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杨春霞这个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京剧艺术的天空。她因在现代京剧《杜鹃山》中扮演游击队党代表柯湘而一举成名,那清亮的嗓音、英姿飒爽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观众的心中。
在20世纪70年代,杨春霞这个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京剧艺术的天空。她因在现代京剧《杜鹃山》中扮演游击队党代表柯湘而一举成名,那清亮的嗓音、英姿飒爽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观众的心中。
杨春霞的祖籍在浙江宁波,1943年,她出生于上海这个繁华都市。自幼便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1岁时,她凭借出众的天赋和努力,考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不久之后,训练班改为上海戏曲学校,这里成为了她艺术生涯的起点。
一开始,杨春霞学的是昆曲旦角,她的老师可是昆曲界的名角朱传茗、方传芸。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杨春霞的昆曲功底日益深厚。1959年,戏曲学校开始重点培养京剧后备人才,此时的杨春霞,不仅昆曲学得扎实,而且人长得也十分漂亮,各方面成绩都名列前茅。于是,她被选调去改学京剧,师从言慧珠、杨畹农两位京剧大师。
在上海青年京剧团,杨春霞参与了京剧现代戏《海防线上》(后改名为《飒爽英姿》)和《南海长城》的排演。为了更好地理解剧情,了解人物生活,她阅读了大量反映海防前线生活的书籍,还深入海防前线体验生活。她与当地的女民兵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亲身体验了她们的艰辛与坚韧。这段经历对她来说异常宝贵,让她在塑造角色时更加得心应手。
在《飒爽英姿》中,杨春霞扮演的是民兵连长巧姑。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下了很大的工夫。她不仅在海岸线上体验生活,还将许多现代生活元素融入到了表演中。她的演出受到了上海、北京等地观众的热烈欢迎,许多报刊都发表了评论文章,对这部剧给予了高度评价。
然而,杨春霞的艺术生涯中,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她在《杜鹃山》中的表现。1971年的一天,剧团领导突然把她叫去,告诉她明天下午要去北京,到北京京剧团报到。至于什么任务,领导并没有讲,只是说到了地方就知道了。杨春霞心中虽然充满了好奇,但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
到了北京后,她才得知,调她来北京是要她参加现代京剧《杜鹃山》的剧组,让她在剧中扮演游击队党代表柯湘。原来,1971年中央决定在八个“样板戏”之外,再排练一部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在考虑剧组成员时,特别是游击队党代表柯湘的人选时,想到了杨春霞,提名让她来参加剧组。调令中明确指出:调杨春霞进入刚筹建不久的《杜鹃山》剧组,并且主演女一号“党代表柯湘”。
能够重新从事京剧艺术,担任当时中央特别重视的现代京剧中的主角,又是亲自批准的调令,这些都让杨春霞热泪盈眶。她深知这份荣誉的来之不易,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杨春霞到《杜鹃山》剧组后,发现这部戏还处于刚刚排练的阶段,而且处于保密状态。为什么要保密呢?因为当时有三条意见:一是在八个“样板戏”之外再搞出来的戏剧作品,一定要达到“样板戏”的水平,精益求精;二是现在不急于公开演出,要等到公开演出时更加引人注意,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三是如果急于拿出来演,发现不少要修改的地方再改就不好了。因此,剧组在北京排练期间,一直都是处于保密状态。
全体演职人员每天都吃住在团部,不准外出,更不准回家探亲。排练时实行全封闭,不让外人旁观。杨春霞在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开场到结束,她每场都有大量的念白和唱腔,还有武生的舞蹈和武打动作。这对她的演技和体力都是极大的挑战,但她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
在《杜鹃山》的筹备过程中,杨春霞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语言就是她需要克服的第一道关卡。由于剧中柯湘讲的是标准的普通话,而杨春霞的口音与之存在差距,为了贴近角色,她下定决心要练好普通话。
为此,杨春霞开始细心倾听身边人讲普通话,无论是剧组里的同事,还是外出的偶遇,只要有机会,她就会竖起耳朵,仔细揣摩别人的发音和语调。回到住处后,她还会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习,纠正自己的口音。不久之后,她的普通话就说得流利自然,仿佛天生就是如此。
