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现在的春晚用技术堆砌出仪式感,用流量填充内容的虚空,导演组以为”创新”就是加特效、请顶流、蹭热点,却忘了春晚的灵魂是真实的人间烟火。
赵本山、宋丹丹、赵丽蓉、冯巩、黄宏、陈佩斯……
为什么大家对他们无比怀念?那是因为前些年他们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惊喜、那么多的开心和欢乐。
春晚舞台需要共情,需要快乐。
观众对他们的怀念,反映了对过去春晚黄金时代的情感依恋。
有人说,现在的春晚用技术堆砌出仪式感,用流量填充内容的虚空,导演组以为”创新”就是加特效、请顶流、蹭热点,却忘了春晚的灵魂是真实的人间烟火。
还是说说春晚舞台上曾经让我们期待让我们感动的角儿吧。
赵本山的东北农民形象,精准捕捉了上世纪90年代城乡变迁中的小人物心态,用方言俚语构建了春晚的乡土幽默体系。
赵丽蓉将戏曲功底融入小品,在传统艺术与现代喜剧间架起桥梁,这种文化混搭至今未被超越。
黄宏《打扑克》用名片当扑克牌,辛辣讽刺官场生态;陈佩斯《主角与配角》解构权力关系,这些作品将现实矛盾转化为喜剧冲突,让人在欢笑中带着沉思。
宋丹丹“白云大妈”的跨年角色塑造,开创了春晚连续剧式人物IP的先河;巩汉林与赵丽蓉的母子档,建立了反差萌的固定搭档模式,形成独特的表演范式(“宫廷玉液酒”段落在B站被二次创作超2.3万次)。
怎么说呢?现在的春晚就像个满汉全席,山珍海味堆得老高,可吃进嘴里总不是那个味儿。
赵本山拄着拐杖在台上晃悠那会儿,我姥姥都能背出台词。陈佩斯捧着空碗吸溜面条的声儿,比现在环绕立体声的配乐都勾人。
这些节目像自家腌的咸菜疙瘩,看着土气,可配着年夜饭吃就是顺口。
其实,老百姓的笑点不在云端。
赵本山、宋丹丹、赵丽蓉、冯巩、黄宏、陈佩斯抛出的那些段子,就像胡同口现磨的豆浆,冒着热气带着渣,可就是暖胃。
说到底,春晚技术再炫,暖不了被窝;舞美再酷,抵不过一句走心的俏皮话。
导演组该学学胡同口炸油条的老王,面要揉得劲道,火候要掌握得准,金灿灿、热腾腾端上来,咬一口满嘴香,这才是老百姓惦记的年味儿。
明年除夕夜,不求满汉全席,就想尝口热乎的,这要求总不算过分吧?
春晚是一面时代棱镜。
当我们在怀旧情绪中追问“春晚是否离不开他们”时,实质是在追问:在一个价值多元、媒介重构的时代,如何重新定义“全民联欢”的文化共识。
我们期待的,不是复刻过去的辉煌,而在于保持对现实永恒的敏感与勇气。
来源:哈哈禾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