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代际、性别冲突大揭秘,剧情竟如此 “分裂”?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1-20 19:37 6

摘要:代际冲突,是属于现实的。它是物质水平相较于40年前极大飞跃后才会凸显出来的问题。当物质水平低下时,所有的精神痛苦将在物质匮乏的生理性痛苦的压迫下,变得无足轻重。只有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精神上苍白,才会如此困扰人这一物种。也是在这个时候人才有余暇识别和鉴别它,简

这是一部在艺高人胆大与任意妄为的界限之间横跳的作品。

聊《涉过愤怒的海》,有这么几个层次。

一个是阶层冲突,一个是代际冲突,一个是性别冲突。

这三个层次,一个比一个深入,也一个比一个隐微。

《涉过愤怒的海》的宏大之处,就在于它试图统一这三种冲突,找出这三种冲突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当下世界的巨大隐喻。

代际冲突,是属于现实的。它是物质水平相较于40年前极大飞跃后才会凸显出来的问题。当物质水平低下时,所有的精神痛苦将在物质匮乏的生理性痛苦的压迫下,变得无足轻重。只有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精神上苍白,才会如此困扰人这一物种。也是在这个时候人才有余暇识别和鉴别它,简而言之,这时,人才有了敏感和伤感的能力和空间。

家庭就是这一冲突的最好试验场。它显示出的是一个被血缘牢牢捆缚的共同体,因为他们青年时所感受的时代空气的不一样,以至于会产生如此大的价值观裂缝。这是这部电影将矛盾聚焦在两个家庭内部父辈与子辈恩怨的原因。

这也是影片的核心悲剧,父辈处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之中,所以谋生是他们生活的主轴,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关注那些细腻的情感。而子辈处在了一个物质相对优渥的环境,当物质的匮乏不再是生活的全部时,另一种匮乏就显得异常剌眼。父母之爱的缺乏,成了他们一辈子无法摆脱的梦魇。

性别冲突,是属于历史的,它是更久远也更隐蔽的阶层矛盾。由于它的历史更为悠久,悠久到所有的分裂和不平等,被认为是正常。他们之间的冲突,最终被内化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不同,以及在审美观上的差异。所以影片中无数次强调男性与女性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

最明显的是李苗苗与金丽娜对于被抛弃的处理。男性的暴力基因,让李苗苗学会了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的奶奶,同父异母的妹妹,伤害别人成了保持内心平衡的方式。而女性的隐忍传统,让金丽娜,将矛头对准了自己。她通过自贬的方式来将自己被父母抛弃和冷落合理化,她不值得被父母爱,也不值得被所有人爱,所以她才会对所有发生在她身上的爱受宠若惊。当最终救命稻草般的爱将消失之时,她选择的不是伤害别人,而是将刀一次次地刺向自己,她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她爱的心声。

同理,当金陨石与前妻面对女儿的死亡时,前妻是期望一个体面的葬礼以送别自己的女儿,而对金陨石来说,只有手刃对方,才能化解他的愤怒,其余的东西都不如此事重要。所以面对有杀人嫌疑人的信息时,他悲痛却坚决地离开。他逼着别人看女儿被性侵的视频,女儿死后的体面,显然也不如找到凶手重要。

最极端的是,李烈、景岚与儿子李苗苗的关系。景岚作为母亲,只有一个目地,救出儿子。而李烈却处在一种极度的分裂之中,于亲情来说,李苗苗是他的儿子,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李苗苗是杀害和侵害他母亲与女儿的凶手。他在杀死儿子与救儿子的潜意识泥泞里挣扎,当金陨石捅出了他这一内心最难以启齿的秘密时,他陷入了真正的疯狂。

而阶层冲突,是链接前面所说的历史的性别矛盾与现实的代际冲突的中间过程。现代化的阵痛和飞跃,就是各个阶层分裂重整的过程,这种近乎地震的震荡中,人最为野性和粗蛮的东西得以激发。它让我们从一个物质贫瘠的旧世界,来到了物质相对充裕的新世界。阶层冲突最后的成果,让代际冲突有了基础,也让性别矛盾有了被看到的可能。

也是这一伤害链条中最为悲怆的地方,他们用一以惯之的手段去实现自我和家庭的幸福,但当这种物质上幸福到来时,他们之前手段的巨大副作用也跟着现形。

这手段是什么?是暴力。因为阶层冲突,是对物质,以及物质分配权的权力的争夺,它的表征必然是暴力,这也影片一开始就是影片主角金陨石在海上和海外某国海警搏斗的原因。这也是金陨石一听到女儿被杀时的就陷入狂怒的原因。他的一生,就是被掠夺与反掠夺的一生,他的女儿是他经历过生命中无数次惊涛骇浪后仍然幸存的证明,是他并不值得夸耀的一生中仅存的荣耀。他的女儿的死亡,既是他仅有的亲情的消失,也是一种羞辱,因为他引以为傲的强力,也无法保护他的女儿不受到这个世界的戕害。