戏份重,对她来说并不是问题。杨春霞有一种迎难而上、不怕吃苦的精神。她深知,作为一名演员,就是要敢于挑战自我,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然而,对她来说,最难也是最需要下工夫的,还是她与柯湘的形象差距。
柯湘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是游击队的党代表,她的出身、革命经历、革命觉悟和性格都与杨春霞有着天壤之别。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杨春霞对柯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她努力在思想观念上把自己与柯湘融为一体,去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去理解她的每一个决定和行动。为了更贴近柯湘的形象,杨春霞还亲自到南方农村去体验生活,到井冈山去追寻革命的足迹。她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验了他们的艰辛和坚韧。
《杜鹃山》中有许多打斗情节,而且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使用长短快枪和大刀的近距离打斗。这与杨春霞此前演穆桂英的古装武功截然不同。为了将这些打斗戏演好,她和剧组的同志一起请教了参加过实战的部队同志,学习他们的招式和动作。她一遍遍地练习,每一个动作都力求逼真而有艺术性。
为了演好柯湘第一次出场的亮相动作,杨春霞更是下足了功夫。她选取了一些京剧传统程式动作的精华,又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将柯湘的英雄气概和女性魅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她总结说:“传统戏中女性笑不露齿,行不露足,抬手不能超过一定高度,只能是夹着膀子。但现代戏不行,柯湘是劳动人民尤其是党代表,指挥大家要向前。但是又不能完全将她武生化,因为这个人物毕竟是女性。所以必须要在练的过程当中自己消化琢磨。”
周总理大加赞赏1974年6月25日,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审看了已经拍成电影的《杜鹃山》,对这出戏和杨春霞的演出大加赞赏。周恩来称赞说:“从戏到演员都有很大变化。这戏很好,很值得看。杨春霞有很大变化,很不容易。”叶剑英也补充道:“面貌大变。大家都说,这是很好的戏,从内容到艺术都好。”
1974年9月30日,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25周年招待会。杨春霞作为北京京剧团《杜鹃山》剧组的特邀代表出席了晚会。晚会开始前,周恩来走进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全场起立,向周恩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细心的杨春霞注意到,虽然周恩来依然目光炯炯,神情坚毅,但却走得很缓慢,脸也明显消瘦了,显得苍老而憔悴。她内心一阵难过,为总理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
宴会开始后,杨春霞约粤剧演员红线女一起,端着高脚杯来到周恩来身旁,向总理敬酒。周恩来慢慢转过身来,认出了她们,和她们碰杯。此刻的杨春霞,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对周恩来说,但由于难过和激动,她只说出了一句:“总理,我们太想念您了!没有您,就没有我演的柯湘!”说罢,泪水夺眶而出。周恩来用慈祥的笑容安慰着她,那温暖的目光仿佛在说:“孩子,别难过,我一切都好。”
1979年底,冬日的寒风中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暖意,北京人民剧场内灯火辉煌,人声鼎沸。这一天,是杨春霞正式复出的日子,她将在舞台上重新绽放光彩,扮演《望江亭》中的谭记儿一角。当杨春霞身着华丽的戏服,款款走上舞台时,全场立即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掌声如同潮水一般,一波接着一波,充满了对这位京剧名家的热爱与期待。
在接下来的演出中,杨春霞用她那甜润的嗓音、细腻的表演,将谭记儿的聪慧、机智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当她唱到高潮处,观众的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仿佛要将剧场的水晶吊灯都震落下来。此次演出,杨春霞取得了巨大成功,她用自己的实力证明,即使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她依然是那位深受观众喜爱的京剧名家。
演出结束后,杨春霞站在舞台上,望着那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她知道,是观众的爱与支持,让她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此后,杨春霞继续活跃在舞台上,她依然扮相俊美,嗓音甜润,表演细腻,仿佛时间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却也让她的艺术更加醇厚。
