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9年,一位75岁的老人来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在一排排冰冷的碑林之中缓缓寻觅。突然,她的目光停了下来,用手颤抖地轻抚着那短短的一行字,泪水喷涌而出。
1999年,一位75岁的老人来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在一排排冰冷的碑林之中缓缓寻觅。突然,她的目光停了下来,用手颤抖地轻抚着那短短的一行字,泪水喷涌而出。
那是令她牵挂了几十年的名字。
她叫齐邦媛,1924年出生在辽宁铁岭一个政界要人之家。父亲齐世英曾留学德国,跟随奉系将领郭松龄,兵败后南下流亡,投身教育、创办杂志。
九一八事变后,他奔走相告,说服行政院成立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专门招收流亡学生。
随着华北局势日益紧张,中山中学迁至南京。哥哥齐振一经常带同学来家里吃饭。
其中有个沉默寡言的少年,他叫张大飞,父亲张凤岐因支持抗日,惨遭日本人浇油活活烧死。
每每说起国恨家仇,他恨得咬牙切齿:“我发誓一定要替父报仇,为同胞报仇!”
一次小意外,令齐邦缓对这个大哥哥备感亲切。
那天,她跟着哥哥们一起去爬山。结果,被粗心的兄长弄丢。
眼见天色渐晚,望着空荡荡的山谷,齐邦媛吓得哇哇大哭。突然,她隐约看到远处跑来一个身影,呼喊着她的名字。
齐邦媛破涕而笑,这个大汗淋漓跑来的人正是张大飞。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直逼南京,齐邦媛跟着父母逃往西南。1938年,她在重庆沙坪坝的南开中学上学。
张大飞实现了搏击长空的壮志凌云,考入了杭州笕桥航校十二期,并赴美参加集训。1942年,他回国后参加了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
在此期间,齐邦媛与张大飞鸿雁传书,他们事无巨细地聊起生活、理想、诗词歌赋。
不能相见的日子里,齐邦媛一遍遍抚摸着张大飞寄来的相片,站在战斗机前的他是那样的英姿勃发。
1943年4月的一天,齐邦媛听说有人找她,赶紧跑过去,心狂跳不止,远远看到一个个高大俊逸的男人,这正是她日思夜想的大飞哥。
“邦媛,一年不见,你怎么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张大飞身穿军用雨衣,炯炯有神的眼里尽是惊喜,“部队调防在重庆换机,我特意过来看看你,等会队友要来接我了。”
两人缓缓地走在校园里,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便在屋檐下躲雨。
张大飞一把将她搂入怀中,隔着军衣和皮带,邦媛听到了他心跳如鼓。
这一段被她写在了回忆录里:“那个黄昏,他穿着军雨衣站在操场的尽头。他是一个战士,也是一个等待着与恋人告别的男人。”
高中毕业后,齐邦媛考入了迁往乐山的武汉大学,就读外文系。
两人仍书信不断,虽句句不提相思,却字里行间皆是相思。期盼战争早日结束,成为他们最大的心愿。
1945年,抗日尾声,日军进入了最后的疯狂。在胜利前夕的3个月,26岁的张大飞在战斗中为掩护友机,不幸壮烈殉国。
几天后,一封信寄到了齐振一手中,那是早有预感的张大飞提前为自己写好的遗书。
“振一,当你收到此信时,我已死去。8年前,与我一同考上航校的7人都已离去,现在轮到我了。请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请你委婉劝邦媛忘了我,我生前死后,唯盼她一生幸福。”
一个月后,齐邦媛得知大飞哥牺牲的消息,悲痛万分。不久后一个特殊包裹寄到她手上,里面是她从1938年到1944年写给大飞哥的所有信件,这也是张大飞提前就整理好的遗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个夜晚,全城欢庆,人们涌上街头,奔走相告,喜极而泣。
然而,走在庆祝队伍中的齐邦媛却突然感到万声俱灭。恍惚间,她仿佛看见大飞哥微笑着向她跑来,温柔地说:“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得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
又仿佛看到了他在雨中三步两回头恋恋不舍跑出校门口。齐邦媛一路踉跄着奔回家,洒下无尽泪水。
1947年,齐邦媛前往台湾,先后在东兴大学外文系和台大外文系开启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去之前,她买了双程来回票,却没想到再也回不去故乡。
直到52年后,75岁的她才重回北京故地,她飞去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终于找到了她的大飞哥,望着那冰冷墓碑上刻着的一行字,50多年的相思泪决堤不止。
“一九四三春风远矣。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
那一刻,3000多名空军烈士一同静默无声,聆听着她在墓前哀伤哭泣。
2010年,80多岁的齐邦媛动笔开始写长篇自传《巨流河》。她说,再不说出这个故事,就来不及了。
“如果没有写成此书,我将死不瞑目。”
她用25万字记录了自己波折重重的大半生,从东北流亡到台湾,见证了一代大陆人从漂泊到落地生根的历程。她说,那批人并不是失败者。
许多人被她与张大飞的旷世恋情打动,有电影公司希望能将它拍成电影,齐邦媛却一口拒绝,她说,不希望大飞哥短暂的一生变成一部热闹的电影。
她说在《巨流河》里写了许多人的故事,纪念的是最有骨气的中国。还有无数个像张大飞一样的勇士。
当年那批飞行员们无一不是高富帅们,却践行“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dan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的校训,留下感天动地的壮烈故事。
与敌机同归于尽的陈怀民,驾机撞向日舰的电影《无问西东》中的原型沈崇,机身着火,跳伞落入敌阵却不屈不饶,击毙五名日军之后把最后一颗子dan留给自己的阎海文......
林徽因曾在《哭三弟恒》中发出灵魂拷问: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是为谁而死?
铭记历史,永远铭记他们是为谁而死。
来源:阡陌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