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2年的夏天,一个普通的下午,却成了陶斯亮记忆里最有分量的时刻。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92年的夏天,一个普通的下午,却成了陶斯亮记忆里最有分量的时刻。
她接到朋友的电话,说有个人要来看她。
对方没有过多解释,只留下一句“你一定会感兴趣”。
当她从电话里得知来人是李讷,几乎跳了起来,不敢相信。
她反复确认,直到确定那就是从前的“姐姐”李讷,才终于平静了些许。
可这份平静,终究抵不过25年后重逢的那一刻。
门开了,李讷坐在沙发上,见她进门,站起来笑着说:“长大了,小亮亮也长大了。”这一句简单的问候,柔软又亲切,一下把她从紧张拉回到当年的校园,那个有点内向却又学识渊博的姐姐,似乎从未走远。
可时间终究过去了太久,彼时的她们,早已不是当年的青葱少女。
李讷和陶斯亮的关系,始于那个特殊的年代。
她们都出身于高干家庭,但这并未让她们的生活显得多么风光。
相反,身为“父辈的女儿”,她们的日子似乎更加艰难。
陶斯亮记得,小时候的李讷并不爱打扮,灰蓝色的衣服是她的标配。
她曾好奇地问,为什么不穿得漂亮一点。
李讷笑着说:“爸爸也说过,可我就是不喜欢花衣服。”毛主席的女儿,竟然过得如此简单甚至清苦,连见自己的父亲都要排队,这让陶斯亮既感慨又心疼。
她们的友谊最初始于师大女附中,那时李讷比陶斯亮高一届。
学校里总能见到她的身影,安静又专注。
一次,陶斯亮回广州看父母,顺带被邀请去陪李讷玩耍。
那段时间,两个人的关系迅速拉近。
李讷的博学让陶斯亮钦佩,而陶斯亮的直率也让李讷愿意敞开心扉。
她们一起打闹,一起聊生活,甚至还会聊起各自对家庭的感受。
陶斯亮总觉得,李讷和普通孩子不一样,她比同龄人成熟得多,却也显得更孤独。
这种孤独,陶斯亮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她曾去李讷的家,那里陈设简单,生活清苦。
直到那一刻,她才真正感受到,做毛主席的女儿,远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轻松。
离开时,李讷送了她一个进口毛绒玩具小狗,陶斯亮珍藏了许多年。
可后来,随着各自求学、工作的忙碌,她们的联系渐渐断了。
直到1991年,陶斯亮为了一篇文章重新翻开了旧相簿。
那张四个姑娘并肩站立的照片,把她的思绪拉回了从前。
这张1961年的黑白照,成了她写作《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的起点。
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她没想到,第二年,她和李讷的友谊竟然因此得以续上。
重逢的那天,李讷还是一身灰蓝色衣服,梳着马尾,简单得让人觉得有些心酸。
她笑着调侃陶斯亮:“你胖了。”陶斯亮不好意思地反击:“你能跟我比吗?”两个人笑着打量对方,发现彼此都变了,又似乎没变。
李讷的体型更接近父亲,但整个人比以前豁达了许多,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王景清的陪伴,似乎让她多了几分安稳。
聊到过去,她们提起了那张照片。
李讷回忆起当年的林豆豆,说她的辫子又粗又长,特别生动,自己都不敢碰,只能把手搭在她胳膊上。
那一瞬间,陶斯亮似乎看到了李讷眼里闪过的怀念。
她们聊了很久,从学生时代到各自的家庭,再到现在的生活。
李讷说:“毛主席的几个孩子生活都还不错,我也过得不差。”这句话让陶斯亮心里松了一口气。
可李讷的生活,真的轻松吗?陶斯亮后来回忆,得知她为柴米油盐发愁,为孩子上学看病操心,甚至冬天还得囤大白菜时,心里总是酸酸的。
毛主席的女儿,竟然过得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甚至在一些时候还更加窘迫。
然而,李讷从没有抱怨过什么。
她的豁达和从容,让陶斯亮既佩服,又心疼。
那次见面后,陶斯亮发现,李讷变得开朗了。
她不再是那个内向的小姑娘,而是一个经历过风雨后依然微笑的女子。
这一点,让陶斯亮对她的敬佩多了一层。
她觉得,李讷的坚强和豁达,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不仅是性格,更是经历的沉淀。
陶斯亮曾说,父亲的爱贯穿了她的整个成长,而李讷显然缺少了这种幸运。
毛主席的身份,注定了他无法像普通父亲那样陪伴孩子成长。
李讷需要的那份关爱,多半只能靠自己去寻找。
可她,最终还是走了出来,用自己的方式活得坦然。
有人说,命运给每个人的考验是不一样的。
而面对这些考验时,我们能否依然心怀感恩,才是最难的。
李讷用她的经历,给了陶斯亮一个答案,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来源:历史俱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