而更悲剧的地方在于,他的女儿也是他暴力的牺牲品。他疯狂寻找凶手,却发现真正的凶手其实是自己。他认为是外部世界杀害了女儿,其实是她的内部精神吞噬了她,而他是让女儿精神走向黑暗真正起点。而他对待女儿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暴力对待他和他以暴力反抗,在形式上和精神上暗通款曲。

当我们说清影片这一总体架构之后,就可以从细部来聊这部影片的优劣了。

如果阶层冲突这一层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其实你也就无法真正理解金陨石的简单粗暴的情感方式,因为这是与那个时代相匹配的必然的情感表现。你也就无法解释金陨石丧女之后的疯狂,和他复仇的执念,因为只有对于外部世界的强烈匮乏感,被外部世界极度的压抑历史,才能激发起他的狂暴。同样,你也就不能理解他的暴力,因为这是他那个世界的通行方式,他以前只能用所以现在就只会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

只有生动而精准地描写出阶层冲突,才能深刻地表现出金陨石那一代人的行为方式,影片中那近乎癫狂的暴力才会有真正的象征意味。

在这部电影的同名原著小说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金陨石作为当下社会失败者中的一份子,他的心里充满了被剥夺感。他的妻子离他而去,而他仍然对她充满了感情,他在物质上唯一拥有的是一艘破船,他仍然一如往常地挣扎在贫困的边缘地带。女儿是他生命中的唯一亮色。

当女儿死去时,他生命中唯一的支柱垮塌,他的巨大悲伤,让他变成狂怒。他的精神其实已经走向死亡,所以复仇成了他唯一生存下去的方式。

而在这部电影中,影片建架了阶层矛盾这一框架,却又刻意规避表现这一方面的具体内容。虽然金陨石孤矗于荒野与绝壁的老房子,与李烈处在高档住宅区的豪华别墅的对比,就是这个世界庞大的阶层差异的不经意的证明。但影片开篇就是他在海上指挥数十条船的强悍,证明了他其实是个精神上和现实中的强者。这已经让那种阶层矛盾变得极为微弱。

当没有那种源于底层的愤怒后,金陨石的愤怒来源于哪儿?必然来自于他对女儿的情感,但基于设置悬念的需求,影片在前面对他与女儿的关系惜字如金,这让影片中金陨石情绪的疯狂充满着一种空洞的高亢。

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影片为了突出那种性别的矛盾,也就是对于解构父权的特别兴趣,让它对于表现出这种父爱的虚伪有着更为强烈的热情。

在金陨石与日本警察在日本的对话中,透露出的信息是,杀了我金陨石的孩子,这让我的尊严受损。为了这该死的尊严,我必须要让凶手死。

在面对女儿的尸体时,同样在强调这种父爱的不真诚,他的反应是想吐,而前妻的反应是晕了过去。在影片主创的视角里,母亲看到的是女儿的死亡,所以她痛苦得晕了过去,而父亲看到的是伤口,反应是一种恶心,而他试图擦去呕吐物的行为,以及这时他的旁白及后来对日本警察的解释,都在证明这时他想到的更多的是“我”。

在这种种的强调中,包括后面为了追凶把女儿的性侵照片给别人看,以及不参加葬礼,都是在说,报仇的欲望,要远超对于女儿的爱。

这时报仇,就变得了某种有毒的男性气质的必然产物,只是雄性为了证明自我的一种手段。

这么拍当然是可以的。

但这么拍,就是对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的想要表现出三种矛盾之间复杂关系的雄心的背叛。但这时影片对于解构的兴趣,确实远远超出了对于人性的复杂性的兴趣,于是父爱甚至是父权也就被简单化了。

这种对父亲的简单化,也让母亲变得简单化了。 所以周迅所饰演的景岚成了一个完全的工具人。她就是为了反衬金陨石而出现的,面对金陨石打死不说儿子的生死,她一怒之下决定撞死金陨石,但当她从水里被救起,听说儿子已死后,她就飘然远去,她的行为是主创在说,女性在乎的是子女的生死,复仇并不是她们的真正选项。她的潇洒,与金陨石的愚痴顽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过强的倾向性,也与真正的人性相悖。

很多人说这部影片,就是另一部《狗十三》。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说法对的。但问题是这部影片不能是《狗十三》。

《狗十三》,是一种纯然的现实批判,它就是要解构道貌岸然的父权以及家庭,它是从一种司空见惯的正常中看出变态来,一种熟口熟面的温情中看出残酷来,它就是要讲家庭这一最小的社会单位,其实是一个最小的权力结构,在它被道德各种包装美化的层层话语中,它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权力的驯化机制,与这个残酷的外部世界同构。

