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年初一,人间本是一派温馨祥和、其乐融融的景象,再大的仇恨发泄也得等过了年再说。可天上的神仙修为太差,一个个的脑袋像被驴踢了似的,按耐不住火爆脾气,非得天堂起风暴,地狱腾烈火——就往死里干。
大年初一,人间本是一派温馨祥和、其乐融融的景象,再大的仇恨发泄也得等过了年再说。可天上的神仙修为太差,一个个的脑袋像被驴踢了似的,按耐不住火爆脾气,非得天堂起风暴,地狱腾烈火——就往死里干。
神仙打架,凡人咋办?选了一家杜比影院看呗。看你丫的如何翻江倒海,如何天雷对地火,如何各显神通拼个你死我活。
电影院内座无虚席。提前三天预订的票。
开演之前,时光闪回童年。我家隔壁的许爷爷就是小镇上的故事大王,干瘦得像一根立在墙角的拐棍,拐棍上的那张嘴,把个《封神榜》的诸神演绎得活灵活现,神仙打架的十八般武艺在他嘴里至少可以翻二十番。我和街坊四邻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不被他迷得神魂颠倒。他也被我们的甜嘴蜜舌缠得毫无保留。夏夜的星空下,我们轮流为他打扇,人物一出场,就有小伙伴问:“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故事一结束,我们就急着追问:“他死了没?”“他怎么死的?”如果想听明天的下文,每个孩子必须向他奉献十个以上的烟屁股。害得我们上学和放学的路上,眼睛总盯着路边的这玩意。五六个烟蒂的烟丝,许爷爷就可以卷一支“喇叭筒”,烟屁股越多,故事讲得就越长。夜晚那烟火的猩红一闪一闪,封神榜里的各路神仙便纷纷登场……
当我长大后阅读《封神演义》后,才发现这老头太能编了,连哪吒的武功竟然是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翻版。
一个三千年前的故事,民间艺人相继演绎了两千多年。不断地添砖加瓦充实其内容,不断地添油加醋增加其味道,它又怎么不丰盈厚实,怎么不精彩纷呈呢?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夜,我花了两包烟钱来到电影院,凭吊那位早已和神仙在一起的许爷爷,也试图将他所讲述的与电影中的场景作一个具象化的对比。这,就是我想说的东方暴力美学。
电影里的东方暴力美学经典的解释是:将暴力场景仪式化,通过艺术化的视觉呈现、动作设计、音效和剪辑等技巧,赋予暴力一种诗意的美感,并强调对暴力行为的艺术化处理,将其视为一种表达力量、冲突和情感的方式。这种解释突出了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
它与好莱坞的暴力大片最大的区别是,绝不过于血腥,过于恐怖,过于惊悚和露骨,观众对其所呈现的内容没有不适应感。
《封神2》在这方面的表现,呈现在以下五大场景里:
影片中展现了多场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如攻城、邓婵玉强渡黄河、殷商大军与西岐军队的对峙和交战。刀剑相交的火花四溅、箭雨如蝗的密集覆盖,以及法术对决时光影交错的绚烂,这些场景通过特效和实拍相结合,营造出的视觉冲击极为震撼。
最精彩的场景自然离不开神仙斗法。影片中融入了大量奇幻的元素,这些场景通过特效技术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例如,魔家四将的巨人化造型、殷郊的三头六臂的法术,这些特效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赋予了暴力场面一种超现实的美感。这种奇幻与暴力的结合,使得影片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
不得不说殷太师闻仲的坐骑墨麒麟真是一绝的设计,这神兽长一对巨鹿的犄角,穿山甲的鳞片,逼真生动,毛发抖动、鳞片闪光,攻城中,墨麒麟一头砸破城门,增强了战斗激烈的压迫感。当然,还有杨戬的哮天犬,云霞仙子的青鸾,赵公明的黑虎和武成王的五色神牛以及殷郊三头六臂的造型,神兽与神兵天昏地暗地厮杀,是力量与意志的完美结合,也是暴力与美学自洽的统一。
任何影视作品对主角的定位离不开个性化的独特设计。《封神》中的人物与神仙的形象由于历史的塑造和打磨而更显得无比鲜明与丰满。他们杀伐果断,雷厉风行。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脾气,各有各的手段。在斗狠、斗法中彼此推波助澜,推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历史沉淀之后影像故事水到渠成,将东方神话的暴力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武侠迷十分熟悉的有:姜子牙的打神鞭、斩仙飞刀,杨戬的山河社稷图,哪吒的九龙神火罩、紫焰蛇矛火尖枪,清虚道德真君的莫邪宝剑,杨任的五火神焰扇,殷郊的番天印、雌雄剑以及邓婵玉的双刀和五光石等。这些变幻莫测、攻防兼备、无所不能的大杀器,以极具张力的画面语言,将暴力的瞬间美感放大。这种美感并非对暴力的美化,而是通过视觉特效与镜头语言,将神话故事中那些超乎常人的力量对抗具象化。
看完全篇,有一点值得欣慰,《封神2》在展现东方暴力美学的同时,也并未忽视对人性的探讨。角色们在暴力的漩涡中挣扎,他们的选择与转变都蕴含着对善恶、正义与邪恶的深刻思考。这种在暴力美学意义下对人性的挖掘,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它通过暴力美学的运用,重新诠释了封神故事中的神话与人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结语:感谢我的邻居许爷爷,没有他的引领,我可能对这部神话传说远没有那么好奇。那根拐棍在我心里又已复活,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致谢阅读者
2025.01.29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