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电影爆火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与顶端相见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1 23:05 2

摘要:究竟是什么样的传统文化?个人认为有两点,一个是“儒”一个是“侠”。这一组词很有意思,都是古时韩非极重视的词,他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打犯禁”,若失了分寸,便会乱了方寸。

2025年春节档确实热闹,票房数据水涨船高,六部大片打得火热,打出神采。

乍见之余,这些电影动画片有之,武侠片有之,喜剧片有之,赛道不一;细思之下,这些电影却有着极相似的内涵:以现代的思考表达丰富的文化传统。

究竟是什么样的传统文化?个人认为有两点,一个是“儒”一个是“侠”。这一组词很有意思,都是古时韩非极重视的词,他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打犯禁”,若失了分寸,便会乱了方寸。

那么春节档电影是如何把握“儒”和“侠”的,或者说,千年前先贤的智慧,何以化用为今人的表达而不走样,当下的电影工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思考,这都是值得深聊的。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从《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聊开。不说技法,单说标题就值得玩味,标题的前半句,“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武侠巨著,讲的是郭靖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代侠士的故事,而后半句“为国为民”是金庸借郭靖之口,阐释自己对侠义精神的理解。这样的组合原应自然而然。

然而,一些观众可能不知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实并不出自《射雕英雄传》,而是出自续作《神雕侠侣》。“射雕”时期的郭靖还过于拙朴,说不出这等高屋建瓴的见解。可以说,连同第三作《倚天屠龙记》在内的“射雕三部曲”,拼贴出了郭靖,或者说金庸本人心中“侠”的三个境界:

《射雕英雄传》里,对于“大侠”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发生在与成吉思汗的对话中。大汗垂暮,问这位“金刀驸马”,古往今来有哪位伟大人物能与自己比肩,得意溢于言表。可郭靖却不怕得罪人,憨直发言,“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

《神雕侠侣》里,经过了战火的洗礼和淬炼,郭靖已经从当年闯荡江湖的毛头小子,变成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他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告诉杨过,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只是“侠之小者”,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已是非常成熟的思辨。

《倚天屠龙记》里,金庸借灭绝之口交代了郭靖的结局。“襄阳城破之日,郭大侠夫妇与郭公破虏同时殉难。”大侠到了极致,如何证道,唯有死而后已。不论是独行江湖,还是万马行军,最后都升华到了杀身成仁的悲悯。也暗合故事里,明教那句“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所以,如此组合,很可能是导演徐克的刻意为之,为的是把握“侠”的主线,将初出茅庐的少年意气、保家卫国的身份认同、悲天悯人的天下情怀,三个阶段的交织迭代投射到大银幕上,唤起“侠”的回归,这是他带来的思考。

这样的思考同样发生在导演陈思诚的《唐探1900》中,一部很有“侠气”的喜剧电影。武侠题材喜欢把背景设置在清末,因为乱世,武学衰微,沧海横流见得到英雄本色。是了,《英雄本色》也是周润发的代表作,一部披着时装的武侠片。

就连艺术形象和“侠”扯不上半点关系的岳云鹏,都被塑造得相当豪迈:从留着辫子,受“老佛爷”指派的奴才,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再到挺身而出,用生命维护尊严,隐忍、热血、豪气冲天……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濒死之际,人们终于看清了这个名为费洋古的角色一直以来的盘算:“救中国。”如果他的这句遗言,用金庸或者徐克的话说出来,那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春节档一部电影的名字,点了另一部电影的题,可知这并不是偶然。

礼乐诗书,我即文王

有意观看《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多受了前作的影响,犹记得《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横空出世时,耳目一新。当然个人感受最新鲜的,是对主创对于“儒学”的独特理解:作品讲的是一个伦理的故事,君臣父子,影片里所有人物行事的逻辑,都是儒家的。

电影里有一幕,朝歌城易主了,西伯侯语重心长地说:“王位易主,臣节不废。”这个话,孔子也说过,当年齐景公问政,孔子对答“君君臣臣”。还有一幕,在纣王的蛊惑之下,纣王几个质子认定生父有罪,欲杀之,于是陷入道德困境。这个困境,孟子思考过,他说:“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商末,那个年代的人肯定没有读过《论语》《孟子》,但是儒家尊文王,也是就是电影里的姬昌,敬周公,也就是武王姬发的弟弟。所以,用孔孟的逻辑去解读伐纣的故事,第一部明线是神魔斗法,暗线可以看成是儒学的萌芽。

待到萌芽、成熟之后呢,应是诗书礼乐的“顶端相见”。第二部很多处理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对经典《诗经》的化用:

修建工事,人们喊起号子,“伐木丁丁”这是《小雅》里面的话;姬发对着邓婵玉唱“有女怀春”,这是《召南》里的诗句;篝火熊熊,西岐的人们联欢高歌“适此乐土”,相信很多人听出来,这是《魏风》里面的话……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也就是说,这部电影的主创们,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用电影工业,去呈现一部本土的魔幻大作,而是尝试着用今人的想象力,去还原几千年前孔子“吾从周”的社会理想,这份用心,才是这部电影最珍贵的地方。

如果说,“封神”系列发扬了孔子的社会理想,那么“哪吒”系列则继承了孟子的浪漫革命。回想一下,《哪吒之魔童降世》讲的是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而这部《哪吒之魔童闹海》讲的是什么,“小爷是魔,那又如何”。核心就是一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样的主题很有意思,让人不由得想起南宋时期一套论断。彼时,有个弟子崇拜周文王,痴迷得不行,结果被大儒陆九渊一语点破:其实,你也可以是文王。

换句话,《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文王,亦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哪吒,当然也是千千万万个坐在银幕前的观众,如你如我。

强势回归与顶端相见

无论“侠”的强势回归,还是“儒”的顶端相见,本质上,都源自当下电影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强烈呼唤。

不到影院,怎知热闹如许?春节档首日,全国票房超18.05亿元,票房人次双双打破中国影史单日大盘最高纪录。电影院里人潮涌动,目之所及是剑胆侠心,口中谈论的是礼义千秋,这当然也是对上述呼唤的热情回应。

2025年的春节档,对中国电影确有特别的意义:

这个春节档,没有“以小破千斤”的小成本“黑马”,但尽是代表了国产大片工业水准的“宝马良驹”;

这个春节档,没有各种片方混战硝烟四起,更多的是勠力同心为未来一年的电影市场打响“当头炮”;

这个春节档,没有以往“综艺大观式”的嬉笑闹剧,而全是根植传统文化、自信蓬勃的当代表达。

而这个春节档还只是意味着开始,也许当我们走出很远,蓦然回首时会发现:

眼下的“强势回归”,亦是优质内容与蓬勃市场的强势回归,未来的“顶端相见”,又何尝不是电影强国与文化自信的顶端相见。

现代快报/现代+评论员 王子扬

来源:现代快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