特别可贵的是,杨春霞对待每一出剧目都保持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她深知,艺术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角色都需要用心去塑造,去揣摩。她不仅重新出演了传统剧目《白蛇传》、《凤还巢》、《状元媒》、《霸王别姬》、《玉堂春》、《四郎探母》、《望江亭》、《宇宙锋》、《贩马记》、《游园惊梦》、《穆桂英挂帅》等,更是在许多演出场合,都要唱起《杜鹃山》中的经典唱段。每当她唱起那些熟悉的旋律时,都会获得热烈的掌声,仿佛观众们也跟着她一起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此番,她应邀“回娘家”,与幼年同窗蔡正仁共同担纲主演熔京昆于一炉的新品种《桃花扇》。这对于杨春霞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她深知,京昆合演并非易事,需要极高的艺术造诣和默契的配合。但她也明白,这正是展示自己京昆两门艺术功底的最佳时机。
《桃花扇》的制作者匠心独运,将此剧定位为京昆合演的新品种,既是对这一题材的独到见解,也是对杨春霞和蔡正仁两位京昆艺术大家的充分信任。该剧在上海、港澳等地演出时,获得了轰动效应,观众们被那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感受到了李香君与侯方域之间的深情厚谊。
真正显示杨春霞雅部功力的,却是《桃花扇》中的几场抒情对唱。第三场香君触柱昏厥醒来之后,与侯方域对唱〔牧羊关〕、〔四块玉〕,那柔美舒展、细腻圆熟的唱腔,将香君对心爱郎君的委婉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五场被禁深宫与侯生相互思念、心驰神往的〔越调“天净沙”〕、〔越调“小桃红”〕、〔越调“下山虎”〕、〔越调“五般宜”〕的大套联缀曲牌,更是让杨春霞的唱功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她娴熟地运用柔美的昆曲旦角唱腔,恰到好处地做到柔中显刚,与同处悲愤而又志向各异的侯生拉开了差距,让人感受到了她那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桃花扇》第六场中的〔反二黄〕成套唱腔了。这段与侯方域两阙昆腔交错连缀的典型京剧唱段,犹如全剧的灵魂乐章,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剧组创排的过程中,这段唱腔被选定为京昆合演试验的突破口,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杨春霞在此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热情,她以沉郁凝重、哀婉悲凉的运腔,巧妙结合大小嗓的技巧,将李香君那“一寸柔肠、百丈缠绵、万种煎熬”的情感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临近结尾那两句点题的唱词:“想香君此生追寻唯绝调,恨只恨绝调不肯伴娇娆。”杨春霞仿佛与李香君融为一体,她完美地把握住了词意的深刻内涵,将人物的酸楚、怅恨、孤独、绝望表现得入木三分。那一刻,剧场内掌声雷动,观众们被她的演唱深深打动,甚至有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杨春霞的成功,并非偶然。她不仅具备京昆两门抱的技艺,更因为她对所演人物的理解达到了削切深邃的地步。在战乱中,李香君与媚香楼的旧姐妹逃出宫苑,避入栖霞山中的葆真庵。几位姐妹都出了家,唯独香君尚未入道,她还抱着一线希望,在苦等侯方域的消息。这场戏中,杨春霞紧紧抓住了李香君情感变化的几个关键环节,细腻地予以层层展现。
起初,是“身寄庵观意未灰”的李香君急切地盼望侯公子归来。杨春霞以紧锁双眉、举目远眺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香君心中的焦虑不安。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期盼和渴望,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远方那熟悉的身影。
接着,苏昆生、柳敬亭带来了种种令人揪心的消息。香君一方面因为故人的离散和杨文骢的殉国而黯然伤神,另一方面又浮想联翩地对侯方域寄以无限深情的眷念。杨春霞通过细腻的表演,将香君内心的矛盾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低声吟诵:“杨文骢尚且如此,更何况我那侯郎!”在她心目中,侯方域无疑是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豪杰。
此时此刻,杨春霞牢牢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她的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坚定的语气中透出几许自豪。当她吟诵出“回天谁是经纶手?心醉神迷望豫州!山河崩溃今重构,借问英豪——商丘侯”这四句诗时,仿佛将香君内心深处对光明的憧憬和对心爱郎君的期盼都倾泻而出。她的表演如此真挚、如此动人,让观众们仿佛也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思念和期盼。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