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2024年因在路边和英歌队“对槌”而火爆全网的小女孩庄恩琪吗?她的新年愿望是把英歌舞跳得更好。“你打算要跳英歌舞跳到多少岁?”“100岁!”即将6岁的小女孩奶声奶气地答道。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隋佳桐):还记得2024年因在路边和英歌队“对槌”而火爆全网的小女孩庄恩琪吗?她的新年愿望是把英歌舞跳得更好。“你打算要跳英歌舞跳到多少岁?”“100岁!”即将6岁的小女孩奶声奶气地答道。
庄恩琪来自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玉窖村。在潮汕地区,越来越多像庄恩琪这样的小朋友开始学习英歌舞。英歌舞到底有什么魔力,竟然让“小孩姐”“小孩哥”这么“上头”?
庄恩琪的父亲庄镕强是当地英歌队的锣手,小恩琪常跟着他到训练场排练,耳濡目染之下对英歌舞产生了浓厚兴趣。庄镕强觉得,英歌舞之所以会受到小朋友的喜欢,是因为它具有热情外放、群体化的特点。
庄恩琪的爷爷曾是英歌队中的海螺手,庄恩琪的父亲在小时候就喜欢在家里玩英歌槌。“那时候我和潮汕的每个小男孩一样,都有一个‘英歌梦’。你叫一个潮汕的男孩子排队去看明星演唱会,他们可能不会去,但你叫他们凌晨5点起来化妆跳英歌,他可能凌晨3点就会到场。”
英歌舞是一种糅合了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的民间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故事,歌颂的是扶正压邪、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女子英歌舞则取材自穆桂英挂帅或花木兰从军的故事。
英歌舞又称为“中华战舞”,图阵变化复杂,动作强劲有力,情绪热烈。作为一种大型团体舞,英歌舞对队伍整齐度要求很高,来自汕头市潮阳区的口美英歌队,队员年龄最小12岁,平时大家有的要上学、有的要上班,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排练,通常排练一整套阵型要三个多月。
双胞胎魏群展、魏义展是口美英歌队的“头槌”。“头槌”通常是队伍里跳得最好的,要经过选拔才能当选。兄弟俩从16岁开始学习英歌,只是因为当时看过几场英歌表演,“感觉很威武霸气,很英姿飒爽”。
学了11年后,兄弟俩终于当上了“头槌”。“头槌”要带领整支队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了更好地“冲阵”,他们更加努力地训练,每天下班后都要去跳上一个多小时,寒来暑往,“每个动作都是用汗水换来的”。
在潮汕地区,很多镇、街道都有自己的英歌队,仅汕头的潮阳区就有上百支英歌队,2006年,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比起景区里的戏台演出,当地人更熟悉的还是街边巡游的民俗活动。
英歌舞寓意驱邪除恶、祈福迎祥,它早已融入潮汕人的日常生活,当有英歌舞表演出现就意味着“要过年了”“该回家了”。
郭创洪是汕头市潮南区的一名村干部,1999年,他曾参加过本村的英歌队,跳了八年。二十多年过去,当年跳英歌的小伙子如今也成了看英歌的中年人。“不只是小女孩、小男孩,还有六七十岁的老一辈人都喜欢”,提起英歌舞,郭创洪内心的兴奋与骄傲溢于言表。
跳英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演员们要凌晨一两点起床化妆,早上8点开始巡游直到太阳下山,边走边舞,挥动双槌、变换队形、翻滚跳跃。春节前的一场民俗活动中,许多英歌舞演员的双手都缠着绷带,有的人手上都磨出了血泡。
在庄恩琪的家里摆放着小鼓、“小蛇”道具,还有她专用的“迷你版”英歌槌。为了帮她记动作,父女俩还自创了“暗号”手势。庄恩琪的爷爷说,平时她在家中,只要听到鼓声或音乐,就会拿着英歌槌跳几下,但当时大家都没太在意。
直到庄恩琪的视频“出圈”后,全家人这才发现原来她已经跳得有模有样了。她的爷爷和爸爸都不会跳英歌,锣鼓队训练时通常站在角落,爸爸敲鼓时,小恩琪站在爸爸身边,默默观察着远处舞蹈演员们的动作。“我是发自内心地开心,恩琪会像我小时候一样这么喜欢英歌。”庄镕强说。
去年,在小恩琪走红的视频评论区里,有网友说:“传承的意义具象化了。”这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6岁的小恩琪大概还不了解什么是“非遗传承”。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么喜欢跳英歌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玩”。不过,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也许就是从“好玩”开始的。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