而《怒海》,显然想做的不是如此。它是一个父亲的忏悔,如果这个父亲的情感都不是真实的,他怎么会有忏悔的动力?《狗十三》是要于无声中让人冷汗直流,而《怒海》要讲的是爱的艰难。

它讲的是一种错位,两代人生存境遇的不一样,以及两种性别之间的差异,让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样,我们互相爱着对方,我们以为给予的是爱,其实是伤害。这堵横亘在亲情之间的高墙,是多么荒诞而又多么真实。

但影片在性别上过强的批判意识,其实否定了这种情感的真实性,但在整体架构上,又浓墨重彩地承认这种情感的伟大。这种总体架构与细节上的分裂,让金陨石这个人物失去了某种程度的复杂性和真实性,而变成了一种理念的生造物。

其实,影片中刚才提到的细节可能这样理解:他对日本警察所说的话,其实是一个男性固有的回避自己情感的一种表达,爱这个词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来说,说出口始终是件艰难的事。他见到尸体之所以呕吐,同样是痛苦和悲伤的一种生理表征,一个典型的男性,对于眼泪有着一种天然的鄙视,他的痛苦最终选择了以胃部的筋挛作为突破口。而不参加葬礼,是一个男性认为找出真凶并报仇,才是对自己女儿在天之灵的最大告慰。同理,他让自己的女儿游泳跑步,同样是他爱的表现,他理解的外部世界是凶险的,他觉得自己的责任是让她拥有自保的能力。

他是一个爱的无能者。或者说片中所有人都是爱的无能者。

从这一点来说,影片拍得最好的是女儿金丽娜和李苗苗在日本的情感纠葛。

那是一种极度缺爱的病。她善于夸张一切,因为当匮乏成为她生命中的主基调,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对她来说都像飓风一样强烈。极致的不安全感,让她具有着某种受虐倾向,捆绑与禁锢给他带来的不是恐惧和压抑,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狂喜和充实感。她认定自己不配得到爱,所以说她对所有的爱都来者不拒,她将所有的情感都解读为一种夸张的天长地久,海枯石烂般的命定情缘。对失去情感的恐惧,让她像一个过度灵敏且时刻待命的温度计,侦测着这情感的温度的蛛丝马迹。李苗苗扔掉他的鞋的控制狂症状,被她认为是真爱的象征,年长的店长对她手冷的呵护,也让她欣喜若狂。极度的匮乏,让她误以为所有的情感就应该一直处在充血的状态,一直都在高潮的眩晕当中。所以说,当平淡到来时,勾起她的是被抛弃的恐惧,被她认为是将被遗弃的前兆。

李苗苗同样是一个缺爱的孩子。但李苗苗的表现与金丽娜完全不一样,当他得不到时,他学会的是恨和毁灭。他有意无意地杀死奶奶,有意无意的让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妹妹高位截瘫。他试图用消灭对手的方式来保持在自己这个家庭里面对于爱的专属权。他见不得别人好,他让乞丐吃里面带着类似于玻璃碎片似的东西的汉堡包,当他毁灭别人的快乐的时候,他似乎从中得到了一种平等,他更乐意看到一个残破的世界。

这两个年轻人病急乱投医的相互取暖和相互伤害,充满着孩子过家家般的幼稚和认真。影片那种极端主观且迷乱的镜头,用在这段关系里,显得相当合拍。那种极端敏感易脆,以及这种极端所带来毁灭感 ,被表现得生动而又精准。

影片对这一对年轻人心理状态的捕捉细腻而又灵动,相较而言,对于金陨石的状态的刻画,则有着一种标新立异的粗暴和刻板。

它对子女辈的现代性痛苦都着相当具象的呈现,而对父辈那种无能狂怒并没有真正深刻的解析。这一对照不能真正成立,金陨石那种错认敌人的悲怆也就失去了根据。而对金陨石的痛苦过于偏狭和负面的解读,则让金陨石真挚的爱与他那粗暴的爱的形式之间的分裂失去了张力。

最终整部电影,你能明显看出主创对于这样一个悲剧事件非常宽阔的思考,能看到里面的用心,但在剧作层面,并没有真正有效有力地落实它。该片在对类型片定势的革新上,有着令人惊叹的勇气,它将一个追凶复仇的故事,改造成一个有关中国家庭历史和现实的悲伤故事。它不止是在故事上反转,它是在主题上反转。它有毕其功于一役的雄心,却在关键的节点掉了链子。它有着今年度最为强悍的影像, 某些时刻却又在驱动这强悍影像的真正情感动力上语焉不详。这是一部被过重且过多的表达成就拖累的电影,也是一部在艺高人胆大与任意妄为的界限之间横跳的作品。所以观看的体验是,它在局部神采飞扬,但也在局部生硬粗暴。有时被深深带入甚至是卷入,但有时又被令人尴尬的过火所震惊。

来源:影视大哼唧

相关推荐