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常连安为何对常宝霆说:你只要说相声,就不能和白全福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1-23 02:28 4

摘要:世人皆知常连安是北京相声界的泰斗,创办了赫赫有名的启明茶社。可鲜为人知的是,在1945年的一个深夜,常连安曾对自己最疼爱的三儿子常宝霆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只要说相声,就不能和白全福分。"这句话不仅让当时的常宝霆困惑不已,更是在相声界流传了很久。为什么常连

1945年,常连安为何对常宝霆说:"你只要说相声,就不能和白全福分"

世人皆知常连安是北京相声界的泰斗,创办了赫赫有名的启明茶社。可鲜为人知的是,在1945年的一个深夜,常连安曾对自己最疼爱的三儿子常宝霆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只要说相声,就不能和白全福分。"这句话不仅让当时的常宝霆困惑不已,更是在相声界流传了很久。为什么常连安会对自己最疼爱的儿子说出这样斩钉截铁的话?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这要从1942年那个特殊的茶馆聚会说起...

一、常家的相声渊源

常连安的相声之路始于一场意外。1920年代初期,他原本在"富连成"科班学戏,因嗓子受伤不得不放弃了梨园生涯。那时的北京,相声艺人大多聚集在天桥一带,以撂地卖艺为生。常连安在张家口靠变戏法谋生时,结识了相声名家焦德海。焦德海见他悟性极高,便收他为徒。

1931年春天,常连安带着长子常宝堃来到北京天桥,拜访了德高望重的相声大师张寿臣。这一天,不仅常宝堃拜在张寿臣门下,常连安也通过张寿臣的引荐,正式成为焦德海的入室弟子。从此,常家便与相声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段时期,北京的相声界正经历着一场重要变革。传统的撂地卖艺逐渐被室内茶馆演出取代。常连安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在1933年创办了启明茶社。茶社选址在北京崇文门外大街,距离天桥不远,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演出模式。

启明茶社不同于普通茶馆,这里专门设置了供演员说相声的高台。茶社里不仅有常连安父子的固定演出,还常常邀请京津两地的知名相声艺人前来捧场。这种经营模式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茶社开业之初,常连安便立下规矩:演员必须准时到场,着装整洁,说书讲究,不得粗俗。这些要求为后来北京的茶馆相声奠定了基础。

常连安育有六个儿子,他将自己对相声的热爱传递给了每一个孩子。长子常宝堃跟随张寿臣学艺,二子常宝霖专攻评书,三子常宝霆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表演天赋。四子常宝华擅长单口相声,五子常宝庆和六子常宝丰也都继承了家学。六兄弟中,以常宝霆最得常连安喜爱。

随着启明茶社声名鹊起,常连安开始思考如何让相声艺术更上一层楼。他注重培养新人,常常邀请各路名家来茶社交流切磋。在他的带动下,启明茶社逐渐成为北京相声界的重要交流平台。许多后来成为相声大师的艺人,都曾在这里登台亮相。

这期间,常连安还创新了许多相声段子。他编创的《藏獒》《武松打虎》等作品,都成为了传统相声中的经典节目。这些作品既保留了相声的传统艺术特色,又加入了新的表演元素,深受观众欢迎。

二、一场特殊的茶馆聚会

1942年的秋天,北京城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这一天,启明茶社照常开张,但茶客寥寥。午后,一位身着长衫的老者推门而入,正是相声界的泰斗白云阁。他身后跟着一个年轻人,正是他的得意门生白全福。

白云阁此行是专程来拜访常连安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相声艺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各个茶馆之间奔波。白云阁虽然德高望重,但生活依然拮据。这次来访,他是想请教常连安如何在乱世中维持茶社的经营。

常连安早就听闻白云阁的大名,立即安排在后堂相见。白全福则被安排在前厅,与常宝霆搭档说相声。这是白全福与常宝霆的首次合作。两人一个擅长逗哏,一个善于捧哏,配合天衣无缝,引得台下掌声不断。

就在这场即兴的演出中,常连安和白云阁在后堂听到了前厅传来的阵阵笑声。两位老艺人相视一笑,都看出了这对年轻搭档的不凡潜质。白云阁当即提议,让白全福和常宝霆多加切磋,共同提高艺术水平。

