒙特利尔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给姥姥打电话,喜讯只换来一句话:“我多会儿去北京?谁来领我?早些点儿,天快黑了。”
姥姥离世前住进了医院,感冒引起的肺部积水导致呼吸困难,各个器官都衰竭了。倪萍一直记得在病房里最后一次见到她的模样:“高级的病床上躺着插满了各种管子的姥姥,一辈子爱美、爱干净、爱脸面的姥姥赤身裸体地被医生护士翻动着。”
医生跟家属商量要不要上呼吸机,她考虑很久,最后说:“不上了吧。”那样姥姥会被切开喉管,一直张着嘴,用仪器与生命对抗,直到拼完最后一点力气。
姥姥体面地老了,倪萍也想让她体面地走。
送完姥姥,现在跟着倪萍的是93岁的母亲。“我到93岁了,我也不知道我会跟着谁。”对自己的将来,她不太确定。
缺少规划和储备,是中国人养老面临的一大难题。《2023养老金融规划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家庭养老金储备普遍不足,超过87%的家庭存在养老资金缺口,平均缺口高达83万元。
“我觉得很多人应该提前做养老规划。”倪萍建议。
她有些抗拒去养老院过集体生活。“我这个性格不太合适和很多人住在一块,我其实在生活上挺不合群的。”
更让她觉得难受的,是在养老院面对那些状况更糟糕的老人,仿佛预见自己的人生尽头。倪萍坦白说,有一段时间,她其实不能接受身体和大脑的衰退,她害怕自己也有不能自理的那一天。
目前,她的想法是像姥姥和母亲那样居家养老。
“我喜欢在家里。”倪萍说。
许多老人跟倪萍一样。据统计,在中国,有90%老人选择居家养老,7%选择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占比仅有3%。2024年6月,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约为45%。同时,2023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94.8万人,而全市养老机构收住44938人,比例不足1%。
在家安度晚年,是大多数中国老人共同的期盼。
3、在家如何养老?
来黄山之前,倪萍在母亲面前交代了一番,也安排好家里人看顾母亲。她的工作性质常要出差,跟母亲告别时习惯交代两点:一别管闲事,二不能摔倒。
“一老一小在家里,我还不是很放心的。”
“老”说的是母亲,“小”说的是儿子。上有老下有小,是中国目前多数家庭的现状。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421家庭结构”是“当代典型”。在养老问题上,独生子女一代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照护和安全被放在首位,摔过一次的倪萍深有感触。“我恨不得见到所有上了年纪的人都说,上楼梯你千万小心一下。”骨折康复后,锻炼已经成为倪萍每天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不但频率提升,她也更加注意腿部肌肉力量的增强。
另外,老年人的精神孤独和生活不便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独居老年人抑郁患病率为26.63%,高于中国一般老年人抑郁的患病率23.6%。而《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65%的老年患者认为,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对慢病治疗的焦虑;33%认为是无用感和孤独感。
缺乏安全感、缺乏陪伴、缺乏社交、缺乏乐趣的生活,并不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晚年状态。那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老年生活?这一次,在中国平安黄山旅居基地,倪萍找到了一种可能的答案。
一间看似“普通”的房屋里隐藏着各种适老化“玄机”。中国平安针对老人居家生活进行了诸多改造,厕所区域防滑、助力设施避免摔倒,定制化橱柜方便取物,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借助国内最先进的行走机器人自主活动……还有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测安全隐患,再也不必害怕忘关燃气和摔倒没人扶的问题。
如果需要帮助,老人通过一台小小的音箱,就可以随时呼叫线上管家,无论是生活、就医需求还是日常关怀陪伴,管家都能提供便利和贴心的服务,不让他们成为技术浪潮下的孤岛。
“我们老年人最害怕的,就是一看家具什么都是老的,我们人也是老的。”值得一提的是,经中国平安改造后的家看起来与正常的家相差无几,这种“适老不显老”的理念,是希望能让长者在自己熟悉的家中,也能享受到安全、便捷、舒适的生活,真正解决居家养老的后顾之忧。
参观完倪萍打消了顾虑,她感慨道:“这种设计让老人感受不到老年生活,实际上是维护老年人的尊严,让你觉得你不是老了。”
屋内有管家时刻相伴,当老人走出房门来到社区,也能找到自己的“养老搭子”。八段锦、旗袍秀、香囊定制等各式各样的特色活动,尽量满足老年人被忽视的社交需求,让他们不再孤单;更有面对面的中医问诊,让“老有所医”触手可得。
“老年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活力,我们实际上需要有更精彩的生活、更广泛的社交。”65岁的倪萍过着“半老年”的生活,学习、画画、运动、写笔记……她每天都给自己安排得特别满,忙着学习网购、打车、点餐,紧跟年轻人的节奏,怕被时代落下。
在中国平安给出的答案里,衰老并不可怕,而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在中国,有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中国平安为希望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了一整套的居家养老解决方案,即“573居家安全改造服务”:“5”是指通过五分钟自主评估,快速发现老人居家安全隐患和需求;“7”就是整合联盟资源,针对性地提供家居七大空间智能适老化改造;“3”就是通过三位一体的管家,实现服务全流程跟进、风险全天候监测。
以“省心、省时又省钱”为核心理念,通过“保险+医疗健康”“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品质康养”等模式,中国平安不仅打造出标准化、多元化、立体化的一站式养老服务体系,还联合产、学、研共建“医护住乐四联体”,期望提供权益好、管家专、服务优的养老新模式,充分保障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在旅居成为新潮生活方式的当下,中国平安也洞察到了银发一族的出游需求,创新性地开启旅居基地建设,打造乐联体“伴聊”“伴学”“伴游”的三伴服务体系,让老人能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快乐养老。倪萍此次参观的中国平安黄山旅居基地,便是对新模式的探索。
“我们既然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就要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跳出家的门框,让老年人可以真正实现养老有尊严,幸福有平安。”平安健康董事长兼CEO李斗说,“居家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为当下的老人,更为未来的自己。”
我们会如何老去?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中国平安的居家养老服务,为中国式养老给出了一个有初心、有理想、有温度的答案。
来源:近现代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