从那天起,白全福便经常来启明茶社,与常宝霆搭档演出。两人年龄相仿,都对相声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不满足于传统段子的表演方式,开始尝试创新。在演出间隙,两人经常讨论如何改编传统相声,使其更加贴近观众。

1943年春节前夕,白全福和常宝霆合作的新段子《买卖论》在启明茶社首演。这个段子以传统的买卖行当为背景,但加入了许多时事元素,新颖的表演方式让观众耳目一新。这次演出的成功,让两人的搭档关系更加稳固。

然而,就在他们的艺术发展如日中天之际,一场意外打破了这种和谐。1944年夏天,天津的一家著名茶馆向白全福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去天津长期演出。这个机会对于白全福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白全福的离开,给常宝霆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虽然启明茶社仍有其他艺人可以搭档,但再也找不到像白全福那样默契的搭档。这段时期,常宝霆开始尝试单口相声,也创作了一些新的段子,但效果始终不如从前。

1945年初,白全福在天津站稳脚跟后,邀请常宝霆前往天津合作演出。这个邀请让常连安陷入了沉思。作为一个经历过沧桑的老艺人,他深知相声界的竞争有多激烈。如果常宝霆去了天津,就意味着要放弃北京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常连安担心儿子会因此失去自己的艺术特色。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常连安在一个深夜对常宝霆说出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不仅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告诫,更是一个相声艺术家对艺术传承的深思。

三、常连安对相声艺术的坚守

常连安对相声艺术的坚守,体现在他对启明茶社的经营之道上。1933年创办启明茶社时,他就立下了严格的规矩:演员必须提前半小时到场准备,不得临时换人;台上说相声时要注意用语文明,不能说脏话俗语;表演时必须穿着整洁,不得衣冠不整。这些规矩在当时的相声界可谓独树一帜。

1935年,北京城里的茶馆竞争日益激烈。有些茶馆为了吸引观众,开始在相声中加入一些低俗的笑料。当时就有人劝常连安也跟风改变,但他坚持己见。在一次茶馆主人聚会上,常连安公开表示:"相声是说学逗唱的艺术,不是哗众取宠的把戏。"

启明茶社的经营方式也别具特色。常连安规定,每天的演出必须有一个新段子,或者是对老段子的创新改编。为此,他专门设立了一个小型图书室,收藏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和民间故事,供艺人们研究创作新段子时参考。

1937年,战事影响到了北京城的日常生活。许多茶馆为了维持经营,开始减少演出场次或者降低演出标准。但常连安依然坚持每天两场正常演出,并且继续严格要求演员的表演质量。他常说:"越是困难时期,越要给观众带来欢乐。"

在艺人培养方面,常连安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要求新手艺人必须先从观众席上学起,每天听三场相声,记录观众的反应。等到上台演出时,必须先背熟十个传统段子,然后才能尝试创新。这种方法虽然耗时,但培养出的艺人都基础扎实。

1940年,常连安开始推行"师徒结对"制度。每个有经验的老艺人都要带一个新手,手把手地教授技艺。这种制度不仅保证了相声艺术的传承,还让启明茶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老艺人教授技艺时,不仅传授说相声的技巧,还要讲解相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常连安对相声艺术的坚守还体现在他对传统段子的保护上。当时有些艺人为了迎合时尚,随意改编传统段子的内容。对此,常连安提出了"改创并重"的理念。他认为,传统段子是相声艺术的根基,可以创新表演形式,但不能随意改变其精髓。

1943年,常连安开始整理记录启明茶社的传统段子。他请来专门的文书,将每个段子的表演要点、包袱设置都详细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后来成为了宝贵的相声艺术资料。同时,他也鼓励艺人们创作新段子,但要求必须符合相声艺术的基本规范。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常连安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念。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启明茶社的演出水准也从未降低。他经常对年轻艺人说:"相声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门需要用心传承的艺术。"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启明茶社在北京相声界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地位。

四、那句话背后的深意

常连安对常宝霆说的这句话,实际上包含着多重深意。首先,这与1940年代北京相声界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的相声界正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期,传统的说书场所逐渐被现代化的茶馆取代,演出形式也在不断变革。

1942年的那场特殊茶馆聚会后,白全福和常宝霆的搭档关系迅速走红。两人在艺术风格上的互补性极强,白全福善于运用生活细节创造笑点,而常宝霆则擅长即兴发挥。这种独特的组合方式在当时的北京相声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然而,常连安注意到一个现象:随着与白全福合作的深入,常宝霆的表演风格逐渐偏离了启明茶社的传统特色。1943年春节期间的一场演出中,常宝霆完全放弃了家传的表演方式,转而采用了白全福的风格。这种改变引起了常连安的警觉。

1944年初,常连安专门召集了茶社的几位老艺人讨论这个问题。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相声艺人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盲目模仿他人只会失去自我。这次讨论后,常连安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常宝霆的演出安排。

同年夏天,白全福接受天津茶馆的邀请时,常连安并没有阻拦。但当白全福提出要带常宝霆一起去天津时,常连安却坚决反对。这不仅是因为他不愿意失去一个得力的演员,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艺术传承的危机。

1945年初的一个晚上,常连安在茶社收工后单独留下常宝霆。他们父子二人在灯下长谈,谈到了相声艺术的传承问题。常连安指出,启明茶社的相声风格是经过几代人努力形成的,如果轻易放弃,就等于背离了祖辈的艺术追求。

就在这次谈话中,常连安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这句话表面上是在说搭档关系,实际上是在告诫儿子要坚守自己的艺术特色。常连安认为,一个相声艺人可以不断创新,但决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

常连安的这个决定,在当时遭到了一些质疑。有人认为他太过保守,阻碍了年轻艺人的发展。但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到了1946年,常宝霆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既保留了家传的艺术特色,又融入了新的表演元素。

这件事在北京相声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茶馆开始重视艺人的个性化培养,不再一味追求模仿他人的成功。启明茶社的经验也被其他茶馆借鉴,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常连安的这句话,不仅影响了常宝霆的艺术生涯,也为整个北京相声界留下了宝贵的启示。这个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成为了相声艺术传承中的一个重要案例。

五、启明茶社的后续发展

常连安的决定为启明茶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春节过后,茶社开始实施新的演出制度。每天下午的演出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由新人演出,第二个时段安排成名艺人,第三个时段则专门用于尝试新创作的段子。这种制度既保证了演出质量,又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平台。

1947年,启明茶社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转变。常宝霆在继承家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开创了"说学逗唱"新风格。他将传统的相声技巧与现代表演元素相结合,创作了《铁路之歌》《城市新貌》等一批反映时代变迁的新段子。这些作品在保持相声艺术本质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新的艺术魅力。

同年秋天,启明茶社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新老艺人搭档展演会"。这次活动将茶社的老艺人与新人随机搭配,进行即兴表演。这种创新的形式不仅活跃了茶社的艺术氛围,还培养了一批新的搭档组合。

1948年初,常连安开始着手编撰《启明茶社相声集》。这本书不仅收录了茶社的传统段子,还记录了近年来创作的新作品。书中详细记载了每个段子的创作背景、表演要点和舞台效果,成为了后人研究相声艺术的重要资料。

这一年的夏天,启明茶社开始举办"周末专场"。每个周末都安排特定主题的演出,如"传统段子专场"、"新作品展示专场"等。这种形式很快受到观众欢迎,不少外地的相声爱好者专程来北京观看演出。

1949年,启明茶社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常宝霆带领茶社的年轻艺人,开始尝试将相声与其他曲艺形式相结合。他们创作了一些融合京韵大鼓、评书等艺术形式的新作品,丰富了相声的表现手法。

到了1950年代初期,启明茶社已经发展成为北京最具特色的相声演出场所之一。茶社不仅保持着严格的演出标准,还定期举办艺术交流活动。每月最后一个周日,都会邀请其他茶馆的艺人来此切磋技艺,促进了整个相声界的艺术发展。

1952年,启明茶社开始组织相声艺术研究会。这个研究会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相声艺术的发展方向。他们不仅研究传统相声的表演技巧,还探讨如何使相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这些研究成果对整个相声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连安的那句话,最终成为了启明茶社的发展准则。茶社的每位艺人都努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他们既坚守着相声艺术的传统精髓,又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这种发展理念使启明茶社在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来源:阿胖山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